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
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岀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刘彻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曾多次巡游各地,挥霍无度。在位晚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关东流民达二百万,农民起义频繁。宫廷发生“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自杀。征和四年(前89年)下轮台诏,拒绝桑弘羊募民屯田轮台的建议。后元二年(前87年),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临终前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刘彻之母王娡在怀孕时,汉景帝刘启尚为太子。王娡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醒来告诉刘启后,刘启认为这是高贵的征兆。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刘恒就驾崩了。刘启继位,是为景帝,不久刘彻出生。刘彻是汉景帝第十子,亦是王娡唯一的儿子。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二十三日,汉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亦同时被封为胶东王。刘彻的姑母馆陶公主刘嫖向栗姬为其女陈氏提亲,被栗姬拒绝,而王娡却许诺让刘彻娶陈氏,因此刘嫖不断向景帝诋毁栗姬而赞誉王娡,栗姬亦曾出言不逊而触怒景帝,天平遂逐渐向王娡母子倾斜。
前元六年(前151年)薄皇后被废黜后,王娡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请立栗姬为皇后,使景帝对栗姬的不满达到极点,于是处死大行令、疏远栗姬,在前元七年(前150年)正月废刘荣为临江王。
四月十七日,景帝立王娡为皇后;二十五日,立时年七岁的刘彻为皇太子。刘彻成为储君后,景帝拜卫绾为太子太傅、王臧为太子少傅,让他们辅导刘彻。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十七日,刘彻行冠礼。十天后,景帝驾崩,刘彻继位。
刘彻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窦猗房、皇太后王娡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在朝中有很大影响力,刘彻也必须“奏事东宫”,也就是将国家政务向太后汇报。
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刘彻罢免了丞相卫绾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将两位外戚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分别任命为丞相和太尉。另一方面,刘彻也分别任命儒者赵绾和王臧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窦婴和田蚡都喜好儒术,赵绾和王臧又是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从这套执政班子可以看出刘彻的崇儒意志。刘彻很快就派人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申公,申公见了刘彻后,强调治国需要“力行”而非“多言”,刘彻喜好文词,故对申公不甚满意,但毕竟已征召而来,就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议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禅等儒家礼制。不过,太皇太后窦猗房崇尚黄老之学,阻挠儒学改革。
同年十月(按汉初制度为建元二年十月),御史大夫赵绾请求刘彻不要再将政务汇报给太后,窦太后大怒,斥责他又是一个新垣平,于是用自己搜集到的赵绾、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证,要求刘彻将赵、王二人下狱治罪,二人皆死于狱中。窦婴、田蚡也被罢免,改以开国功臣后裔许昌、庄青翟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礼制也被废弃。
另一方面,馆陶大长公主自居拥立刘彻之功,对刘彻各种请求,令刘彻厌烦。刘彻按约定娶的馆陶大长公主之女陈皇后起初获得独宠,但她不仅“骄妒”,而且长年无子,使刘彻对她有所疏远。此时王太后告诫刘彻说:“你刚即位,大臣还没有完全服从,就先搞明堂,惹恼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长公主,肯定会严重得罪她们。妇人容易取悦,你一定要十分慎重!”于是刘彻不得不稍微尊重馆陶大长公主与陈皇后。在此期间,刘彻韬光养晦,沉湎于微行和狩猎。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刘彻得以完全掌权。他借口许昌、庄青翟办理丧事不力,将二人罢免,起用舅舅田蚡为丞相,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刘彻对田蚡几乎言听计从,以致田蚡专横跋扈,“权移主上”,后经刘彻敲打才有所收敛。而对于窦氏势力则日益疏远,终于在元光四年(前131年)借灌夫骂座之事而处死了窦婴,不久田蚡亦死。此后,刘彻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乃至出身微贱之人,如主父偃、公孙弘、张汤等,并拜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为丞相的惯例,开启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又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让御史大夫张汤取代丞相的作用,相权对皇权的牵制作用也大为缩小。
