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镀金时代》的故事围绕两类人物展开。一类是落后的中西部人物,另一类是中产阶级的东部人物。这两类人物之所以能凑在一起是因为共同的投机热情。
郝金斯老爷一家住在田纳西州的欧比镇。为了能迅速发财,郝金斯购买了7万5千亩贫瘠的土地。这时他收到了一个朋友伯瑞亚·塞勒斯给他们寄来的信,信中劝他们迁往密苏里的一个边陲小镇。郝金斯听从了朋友的劝告,经过四个月的准备便带着一家大小,离开东田纳西的圆圆岗,朝那一片伟大而神秘的漠野奔驰而去了。在路上,他们先是收留了孤儿克莱做养子。继而又收养了因汽船爆炸而失去双亲的萝拉·凡布伦特为义女。塞勒斯非常热情地欢迎郝金斯一家,并劝说郝金斯把手里仅有的一点钱统统投到了养骡子生意上。开始生意似乎蒸蒸日上。
郝金斯居然还盖上了新房,在这里安顿了下来并做着有朝一日能够卖掉田纳西的地产过上更加美满的生活的美梦。十年过去了,郝金斯一家依然一贫如洗,跟着郝金斯所做的投机生意也赔了本,养子克莱被迫外出做事来挣钱养活全家,长子华盛顿被送到郝金斯上校家看看能否找个事干。做了一辈子发财美梦的郝金斯在贫困中一病不起,带着总有一天那块田纳西的土地会给儿孙们带来财富的梦想撒手归天了。
一群生活在东部的人物:独立自主的腓力普·斯特林,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学习了法律;后来到纽约,以谋生路。在纽约,他遇到了同班同学亨利·布瑞理。亨利鼓动腓力普同他一起去西部去碰碰运气。在圣路易,他们邂逅了塞勒斯上校。当得知他们是修筑铁路的工程师后,塞勒斯便不失时机地鼓动年青人把太平洋盐区延长线修到他的家乡,从斯东码头修过去,建造一座拿破仑城。然后这一地区社会就会迅速发展起来,他们也就可以通过这一计划一夜致富。
经过实地斟察,他们终于在斯东码头城的正中心塔起帐篷,进行了脚踏实地的准备。这一宏伟计划的实施需要一大笔政府拨款。为此,亨利和塞勒斯巴结上了国会议员阿尔纳尔·迪尔华绥,并成功邀请参议员到郝克埃对哥伦布河工程进行实地考察。国会议员迪尔华绥关心这一计划倒不是因为该地区的未来,而是如何利用这一计划获得个人利益。他不但带走了郝金斯老爷的儿子做他的秘书,而且还让亨利和腓力普去华盛顿积极上下活动。利用他的手腕,国会议员迪尔华绥轻而易举骗取国会通过了对该工程的二十万元的拨款方案。但亨利和塞勒斯却发现这笔拨款在支付给院外活动家和国会议员后连工人的工资都付不出来了。
郝金斯老爷的养女萝拉·凡布伦特这时已出落的如花似玉。她爱上当地的驻军指挥官塞尔比上校。塞尔比上校假意同她订婚,玩弄了她后便抛弃了她。这次婚变给萝拉·凡布伦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之后,国会议员迪尔华绥利用萝拉·凡布伦特的美貌将其派往国会作为院外活动家。他又向国会提出了在郝金斯老爷田纳西的土地上修建圆圆岗大学的提案,以便从中捞取更大一笔政府拨款。这次,迪尔华绥的腐败行为被揭露了出来。但国会议员以他惯有的手腕不但使得自己洗清了罪名而且反将罪名强加给了揭露他罪行的人。此时萝拉·凡布伦特又在华盛顿遇见了塞尔比上校,两人重新和好。但当塞尔比又一次背叛了她而离去时,怒不可遏的萝拉·凡布伦特跟踪了他,并开枪杀死了塞尔比上校。
经过一系列的贿赂手段,陪审团判定萝拉·凡布伦特因患精神分裂症而无罪释放,萝拉·凡布伦特在忧郁中死去。华盛顿·郝金斯终于认识到这块田纳西的土地是罪恶的根源。为了偿还税款,他卖掉了这块土地。而小说的另一对青年人腓力普在修筑铁路计划失败后辛勤开矿,终于获得了成功。他的女朋友露丝则不顾家庭的反对,放弃舒适的小姐生活,坚持学医,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腓力普组成了美满的家庭。
小说的结尾,塞勒斯上校这位空想家仍做着美梦,幻想着要去学习法律,成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
创作背景
1861—1865年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这场美利坚合众国在自己本土唯一的一场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结束。战后的30多年间,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走向了集中、垄断。垄断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了美国经济的生活基础,从1869年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的建成通车,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日常生活中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在此期间诞生,工业竞争日益激烈,工业巨头不断产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边疆已宣告结束,农业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将这一阶段称之为“黄金时代”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美国资本家强取豪夺时期。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管工人死活。当时美国工人不仅工资低、生活贫困,而且其劳动安全根本没有保障,工作伤亡事故非常严重。以至劳资关系越来越紧张,罢工频发。
