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山景区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不能不说,这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一出菩萨顶的大门,站在顺势而下的108级台阶上,颜色鲜明造型简单的大白塔矗立在灰色的庙群与民房中间格外显眼,远处环抱的群山、浓绿的树林使这种层次十足的美充满动感。沿着台阶款款走下,一路是清凉的山风、大小不一的庙宇以及做着各色生意的当地人。转过几道弯之后,塔院寺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与身旁正常尺寸的大门比起来,56.3米高的白塔高大得有些突兀。
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56.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由铜链来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签。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别有一番幽雅情趣。明代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缥渺,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择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周身筑有木栅栏,栏内有可容两人对行的转道。附塔转绕,人越显其小。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传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据说从前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塔东例,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的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古时候,塔院寺每年春三月,要设“无遮大会斋”。斋期,无论远近僧俗,也不分男女贫富,凡来求斋的,都能分到一样的饮食。
大白塔底座石族一个旅洞里有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一尺六寸,宽六寸,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指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们朗拜和参观。
大白塔南端的大慈延寿宝殿,内供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这样的殿,在其它寺庙里称大雄宝殿,而这里挂的匾额特书“大慈延寿宝殿”,就是为了与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一致,成为一体。按佛教规矩,大慈延寿宝殿当为塔院寺的主殿,但该殿院落狭窄,出殿数步,便到山门跟前。该殿是寺内僧人烧香点灯、诵经念佛、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问,高两层的大藏经阇。正中门须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清乾隆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阇内有一木制的经盘,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一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阇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2万多册,其中属于宋以后至乾隆年间版本的2000余册经卷为国家缮本书。五台山各寺庙珍藏着历代大量经书,在已整理的经书中,有两部《清藏经》、两部《频伽藏》、两部《碛砂藏》、两部《续藏经》、两部藏文《藏经》和一部《大正藏经》以及若干单行本,共计12部,327种,39820册。另外,还有藏文、日文手妙和血写的各种经卷。这些经书,是研究中国佛教理论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