另一方面,刘彻宠幸姐姐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而陈皇后则嫉妒卫子夫,屡次加以迫害,刘彻遂于元光五年(前130年)以巫蛊为由废黜陈皇后,迁其于长门宫。
元朔元年(前128年),年近三十的刘彻终于得到了儿子第一个儿子刘据,遂于同年立刘据之母卫子夫为皇后,六年后立刘据为皇太子。同时起用卫子夫之弟卫青、外甥霍去病来开疆拓土,新设大司马之职来安置这些军功外戚。卫青等深知刘彻对窦婴、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揽宾客之事恨之入骨,因此行事低调,以“和柔”取悦刘彻,避免触犯刘彻的皇权。
对于地方诸侯势力,刘彻一方面以推恩令进一步缩小其权限与土地,另一方面于元狩元年(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的未遂叛乱,巩固了中央对诸侯王的控制。
元鼎五年(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刘彻以献给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为由,褫夺了106名列侯的爵位,从而敲打了消极应付中央的诸侯势力。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后,刘彻开始频繁巡行郡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的国力在刘彻即位后已相当厚实。而刘彻自即位以来,就一改汉初的战略防御政策,积极进取,征伐四方,力图实现“王者无外”的“大一统”的局面。刘彻开疆拓土的用兵对象首先在南方。
建元年间,刘彻两次出兵闽越,都不战而胜。这令刘彻颇有成就感,坚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他派严助向反对出兵的淮南王刘安传达自己的意思,强调“汉为天下宗,操杀生之柄,以制海内之命,危者望安,乱者卬治”,即汉朝是天下万国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乱的使命,其对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于此。
刘彻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灭胡”,即消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建元年间派张骞出使西域,试图与迁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结成军事同盟。但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脱后亦未能说服大月氏联合汉朝,因此与大月氏结盟“灭胡”的计划没有实现。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来汉朝要求和亲,朝中分为大行令王恢为首的主战派和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主和派,经过一番争论,刘彻采纳了主和派的主张,准备再对匈奴韬光养晦一段时间。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向刘彻提出了马邑之谋,试图利诱匈奴军臣单于入境,在马邑谷中设伏灭之。刘彻批准,但该计划因行动不周而没有成功,王恢下狱自杀。此后匈奴断绝了与汉朝的和亲,更加频繁地入侵汉朝边塞。
在这种情况下,主父偃、严安等刘彻近臣提议恢复与匈奴和亲,以换取国家的稳定。但刘彻并未对匈奴让步,而是果断提拔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自元光六年(前129年)以来,卫青等将领连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建筑朔方城,使汉朝在对匈斗争中逐渐居于主动地位。
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开拓河西走廊,浑邪王部四万余人降汉,其后陆续设置四郡(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隔绝了羌人和匈奴的往来,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发动“度幕”作战,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从此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但汉朝也付出了相当的损失,再加上霍去病在入塞两年后去世,此后“久不北击胡”,对匈奴的攻势告一段落。
对匈奴的战事告一段落后,刘彻又剑指其他方向,继续开疆拓土。