1881年至1905年,美国先后有七百万工人举行了37000次罢工。仅1886年就有700000人罢工。罢工运动对美国社会有两大影响。一是通过罢工运动可以看出工人阶级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满;二是通过罢工运动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集体力量。
《镀金时代》的人物、地点和一些重要事件都有着现实的生活的原型。欧比镇就是詹姆斯顿;郝金斯老爷夫妇是以约翰·克莱门斯为原型;郝金斯老爷买的75000亩地指的是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所购买的7000亩地;伯瑞里·塞靳斯上校即珍妮·克莱门斯一个表兄。
与《镀金时代》同时期的国会议员艾米斯行贿丑闻是文本里的真实写照,当年在美国西部修建铁路的实际费用仅为4400万美元,而美国国会议员艾米斯担任负责人的信贷公司却开出了高达9000多万美元的建造预算,为了使项目成功中标,艾米斯还贿赂了包括总统和众议院议长在内的众多权势人物, 最终丑闻大白于天下, 成为美国镀金时代发展中臭名昭著的一项腐败案件而载入史册。
对郝金斯等人物的刻画来源于作者的父亲,将整个家族的希望和梦想寄托在其在田纳西购买的土地上, 因此对人物时代性的刻画才能如此深刻,也反映了马克·吐温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投机心态进行着深刻的思想斗争和行为剖析。
人物介绍
罗纳·郝金斯
郝金斯老爷是一位充满投机主义心理和缺失道德底线的小市民, 本来居住在田纳西州的一个偏远的小乡镇,为了一夜暴富曾经打过多种歪门邪道的主意,包括贩卖黑人奴隶、鼓吹永动机计划等,最终选择了用手中不多的钱购买了7万5千亩贫瘠的土地, 以及与同样憧憬飞来横财的塞勒斯一起参与养殖生意, 但是最终还没等到各种投机生意带来丰厚回报却在病中撒手人寰。
阿尔纳尔·迪尔华绥
迪尔华绥是同时兼任国会议员和企业的老板。作为“红顶商人”,迪尔华绥不但没有履行自己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社会责任职责, 反而利用自己的政府官员身份中饱私囊,假公济私,假借公益事业侵吞财政资金,成为当时美国社会中典型的政府官员的真实写照。迪尔华绥以国会议员身份,向国会提交议案,建议财政拨款20万美元来建造一所大学,以提高当地黑人的教育水平,表面上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公益事业,背后是在财政拨款、工程建设和低息贷款等方面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镀金时代》主题思想:揭露“镀金时代”美国政企勾结、各“利益集团”左右政府以至贪污腐败成风的社会现实。
从南北战争结束至20世纪初的半个世纪,是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内战结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大量的劳工和移民为美国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不断发现的矿藏和刚刚起步的技术革命为生产力的解放带来了大量资源,直至1894年美国凭借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头号强国。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同等地带来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碧水蓝天,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城市运转负荷加大,空气、水和噪音污染随处可见,工人收入保障与企业发展规模不匹配,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重,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滞后,官商勾结的腐败现象频发, 底层人民焦虑感和社会浮躁心态不断增加等。
在《镀金时代》长篇小说里,主人公之一的罗纳·郝金斯借为黑人建诺布斯大学为名,与迪尔华绥参议员勾结唆使国会通过一项巨额拔款,企图从中获取暴利。他们威胁利诱、软硬兼施,耍尽卑鄙伎俩贿赂国会议员。而议员们本是一丘之貉,受了贿赂,就互相包庇。其阴谋被反对派议员揭穿后受攻击的不是迪尔华绥反而是那揭发者。最后验证“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常理。
