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河是敦煌唯一的地面径流,年均径流量3.02亿立方米,灌溉40万亩农田,养育敦煌18万儿女,是敦煌的母亲河。上世纪七十年代党河上游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几乎断流,仅是每年汛期和排沙时泄洪。城区段的西河坝,沙尘飞扬,垃圾塞道,污水横流,行人侧目屏息而过,古老的河床一片狼籍。2006年,敦煌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的战略目标,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建设,历时七年,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兼具防洪、生态、文化、景观、节水等各种功能、公益性开放式的党河风情线水利风景区。2010年9月荣膺省级水利风景区,2011年10月荣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敦煌介绍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4.48%。身居沙海,戈壁环绕,干旱少雨,素有“沙漠明珠”之称。
战略规划
择高确立规划理念,高起点打造经典之作
我市是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名城,凸现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名城形象是城市建设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2006年,敦煌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确立“魅力敦煌,锦绣党河”的规划设计理念,以建设文化党河、景观党河、生态党河为目标,汇专家学者之智慧,科学决策,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利用党河穿过市区这一资源优势,将水利防洪工程与景观、生态、节水相结合,引水入城,蓄水造景,生态环保,清浑分治,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成为“人、水、生态”相和谐的美丽景观和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景区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接待上级领导和中外参观、考察、投资等团体千余批。中央、省、市领导和外省市领导对敦煌党河风情线水利风景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文化名人、词人有感而发作词赞扬,我们均雕刻在风情线上。
深入挖掘敦煌文化,高标准打造文化党河
始终坚持将景观设施建设与景区文化内涵拓展放在同等位置,按照“以景区承载文化,以文化传播文明”的理念,植根中华历史文化沃土,挖掘丝路文化和敦煌文化,着力打造以“两墙”为核心,两岸沿线为延伸的文化景观带,以瓷文化展示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以影雕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二十四孝,以石文化雕刻了图腾柱、飞天壁画、敦煌八大景、道德经、唐诗,以及石护栏上的名人名言,雕塑了丝绸之路线路图,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手模印、文化墙,添加了石雕小品等文化元素,展现出流动之情,亮丽之景,底蕴之深,再现了敦煌古城的魅力。18座汉唐风格亭台楼榭分布两岸,楹联书法石刻、十二生肖雕塑、图腾柱浮雕、敦煌八大景浮雕点缀其间,镌刻古今中外励志名言和敦煌文化元素图案的大理石护栏贯通全线。游客行人徜徉其间,能够时时受到文化浸染,处处受到艺术熏陶。同时,依托景区优美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常年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红歌唱响风情线、地方戏曲展演、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展映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成功举办了三届龙舟大赛,受到城乡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景观党河
通过招标,遴选、组织高资质的建设单位精心施工,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打造精品,以极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工程效益。建成4公里滨水景观带, 40万平方米水域景观和20万平方米园林景观。首创室外手模印景墙全国第一;全省最长的室外健身长廊;全省最大的河中音乐喷泉、九龙喷水和首家水幕电影;现代时尚的水中膜结构亭;古色古香的汉唐风格观景楼亭;独具特色的月泉、飞天两大广场及雅园、秀园、思园园林景观带;异彩缤纷的夜景灯光;现代化管理的自动控制系统;假山喷雾、石雕小品等景观元素,使水系与绿地交融,水体与景观交汇,水清岸绿,碧波荡漾,形成河中渠、湖中岛,休闲娱乐、水中漫步、划船垂钓,月泉楼亭,错落别致,园林小品,新颖独特,夜景灯光,多姿多彩,异彩纷呈。整个景区水天一色,水清岸绿,绿树婆娑,花木吐蕊,宛如画中,一片片流动之情与一处处亮丽之景和谐交融,令人心动。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与景观设施建设放在同等位置,大力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沿线栽植20多个品种600多棵景观树,栽植灌木、花卉10万多株,绿化草坪6万多平方米;安装庭院灯、线型灯、草坪灯、树灯和太阳能灯具600余套;建成2个大型广场、4个公共停车场、5座星级厕所;设置导览图、解说牌、游步道指示牌、安全警示牌等九大类别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安装垃圾桶60个,座椅266个,景点指路牌13块,温馨提示牌60块,景区宣传展板23块。所有景区设施设备采用采用生态型、坚固耐用的材质,标牌文字造型、色泽与景观景点相协调。
注重生态环保效益,高水准打造生态党河
党河风情线水利景区建设,通过蓄水造景,营造宜人的生态滨水景观,起到改善城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有效防止党河城区段河床进一步沙化和污染。经实测:党河风情线景区建成后,城市湿度明显增加,由原来的30%增加到40-50%,平均提高15%,最高时可达到60%。每天早、晚到风情线上休闲健身、散步纳凉的来敦游客和市民群众络绎不绝,最多时达到上万人次。同时,景区西岸修建的3.8公里的浑水槽,解决了城市防洪、河道排沙、城区安全等问题;40万平方米蓄水面积,实现了地下水补充、生态湿地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多项生态效益;依托总干渠修建的1.35公里引水渠和景区末端修建的4.4公里的回水渠,形成了“上游引水造景,下游回水灌溉”的循环水体,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行科学规范管理,高要求打造和谐平安景区
按照“层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景区运行管理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在加强日常运行管理,做到景区垃圾三扫三清,日产日清,全天候保洁的基础上,围绕景区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定期开展景区“五乱”治理和“四化”(净化、美化、绿化、规范化)建设活动,做到了景区秩序良好、噪声控制达标、水质优良达标,空气清新无异味、地面干净无垃圾、设施整洁无污垢、水面洁净无漂浮物、水体清澈无沉底杂物。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思路,强化干部职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各项规整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全力保障游客安全。在景区沿线安装35个红外监控摄像头,设置了60个安全警示标牌和防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建立了局长—分管副局长—管理股股长—巡查队队长—巡查管护人员的垂直分级管理模式和考核奖罚机制,采取定期检查、重点抽查、适时监控等有效措施,全天候深入景区及时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确保景区安全规范运行。景区建成以来,没有出现重大投诉,没有发生各类责任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