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派安国少季、终军等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兴内附。但南越丞相吕嘉不愿归汉,于翌年杀死南越王赵兴及其母汉女樛氏,安国少季、终军等汉使亦遇害。刘彻遂派路博德、杨仆等发兵消灭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将今广东、广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区并入版图。此后几年,又陆续平定西羌、卫氏朝鲜、东越、西南夷等政权或民族,将今青海东部、朝鲜半岛北部、云贵高原等地并入版图。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汾阴出土宝鼎,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刘彻命令讨论封禅事宜,并在三年后完成封禅泰山的盛典,改元元封。封禅泰山是治定功成的象征,但刘彻并未停止用兵的步伐,还将兵锋移至更遥远的西域大宛,于是有了太初年间李广利西征大宛之役,经过数年苦战,终于斩大宛王,屯田于轮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较大的影响力,导致西域小国选择“两属”以自保。而匈奴经过十余年“休养息士马,习射猎”,元气有所恢复,再加上卫、霍已死,便拒绝按刘彻要求派太子入质汉朝,重新成为汉朝边患。
因此刘彻于太初四年(前101年)下诏征讨匈奴,企图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然而前后数次征战皆不利,李陵、李广利等将领都投降匈奴。刘彻用兵数十年,造成民力疲敝,到元封四年(前107年),关东流民超过二百万人,不在户籍者四十万,出现了“城郭仓廪空虚,民多流亡”“天下虚耗,人复相食”的局面。
刘彻重用酷吏的恶果也日益凸显,到了天汉年间,社会动荡,“盗贼”四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等。刘彻称之为“东方群盗”,一面加强关中的安保和纠察,严防关中豪杰与其交通;一面派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领兵镇压暴动,并派绣衣直指暴胜之等诛杀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吏,数年后才将“东方群盗”的领袖擒杀殆尽。但仍其残部仍啸聚山林,难以剿灭,刘彻乃颁布“沉命法”,严厉督促地方官吏剿灭“盗贼”。但地方官吏畏惧法令,往往隐匿不报,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除了社会危机的萌生,宫廷内部的斗争也日益激化。元朔末年以后,随着卫子夫色衰爱弛,刘彻又宠幸王夫人、李夫人等,生下多名皇子。皇太子刘据长大后,“仁恕温谨”,对刘彻的穷兵黩武屡屡进谏,刘彻认为刘据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阂,卫子夫母子对此非常不安。刘彻发觉后,对卫青说:“汉家万事刚刚开创,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就无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会安定,为此不能不让百姓劳累。如果后世又有像朕这么做的,这是重蹈已经灭亡的秦朝的覆辙。太子敦厚,喜欢安静,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让朕担心。要寻求一个守文之主,还有比太子更好的吗?听说皇后和太子心怀不安,哪有什么值得不安的?你去把朕的这个意思告诉他们母子。”卫子夫听说后,脱簪请罪。刘据每次进谏征伐四夷时,刘彻就笑道:“我来干劳苦的事,把安逸留给你,就不行吗?”
尽管如此,刘彻父子之间的矛盾并未缓解,朝中也分化为“用法大臣”为主的反太子派和所谓“宽厚长者”为主的亲太子派,元封五年(前106年)卫青死后,刘据就更加孤立。
太始三年(前94年),刘彻新宠赵婕妤怀孕十四个月,生下皇子刘弗陵,刘彻大喜,以与尧帝出生前怀孕的月数吻合为由,将赵婕妤的寝宫门命名为“尧母门”。这向外界传递出刘彻欲以刘弗陵取代刘据的信号,导致反太子派和亲太子派之间的斗争日益白热化,终于酿成了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蛊之祸”。刘据兵败自杀,妻妾子女都遇害,卫子夫也自杀,卫氏家族随之被诛灭。翌年,刘彻得知镇压刘据的丞相刘屈氂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刘髆为储君,便处死刘屈氂,又诛杀了在外征战的李广利以及已被刘据杀死的江充等人的家族,清洗了反太子派,并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以表怀念。为太子伸冤的高寝郎田千秋则获得提拔,数月即超升至丞相。不过刘据唯一幸存的孙子(后来的汉宣帝刘询)仍被关押在长安狱中,在负责治狱的丙吉的保护下得以平安成长。
征和四年(前89年)春,刘彻亲赴东莱求仙,适逢暴风骤雨,流高潮涌,无法出海,停留十余日后返还。在封泰山、禅石闾以后,刘彻召见群臣,追悔以往的过失,命遣散方士,停止求仙。同年,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请求在轮台屯田,刘彻下《轮台诏》,否决其议,并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自此以后,刘彻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表明与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让他推广代田法和先进农具。
后元元年(前88年),江充余党马通、马何罗等谋刺刘彻,近侍官员金日磾发觉,与另外两名近侍官员霍光、上官桀合力粉碎阴谋,保护了刘彻。此时刘彻年近七十,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刘彻诸子中,齐王刘闳早死,昌邑王刘髆因刘屈氂之狱而被排除出皇位继承序列,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因违反法度而被疏远,刘旦派来请求入京宿卫的使者亦被刘彻斩杀,以示警告。这样一来,幼子刘弗陵成为唯一人选。刘彻为防止后宫干政,杀了刘弗陵的生母赵婕妤,并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与桑弘羊四人为辅政大臣,确保自己身后政局的平稳过渡。
