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黎老东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和妻子生个六个儿子;傅老刚是远处来的铁匠。每到春末夏初,傅老刚带着徒弟来到这里给人们打造铁具,修理坏了的农具。慢慢地,黎老东和傅老刚的交情越来越深,两个人互帮互助,互相合作。一次两个人谈到了各自的孩子,黎老东让傅老刚把自己的女儿带来。
抗日战争开始后,铁匠从老家带来九儿,给来往不断和越聚越多的八路军骑兵钉马掌。黎老东的两个儿子参了军,最小的儿子六儿与黎老东的女儿九儿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去拾柴,一起去逃难,纯朴勤劳的九儿和娇惯任性却机警多情的六儿之间产生了相依为命的感情,在饥寒与烽火中度过了童年。日本投降后,铁匠急于带女儿回老家看望。送行的晚上,黎老东透露了想与傅老刚结成儿女亲家的心思。
铁匠父女走了之后,一直没有音讯。木匠家乡解放后则经历了许多重大大事件。土改中,黎老东分到了土地;二儿子牺牲在战场上,家里领到一笔抚恤粮;大儿子在天津做生意,也不时捎来现款,生活突然提高了许多。六儿越发娇惯起来,他不愿象四哥那样干庄稼活,便学做些小买卖。炒花生,煮豆腐,总是赚不下钱;冬天又与村里一户懒人黎大傻家合伙卖包子。六儿与已经出嫁的年轻漂亮的黎家小姨子小满儿厮混在一起,终日游手好闲。黎老东顾不上照管六儿。他把灰驴换了红马,新买了宅院,又张罗着给自家打一辆大车。他格外想念老朋友傅老刚,希望铁匠能来帮助他完成铁工程序,使这辆大车成为他们多年合作中的代表作品,象征他们终身不变的友谊。
这时,久别的铁匠父女回到这个村庄,黎老东高兴地带着亲家去看他新添的家业。得意地诉说着运输赚钱的生意经,并没有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进屋休息的意思。傅老刚打量着亲家高高翻起的新黑细布面的大毛羔皮袍,忽然觉得身上有些寒冷似的。
在这次铁木合作中,两个老朋友都渐渐觉得和过去有些不一样。过去,两个人共同给人家干活,情同手足;现在黎老东象个监工,赶工赶得过紧,连傅老刚抽袋烟都表示不满。傅老刚感到,过去多少年来,他和黎老东共同厌恶、共同嘲笑过的那种“主人”态度,现在由他的老朋友不加掩饰地施展起来,而对象就是自己。最使傅老刚闷气的是,自己远道而来,黎老东却再也不提九儿和六儿的亲事。铁工接近完成时,黎老东忽然笑着说:“亲家,我过日子越来越细了,你不要笑话我,……这些日子,就当你们是在老家度荒年吧!”这句话激怒了傅老刚。他将女儿叫来,泼灭了炉灶,打整好小车,推到街上去。两位老朋友决裂了,失去了多年的患难之交,内心都十分痛苦。
青年们帮助铁匠父女在青年团办公的院子里安置了小车,拾缀了东屋。铁匠的炉火在新的场所升起来。青年们轮流抡大锤,拉风箱,为青年钻井队治炼兴修水利用的铁钻钢锥。
九儿感到特别振奋和新鲜。这种同自己的伙伴们在一起,按照集体讨论的计划来工作,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青年钻井队高大的滑车在平原上竖立起来,九儿与青年们为开发水源而忘我地劳动着。他们向往着能从他们这一代,改变自然环境,改变人们长久走过的苦难的路程,那对他们来说,是太幸福了。
南面沙岗上出现了和他们劳动极不相称的景象。六儿胳膊上架着一只秃-鹰,黎大傻夫妇提着死兔子,小满儿跟在他们后边。青年们的话题转到如何帮助这群落后人物身上。九儿心里象千斤石一样沉重,童年的记忆不断出现。她严肃地思考着:爱情和结合,和童年的伴侣并不一样,只有在共同的革命目标上,在长期协同的辛勤工作里结合起来的爱情,才能经受得起人生历程的万水千山的考验。
干部们曾经讨论,帮助六儿要先从改造小满儿入手。小满儿聪明伶俐,充满青春热情,又狡黠多变,能巧妙地躲过民校的学习。她喜欢一个人绕到村外去,象萤火虫一样四处飘荡,难以抑制那时时腾起的幻想和冲动。村里人都希望有一种力量,能把她纳入生活的正轨上来。今年,村里宣传婚姻法,小满儿突然积极起来,她自动地到会,请人读报给她听,正正经经地沉默着、思考着。她愤愤于母亲和姐姐为她包办的婚姻,她明白自己的身世:她是没有亲人的,她是要走自己的路的。过去的路,是走错了吧?小满儿开始回味人们对她的批评和劝告。
一天,村干部领着一位上级干部来黎大傻家下榻。小满儿跑前跑后,帮助打扫卫生。干部很希望小满儿有所转变,就邀她参加晚上的民校学习。天黑后,小满儿给干部带路,一同去开会,她却假称抄近路,故意胡乱带路。路过一座大庙时,她突然大声哭喊,说自己看到了那个因为婚姻不幸死在庙里的女鬼,仿佛得了急病。六儿闻声赶来,背走了小满儿。等到她在六儿背上偷偷地、热烈地吻六儿的时候,六儿才知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黎老东的大车打好后,他不愿加入合作社,却把新车和六儿托付给跑运销的富农黎七儿。出村时,黎七儿的双套大车在前,六儿赶着新车在后。车过大沙岗时,怀抱包裹的小满儿爬上了六儿的车。两辆大车后面扬起滚滚的尘土。
正当黎老东迷恋着赶车发财的时候,铁匠父女围坐在油灯下,做出了参加合作社的决定。
面对明净的圆月,九儿的心情也愉快平静下来。她觉得现在的心境,无愧于这冬夜的晴空,也无愧于当头的明月。
