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城城址是东周时期重要的楚城遗址,距今已有2900多年的历史。据文献记载,西周中晚期,楚子熊渠兴兵伐庸、扬越而至鄂,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此城即为鄂王所居之城。因此,该城址在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鄂王城城址的城垣系红褐土夹黄斑土夯筑而成,夯层厚约0.1米。南、北垣部分被毁,东、西垣保存较好,底宽约20米,残高约4.5米。垣外有护城河遗迹,残宽约10~20米。城外西部及西南、西北岗地分布有成群的封土墓,共发现封土堆117座,这些封土墓可能是当时的贵族或重要人物的墓葬。
鄂王城城址内暴露的文化遗物主要采集到的是筒瓦、板瓦、瓦当以及一部分陶器残片,还有金器、铜器、铁器等。这些遗物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陶质类
陶质类遗物主要为泥质陶,次为夹砂陶,泥质陶质地粗糙,未经陶洗。陶色主要为灰陶和褐陶、红陶次之。纹饰多为中粗绳纹,有的瓦片背面有斜方格纹等。
鬲足:二件,一件为柱状形平足、红色略带褐、夹粗砂、形体粗壮,饰绳纹,残高6.8厘米,残足底径2.6厘米。另一件为矮尖锥形足,夹细砂、素面、形体较小。
豆:为豆盘残片,可分两种,一种为泥质灰褐陶、较浅、胎薄,另一种为泥质红陶,外有黑衣、浅盘。
盆:一件,为口沿,泥质灰陶,沿外折,沿面平,素面。
硬陶罐:一件、出土于城外西郊。泥质灰陶,器外有拍印小方格纹、敞口、平沿、园鼓腹,平底。口径12.4、最大腹径17.8、底径10、高15.7厘米。
盂:二件,出土于城外西郊。一件泥质灰陶、素面、口微敞,折腹、下腹斜里收成小平底,口径13.4、底径3、高5.3厘米。另一件泥质褐陶、弦纹、敞口折沿,沿宽。
小口瓮:残片一件,泥质灰陶,直口,平沿外折,方唇、短颈肩,腹部以下残缺。
筒瓦:大体可分两种。一种为泥质褐陶,瓦舌园短、外饰绳纹,内有明显手捏痕迹,厚薄不规正、壁厚0.9厘米。另一种为泥质灰陶、瓦舌较长、稍上翘、质地较硬、饰绳纹、壁厚1厘米左右。
板瓦:采集标本较多,大体可分两种。一种为泥质黄褐陶,瓦外饰绳纹、瓦内饰斜方格纹。一种为泥质灰陶,瓦外饰绳纹和交错绳纹,瓦内饰斜方格纹和米格纹。
半瓦当:采集标本较多,形状与纹饰基本一致,外部有手抹痕迹,制作粗糙,厚薄不均匀、面饰卷云纹,瓦身饰绳纹,残长9.8~10.2厘米,直径13.5~14.2厘米,高6.8厘米。
2、铜质类
戈:两件,一件前锋稍宽大,援上昂,中脊凸起,长胡带刃、阑侧三穿,直内一穿,直内两面均饰错金鸟纹。一件援稍昂,长胡二穿,阑侧有一画銎,径2.2厘米,似柄从銎内穿出、顶端加矛即成为戟。
铜弩矢:发现较多,锋均作三棱形,其中一件较完整,长铤呈三角形,圆关大多残断,残长16.5厘米。
3、铁质类
斧:共六件、两种,一种为钺形、较薄,弧形刃,上部均残形状不清,刃宽9.4厘米。一种为长形、较厚,方形直銎,銎内有朽木痕迹,长14厘米,宽5.6厘米,厚2.7厘米。
鼎足:一件,兽腿状,全长9.4连厘米。
铁刀:共三件,其中一件呈条形,刀背与刀柄有一定的弧度,刀柄的末端有圆环、全长77厘米,其中刃长62厘米。
4、其它
陈爰:金质,一小块、上有“陈爰”的截印文字,重量6.6克,
石斧:一件,平面呈梯形、弧顶宽刃、多数通体磨光、长10.5厘米,刃宽6.8厘米。
2001年6月25日,鄂王城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