后元二年(前87年)春,刘彻病重,迁居于郊外长杨宫、五柞宫。期间有“望气者”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刘彻趁机下令处死关押在长安狱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刘据之孙,却被丙吉极力阻止,刘彻遂感慨天意如此,放弃屠狱之令。不久后的二月十二日,弥留之际的刘彻正式下诏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次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刘彻卧室内床下拜受顾命。
二月十四日,刘彻驾崩,三月下葬于茂陵。谥号孝武皇帝。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十三年后,刘据之孙刘询继承皇位,是为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追上刘彻庙号为“世宗”。
刘彻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文学家。后人将其诗文整理为《汉武帝集》二卷(今佚),因此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集的皇帝。清代严可均所辑《全汉文》第三、四卷就收录刘彻的诗文,包括《李夫人赋》、《秋风辞》以及制、诏、册书、策书、敕书、玺书、报书、鼎文、刻石文共100篇。另有与群臣联句的《柏梁台诗》。
刘彻所创作的歌曲颇多,有《瓠子歌》(两首)、《天马歌》、《西极天马歌》、《李夫人歌》、《思奉车子侯歌》、《落叶哀蝉曲》、《白麟之歌》(《朝陇首》)、《宝鼎》(《景星》)、《帝临》、《华烨烨》、《天门》、《芝房之歌》(《齐房》)、《象载瑜》(《朱雁之歌》)、《日出入》十五首歌曲的歌词传世。另有《盛唐枞阳之歌》、《交门之歌》内容失传。
1.官制改革
刘彻为了强化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对官制进行了如下改革:
(1)废止太尉一职,后新设大司马,以卫青、霍去病充任,但只是给贵戚的尊宠之位,并不负责军政。因此宰相之职从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变为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2)起用近臣参与决策,以制衡丞相权力。刘彻提拔一批有才干的士人,在宫中充当皇帝近侍的将军、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官职,成为“出入禁门腹心之臣”。刘彻用近臣参与决策的代表性的例子有用严助之策否决田蚡之策,出兵攻闽越、救东瓯,以及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王,临终前所托孤的四大臣亦皆为近臣。由此逐渐形成了侍中为代表的“中朝官”和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的二元体制。
(3)加强监察官职,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设司直一职,协助丞相检举不法。元封五年(前106年)依据《禹贡》《职方》等古籍,分天下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以六条问事来监察州内地方官及豪强。征和四年(前89年)设司隶校尉,监督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刘彻在位后期,还有非常设的绣衣直指(绣衣使者),代表皇帝处理盗贼及重大案件。
2.法制改革
刘彻坚持法治方针,对犯法的皇亲国戚也不纵容,不惜处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并嘉奖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异父姐金俗之子)的义纵。但也有例外,如因倡优郭舍人巧妙求情而饶恕了自己的乳母(东武侯郭他之母,因家人犯法被迁徙边塞)。
为了强化法制,刘彻于元光五年(前130年)命中大夫张汤、赵禹修订律令,最终确立了汉律的框架,即律、令共计359章,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13472事。其中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强化了“见知故纵监临部主法”的规定,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与犯罪者同罪;同时“缓深故之罪”,即放宽对官吏制造冤假错案的治罪。由此引发了刘彻在位时期的严刑峻法和酷吏盛行之风。刘彻还打击关东社会的豪侠,迁徙关东豪侠于关中、并族诛豪侠郭解,以促使汉律下沉到关东基层社会。此外,刘彻在位时期,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动下,实现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开启了春秋决狱的先河。
刘彻在位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繁,刘彻为此派绣衣直指诛杀镇压不力的官吏,并颁布“沉命法”,严厉督促地方官吏剿灭盗贼。但地方官吏畏惧法令,往往隐匿不报,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3.用人政策