编辑推荐
《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以农业合作化运动为背景,以人际关系的前后变化为线索,在正面肯定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注重人物内心生活的挖掘,对北方农村的人情美、人性美,充满由衷的赞美之情。
孙犁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铁木前传》写得极为诗化,人物形象朴实鲜明,笔调明丽流畅,是当年众多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中极具艺术特色的一部。
《铁木前传》是当时所有写合作化的作品中,最具艺术风采的一部。首先,孙犁把它写成了一部诗化的小说,作品的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融人描写当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注重将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特别是对九儿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精彩。其次,作品以散文化的笔法来演绎这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人情悲喜剧。作者将历史的身影散而有序地置于文本中,不仅让读者理解了社会变革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影响,并且将作者的审美价值判断“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作品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在现实与回忆中的心理穿梭,使小说的艺术风格更加接近于散文。
孙犁这种诗化、散文化的艺术追求,影响了当代文坛上一批作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作家,如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他们以孙犁的美学风范为效仿对象,并且直接得到了孙犁的创作指导与帮助,从而形成了一个被人称之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的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在50年代,曾创作了大量作品,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韩映山的《鸭子》、《作画》,房树民的《花花轿子房》、《引力》等。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一方面描绘了冀中人民在历史变迁少的斗争史和情感史,赞颂了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另一方面书写了冀中平原旖旎秀美的自然景致和情浓意重的民风民俗。这些作品也表现了具有新时代人情美、人性美的主题内涵,整体审美范式上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因而体现出清新自然的艺术意蕴。遗憾的是,这个文学群体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未能成长起来。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
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抗日,1944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在《解放日报》副刊发表《荷花淀》、《麦收》、《芦花荡》等小说。
1949年进入天津,长期参与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历任报社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孙犁,从事文学创作六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系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于1992年出版《孙犁文集》。
图书目录
铁木前传
我的自传
生辰自述
《盖闇室纪年》序
《善闇室纪年》摘抄(一)
《善闇室纪年》摘抄(二)
耕堂书衣文录选(一则)
关于《铁木前传》的通信
文学和生活的路——同《文艺报》记者谈话
答吴泰昌问
从《村歌》到《铁木前传》
怀念孙犁先生
孙犁创作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