塞勒斯上校是马克·吐温刻画的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塞勒斯上校,马克·吐温揭露了当时弥漫美国全国的投机风气。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却依然做着暴富的美梦。他竭力怂恿参议员迪尔华绥,试图操纵议会进行土地投机;迪尔华绥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也在投机欺诈,不择手段贿赂投票,最终落得两手空空。实际上这也是内战之后格兰特执政时期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政治腐败黑暗,法律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人人做着投机致富的美梦,导致社会问题丛生,杰弗逊、富兰克林、潘恩斯建立起来的民主理想和道德精神几乎荡然无存。
1873年美国发生经济动荡,正是《镀金时代》所揭露的种种罪恶所引发的。《镀金时代》所刻画的塞勒斯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的美国比比皆是。像塞勒斯这样的人每家的炉火旁都能见到,受乐观主义的感染,带着天真的信念,认为只要他们提出要求,政府就会提供给他们。他们希望华盛顿的慷慨的行政当局会把美元送到他们手上。国会有大量的金钱要施舍——投到土地、税收、补助以及各种各样的善举之中。
塞勒斯的嘴上功夫还行,一旦同真正的投机者接触以后,他的光彩便暗了下去。在他遇到像参议员迪尔华绥这样大投机家,他便自然成了迪尔华绥的附属物和传声筒。塞勒斯上校只是个投机者,他整天生活在一个又一个想入非非的荒谬计划之中,这些计划给他带来的是既可笑又可悲的失败。可是,尽管他一再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他却始终执迷不悟,虽然他一度浮到社会的上层,但是一个大浪打来,他又沉入到海底,仍然在社会的底层苦苦地无助地挣扎。这正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投机者的共同悲剧。《镀金时代》矛头当然是指向战后的美国社会的腐败。
该小说鞭挞的目标包括政治欺诈,商业金融的欺骗行为,房地产的投机,陪审团制度的滥用,华盛顿社会的古怪和邪恶等等社会现状。文本中的“太平洋盐区延长线指的正是联邦太平洋阿其逊支线”;《华盛顿联欢日报》则指的是《华盛顿编年史》;萝拉·霍金斯指的是罗拉·费尔,一个神经不正常而免于死刑的女冒险家;参议员阿布纳尔·迪尔华绥指的是参议员撒米尔·斯波莫罗伊,一个臭名昭著的来自堪斯州的贿选者。他的贿选丑闻在马克·吐温创作该小说时便登在报纸的头版上。
《镀金时代》与其说是小说,毋宁说是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它从几个方面揭露和抨击了这个时期美国社会的生活现实。贪污腐化,投机取巧与豪夺以及社会上一片发财致富的喧闹及乌烟瘴气,通过政客迪尔华绥及塞勒斯上校等人的形象塑造,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艺术特色
《镀金时代》将幽默与讽刺融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杰作,又具有悲天悯人的严肃。幽默作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发读者的笑声,而又不仅仅是笑声而已。在《镀金时代》中幽默不仅起着调节生活、宣泄忧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层幽默,使读者能深刻地去看现实、看人生、看社会。社会百态也都在《镀金时代》的幽默中得到无情的揭露,底层社会的各种奇怪现状也遭到他的善意的嘲讽。
黑色幽默语言
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的黑色幽默语言,绝不仅仅是为了逗人发笑,为所谓的幽默而幽默。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的黑色幽默语言正是为了点出幽默中的一片苦心。幽默本身的秘密来源不是快活,反而是悲伤。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善于发现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一味地悲伤,反而在作品中以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真正有效的武器就是笑声所带来的攻击力。《镀金时代》中的人物和故事给了读者带来了许多笑料,但是更深刻的确实许多用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荒诞现象。他从不为幽默而幽默。
《镀金时代》中,作者应用大量蕴含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语言来讽刺与鞭答当时美国社会的掠夺和投机行为,成功地刻画出西部投机者、政府官吏与东部企业家等人物形象,将当时社会的投机取巧、贫富差别、巧取豪夺刻画的入木三分。