汉初以来,朝廷要职被列侯(一般为功臣或外戚)垄断,并通过“任子”的方式世代为官。刘彻则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大胆提拔人才,并量才任用,这种用人方针体现在他于元封五年(前106年)所颁求贤诏书(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中。他所提拔的人才中,不乏出身下贱或寒门之人,文有主父偃、卜式、公孙弘、儿宽、朱买臣、桑弘羊等,武有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甚至晚年还提拔了匈奴俘虏金日磾为顾命大臣。后世班固称赞“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因此刘彻一朝所创造的业绩“后世莫及”。
刘彻还从制度上完善人才提拔机制。他大力发展察举制,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五年(前130年)至少三次下诏举贤良文学,得到董仲舒、东方朔、公孙弘、严助等人才。元光元年十一月(前135年),刘彻下诏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后合称孝廉,使察举成为定制,孝廉亦成为察举制的核心科目。
刘彻一方面大胆提拔人才,慷慨封赏,另一方面“性严峻”,对官员要求苛刻,认为“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因此动辄诛杀不称职或欺骗自己的官吏。他在位期间前后有十三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职四人,因罪自杀二人,处死三人,其余官员被下狱处死的更是不计其数。汲黯曾为此劝谏刘彻不要滥杀官员,但刘彻不以为然。
4.削弱诸侯
刘彻在汉景帝削藩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削弱诸侯王的措施。元朔二年(前127年),刘彻根据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推恩”将其封地分封给继承王位的嫡长子以外的子弟,并上报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号,诸侯王无权废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国归郡统辖,不得过问政事,仅收纳封地内租税。元狩元年(前122年)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乱阴谋后,刘彻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贬抑诸侯国官吏为“左官”,规定曾仕王国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职;后者禁止朝臣交结诸侯、为其谋利。经过刘彻的一些列削藩措施,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
5.巡行郡国
自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后,刘彻开始频繁巡行郡国,其足迹北至塞外,南及湘衡,东到大海,西逾陇山,遍及五岳四渎。刘彻出巡的目的有:考察地方政情、巡察郡县地方吏治;体察民情,劝课农桑,推广教化;统筹军事,安境定边,等等。在此期间完成了封禅泰山、祭祀明堂、治理黄河等壮举。不过,刘彻巡行也包含求仙问鬼等消极方面。
6.区划调整
西汉王朝奉行以关中为根本的地缘战略,借以内控诸侯,外御匈奴。刘邦时重在控内,并以洛阳作为控御关东诸侯的重镇;刘彻时重在御外,而对关东诸侯的统治由军事镇绥为主转向政治控制为主,洛阳在地缘战略中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出于适应地缘战略转变的需要,刘彻对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域结构进行了调整。元鼎三年(前114年),刘彻应楼船将军杨仆之请求,将函谷关东移约三百里,是为“广关”。此后,汉关中区域北部的东界由以临晋关为标志的黄河一线向东推进至太行山一线;中部区域的东界由旧函谷关向东推进至新函谷关;南部区域的东界,由四川盆地东南缘向东南推进至柱蒲关、进桑关一线的滇桂、黔桂间山地。刘彻东徙函谷关,旨在将整个崤函山区括入关内,以加强对洛阳的控制,防备关东有变,异己势力袭据洛阳以威胁关中;设置弘农郡,旨在构建以弘农、新安、宜阳为节点的防御体系,并加强对崤函道和武关道的控制,以弥补函谷关东迁后带来的关中防卫疏漏,达成控制洛阳和防卫关中的双重目的。刘彻通过增大关中区域的范围,特别是函谷关的东移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划入关中,大大增强了朝廷依托关中以控制关东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效力。
刘彻在位时四处用兵,汉朝七十年的积蓄逐渐不敷使用,民间的富商大贾、豪强地主坐拥大量财富,却“不佐国家之急”。因此刘彻的经济政策以扩张财政为中心,与“民”争利,实行了以下措施:
1.币制改革
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刘彻鉴于富商大贾“蹛财役贫”导致“黎民重困”日益严重的现实,决定展开币制改革。他先从文帝四铢钱改三铢钱,又从三铢钱改半两,再改半两为三铢,又改三铢为白金三品,反复变动币制,收效甚微,并造成通货膨胀。元狩五年(前118年),刘彻统一发行五铢钱,规定五铢钱周边和中间方孔的四周隆起,规定钱径、孔径、厚度,文重一致。但因为郡国分散铸币,铸币质量难以统一,为盗铸留下了空隙,盗铸依然屡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下诏停止郡国铸钱,以前所铸钱币一律熔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非上林三官钱不得流通,违者严惩。至此,铸币权完全收归中央。
