地理位置
哈尔滨港位于哈尔滨市太平区海员街1号,地处二环北路东端,紧邻南直立交桥,距滨北铁路桥1.5公里,距哈同公路5公里,距哈尔滨东出口5公里,距哈东站3公里,交通四通八达,辐射周边能力强。
港口概况
港口现有码头岸线1454延长米,自然岸线2459米,铁路专用线6条5870延长米,千吨级泊位13个,各类装卸机械140台组,陆域面积53万平方米,仓储库房75000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330万吨,另外,在主港区下游2公里处建有煤炭专用码头阿什河港,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吨,陆域面积17万平方米。哈尔滨港主要装卸货种为煤炭、木材、粮食、杂货、江砂和外贸物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行业竞争局面的形成以及公路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港口生产装卸逐年萎缩。针对严峻形势,1998年,哈尔滨港适时调整发展规划,走一条“发展水运生产,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全新道路。通过“引凤筑巢”的方式招商引资,使港口从原始装卸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经过几届领导班子努力。港口相继建成了空车配货市场,占地2.6万平方米,摊位103个的我省最大的规格型木材交易市场、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汇圆陶瓷批发市场、占地1.7万平方米的龙港钢材批发市场及二期水暖器材区,占地6万平方米的果菜批发市场。目前,果菜市场二期工程及龙港钢材市场扩建工程正在论证中,有望年内建成。至此我局基本形成依托港口基础设施,发挥潜在优势,以空车配货市场为纽带,以建设各专业配套市场为目标的市场群体,港口已具备物流企业的初级规模,其装卸、仓储和配送功能逐步完善。我局东北部物流中心建设已纳入哈尔滨“十五”规划之中。
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制定,港口所处外部经营环境的改善,哈港将以全新的风貌,优越的经营条件,优良的辅助设施迎接所有新老客户,谋求共同发展。
建设历史
清末,(清光绪二十四年)中东铁路开工后,船舶码头设在游艇俱乐部(今铁路江上俱乐部)及江桥(西江桥)附近。日俄战争期间(1904—1905年),沙俄出于战争的需要,在埠头区的八区码头(滨洲线铁路桥至道外头道街)沿岸铺设了铁路线,增加了港口通过能力。中华民国成立后,1918年,由于航道变迁和码头区失于疏浚,戊通航业公司将码头移至道外。“松黑两江邮局”在道外也开始修筑码头,于是道外码头日益兴盛,成为哈尔滨港的主要港区。哈尔滨港逐渐成为船舶始发的中心港及水陆联运的中转港。港口设施、泊位和吞吐能力亦有所增加,开始出现了以船种、客货、企业为分类的专用码头。20年代后,主要码头有八区、头道街、七道街、十二道街、三棵树(位于滨北线铁路桥上游约1公里处)码头及十八道街码头。港口年吞吐量60万吨左右。货物装卸全由码头工人背、扛等笨重劳动进行。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接管,主要从事木材、粮食等货物运输交接装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