文本中内容描写的是美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看起是“黄金时代”,实际上是人性异化、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单纯,而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每一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小算盘。
在《镀金时代》故事中,郝金斯老爹为了给子女带来巨额财富,期望他们“生活得像王子,受到追求和崇拜,名字在大洋与大洋之间传播”,于是乎大肆买地,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有钱就拥有了一切。塞勒斯上校一贫如洗,但是内心深处却有很多的发财计划,其中一个计划就是在美国全国甚至全世界销售假的眼药水。一些贪婪的投机者,骗取他人钱财来给自己投资,露丝的父亲正是因为想一夜暴富而屡屡被骗子欺诈。露丝不禁向父亲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所有戴着大钻石胸针的人,都是这样在餐桌上挥舞刀叉,讲话时语法错误百出地来欺骗么?”这种哭笑不得的幽默表达方式给读者揭示出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心理的畸形,其中应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表达手法,也让马克·吐温的黑色幽默更加直逼人物内心。
反语、讽刺表达手法
《镀金时代》语言中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反语与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这种表达手法,在《镀金时代》的卷首语中便得到了体现。该文本在描写亨利与参议员的交往时,就应用可这样的表达手法:
“参议员热情好客,喜欢在自己的家中招待朋友,亨利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参议员听起来觉得非常有趣,连最忙碌的政治家们、最虔诚的人,都会抽空来散散心。”然而,亨利的虔诚,是对自己利益和金钱的虔诚,参议员所谓的忙碌,并不是为了人民而忙碌,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种畸形的虔诚与忙碌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屡见不鲜,也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马克·吐温反语、讽刺表达手法的应用极为成功,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不足之处
《镀金时代》在结构上漏洞比较明显。双线并进的写作方法使两条线索缺乏交叉和连贯,让读者感到整个小说明显地断裂为两部分,这是该小说结构方面最大的败笔。其次,萝莉的第二次感情受挫直至枪杀塞尔比上校,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高潮,但是作者在此处的处理似乎过于草率和粗糙。高潮部分的过于简化,使得该小说重点不够突出,结构上也失去平衡。
作品影响
《镀金时代》的出版震惊了当时的美国文坛,受到了许多评论家的疯狂攻击。但其作品的销售量却非常之好。仅前三个月就销售了35000册,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塞勒斯上校为主人公而改编的戏剧的上演获得了更大的成功。该剧由马克·吐温亲自改编,当时著名喜剧演员约翰·雷蒙饰演塞勒斯上校,该剧共演出3119场,可谓经久不衰。
作品评价
在《镀金时代》该作品中,幽默作为当时已得到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手段同样得到了出神入化的运用,但另一写作手法讽刺的运用则是该小说的社会意义所在。同幽默不同的是讽刺带有严肃的社会效用,以改变现状为最高宗旨。
——梁亚平(阜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作者简介
作者之一: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年—1910年),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美国著名小说家、作家、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作者之二:查尔斯·沃纳
查尔斯·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1829—1900),美国作家、评论家、编辑。1829年9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