此外,刘彻还以恢复古礼为由,出台了白鹿皮币,要求诸侯朝见时用现钱换取白鹿皮币,用来衬垫贡品玉璧。获取白鹿皮并不难,制造成币极为容易,但却人为规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币价值40万钱,目的就在于让诸侯向朝廷多缴纳钱,以解决财政难题。
2.算缗、告缗
元光六年(前129年),刘彻首次下达算缗令,但只是对有市籍的商人收运输车税,十年后再次下算缗令则是针对全体商人、手工业者,一律按资产征收财产税。经商及高利贷资本2000缗钱收一算(120钱一算),手工业者减半;商人一车收二算,普通人减半;船五丈以上收一算。采取财产自报,但很多商人、手工业者都隐瞒不报或少报,于是刘彻鼓励告缗,命杨可主持,一旦被举报隐匿财产,就罚戍边一年,没收财产,并将其中一半赏给举报者,于是告缗之风盛行,官府又往往从严处置,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朝廷收入随之大大增加。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对新秦中(河套地区)边防状况不满,杀了北地太守以下官员,并鼓励民众去新秦中畜牧,换取免于告缗的特权;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又命令能给甘泉仓捐献粟米者就可以终身免役并免于告缗,于是民众纷纷捐献粟米,使“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3.盐铁酒官营
元狩四年(前119年),刘彻宣布盐铁官营,以盐官、铁官来管理,禁止民众私自铸铁煮盐,违者在左脚加釱。盐官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生产盐务并转运及收取盐的专卖税,铁器则从制造到销售都是官营,由此极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此外,铁器官营官销还延缓了铁兵器的外传,保证了汉军的武器优势。但另一方面,官方垄断的铸铁业产生出的很多铁器性价比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力。
天汉三年(前98年),为了补充军费,刘彻听从少府的建议,榷酒酤,禁民酿酒,由官府专卖。
4.均输平准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彻根据大农令孔仅和大农丞桑弘羊的建议,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从而增加朝廷收入,抑制商人垄断市场,稳定物价。元封元年(前110年)又在京师长安设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朝廷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但由于用人不当,一些负责均输、平准的官吏与商人勾结,反而导致物价上涨。
1.尊崇儒术
刘彻刚继位就表现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举贤良文学时所进的学“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者都不录用,同时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召鲁诗学和春秋谷梁学大儒申公,让申公师徒商议明堂等礼制,但不久就受挫于崇尚黄老之学的窦太后。
建元五年(前136年),刘彻设置五经博士,重申尊崇儒术。元光元年(前134年),刘彻第二次举贤良文学,丞相田蚡“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录取数百名儒者,后来儒生公孙弘又做了丞相,引领天下学子竞相习儒。在尊儒的过程中,刘彻又最为重视公孙弘、董仲舒等所代表的春秋公羊学,并让太子刘据学习《春秋公羊传》。
当时,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不过刘彻并未真正采纳,而是采取了“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的方针,也就是将儒学提升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诸子百家之学。在治国实践过程中,法家思想受到重视,与儒家思想糅杂并用,从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被后人归纳为“阳儒阴法”“外儒内法”,影响了此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
2.征书藏书
刘彻在位时,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刘彻感慨书籍缺失,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广开献书之路,命令诸子百家之书都收入秘府,经过百年的努力,终于使“书积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宝贵文献。当时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3.设立学校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公孙弘建议设置博士弟子50人,跟随五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他们学习的地方就是太学。这些博士弟子毕业后往往入朝为官,从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学之士”。此外,刘彻还命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一如文翁在蜀郡所立学官。
