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是张一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下,对历史重新认识和思考的产物,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通过李家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铜钟开仓借粮,成为“抢劫国家粮食仓库的首犯”这一事件的前前后后,再现了“左”倾错误所造成的1960 年春荒,和这场春荒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大灾难。成功地塑造了共产党员李铜钟这一英雄形象。他不仅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也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就的特殊英雄。
作品描写了,他怎样顶着“浮夸风”,他看不惯“带头书记”的虚夸作风,他嘱咐李家寨的干部:“李家寨都是种地户,不是戏班子,咱不要他那花架子、木头刀。”当李家寨最终也没能逃出这场劫难时,他拖着一条跛腿一次又一次去公社要粮食。“带头书记”怕向县里要粮食,被戴右倾帽子,李铜钟沉声说道:“只要反右倾能反出粮食,反出吃的,这右倾帽子,我戴一万年。”当李家寨的490 多口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局面时,他迫于无奈,只得开仓借粮。他对老战友、粮站主任朱老庆说:“我要的不是粮食,那是党疼爱人民的心胸,是党跟咱鱼水难分的深情,是党老老实实,不吹不骗的传统…”他把党性、党的传统、党和人民的联系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当县公安局来抓他时,他竟是“平静甚至是友好地自投法网了”,“眯细着的眼缝里,闪动着镇静、和善的目光“.他被带走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大队会计:”记住给双喜哥说,种子得留够“那么坦然、坚定、勇敢。在审讯李铜钟时,他的第一句供词是”田政委,救救农民吧!“第二句供词也是最后一句:”政委,快去卧龙坡车站,快,快“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几个村子就要外出讨饭的村民。至此,作者用他沉痛和饱蘸感情的笔,把作为党员的李铜钟和作为犯人的李铜钟刻画的生动感人,栩栩如生。 揭示了我们时代的悲剧。
艺术性
作品在艺术上,人物刻画多采用对比手法,靠吹牛、撒谎起家的”带头书记“杨文秀;被反右倾反怕了,不得不做违心事的刘石头;正直、幽默,以吹牛报复吹牛,最后又以吹牛报复了自己大队的张双喜;他们各自的性格,都和李铜钟大公无私、实事求是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而也完成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在不同人物性格中的表现。作品中朱老庆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也达到了感人的效果。作品在艺术构思上,打破时空顺序,设置悬念巧合,安排错落有致的情节。作品以地委书记田振山要去参加李铜钟的平反大会开始,追述了”那个发生在19 年前的奇异故事“.在叙事过程中,经常转换时空,现实与历史、回忆与思考错综有致地交织起来,展现了那一幕令人痛心,更引人深思的悲剧,并深刻地揭示出了造成悲剧的历史原因。作品的语言也独具一格,叙述语言带有欧化色和通讯报道的味道,多用长句和倒装句,使作品洋溢真实、感人、回肠荡气的语言魅力。人物语言多用洋溢着河南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也有农民式的朴实、幽默、夸张的语言。该作品曾获“1977~1980 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张一弓,河南新野人。中共党员。1950年肄业于开封高中。历任《河南大众报》记者、编辑、编辑组长,《河南日报》记者、文艺组负责编辑、理论处处长、革委会副主任兼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登封县文化馆副馆长,河南省文联创作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34年12月生于河南开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河南新野县。1950年于开封高中二年级肄业,相继在《河南大众报》、《河南日报》任记者、编辑近三十年,后到登封县基层工作三年。五十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因短篇小说《母亲》受批判而辍笔二十年。1980年后重新发表作品,<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著有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文联专业作家。
著有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代表作》、《张一弓小说自选集》、《流泪的红蜡烛》、《死恋》、《火神》、《死恋》、<野美人与黑蝴蝶>、<死吻>等12部,长篇报告文学《正大集团创业史》,纪实散文集《飘逝的岁月》等。
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获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一等奖,中篇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黑娃照相》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集《张一弓集》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