4.设立乐府
刘彻在位时,在掌管雅乐的大乐官之外创立乐府于上林苑,掌管俗乐,负责收集民间的歌谣。主持乐府事务的“协律都尉”由著名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司马相如等参与其中,同时制定了乐府收集民歌的“采诗夜诵”制度。为了记录民歌,乐府使用一种叫作“声曲折”的记谱法,可以把民歌的曲调记录下来。在《乐府诗集》中记录了吴、楚、燕、齐、郑等各地诗歌,使各地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集整理。乐府的设立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军制改革
刘彻在位时,为了强化京师长安的安保,在既有的南军、北军之外设立期门军、羽林军,专募强健勇武子弟为兵,又设置八校尉(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其中中垒校尉隶属于北军。
2.征伐四方
刘彻即位后,一改之前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出击周边四夷,对外战争贯穿其在位大部分时间,对匈奴、闽越、东越、南越、朝鲜、西南夷、西羌、车师、楼兰、大宛等国家或民族发动了至少二十八场战争,灭南越、闽越、东越、朝鲜等,降伏车师、楼兰、大宛、西羌、西南夷等,大大降低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刘彻一系列战争“所辟疆土,视高、惠、文、景时几至一倍”,使中国“千万年皆食其利”。
司马迁: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
董仲舒: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孔融:昔孝武继统,将弘祖业,畴咨熙载,群士响臻。
班固: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曹丕:孝武帝承累世之遗业,遇中国之殷阜,府库余金钱,仓廪畜腐粟,因此有意乎灭匈奴而廓清边境矣。故即位之初,从王恢之画,设马邑之谋,自元光以迄征和四五十载之间,征匈奴四十余:举盛余,逾广汉,绝梓岭,封狼居胥,禅姑幕,梁北河,观兵瀚海,刈单于之旗,剿阏氏之首,探符离之窟,扫五王之庭。纳休屠昆邪之附,获祭天金人之宝。斩名王以千数,馘酋虏以万计。既穷追其散亡,又摧破其积聚,虏不暇于救死扶伤,疲困于孕重堕殒。元封初,躬秉武节,告以天子自将,惧以两越之诛,彼时号为威震匈奴矣。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
刘渊: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
王敦:汉武雄略,亦惑江充谗佞邪说,至乃父子相屠,流血丹地,终能克悟,不失大纲。
庾信:献书路广,藏书柱开。秦儒出谷,汉简吹灰。芝泥印上,玉匣封来。坐观风俗,不出兰台。
李世民: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
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苏轼: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武帝罪戾,有增无损。
自古人主好动干戈,由败而亡者不可胜数,臣今不敢复言,请为陛下言其胜者……汉武帝承文、景富溢之余,首挑匈奴,兵连不解,遂使侵寻及于诸国。岁岁调发,所向成功。建元之间,兵祸始作。是时蚩尤旗出,长与天等。其春戾太子生,自是师行三十余年,死者无数。及巫蛊事起,京师流血,僵尸数万,太子父子皆败。班固以为太子生长于兵,与之终始。帝虽悔悟自克,而殁身之恨,已无及矣!
司马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好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是以好儒愈于文、景,而德业后之。
朱熹: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使合下便得个真儒辅佐,岂不大有可观?惜乎无真儒辅佐,不能胜其多欲之私,做从那边去了!欲讨匈奴,便把吕后嫚书做题目,要来掩盖其失。他若知得此,岂无“修文德以来”道理?又如讨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马,此是甚气力!若移来就这边做,岂不可?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如此。尝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可见他当时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为相,汲黯为御史大夫,岂不善!……汉武狂,然又不纯一,不足言也。
朱元璋:
汉武帝购求遗书,而六经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始可得而见。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经,开阐圣贤之学,又有功于后世。
后世中才之主,当天下无事,侈心纵欲,鲜克有终,至如秦始皇、汉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长生,疲精劳神,卒无所得。使移此心以图治天下,安有不理?
汉武帝获一角兽、产九茎芝,当时皆以为瑞。乃不能谦抑自损,抚辑民庶,以安区宇,好功生事,卒使国内空虚,民力困竭。后虽追悔,已无及矣!
朱棣: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狄,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当时虽得善马,岂足偿中国万一之费?
爱新觉罗·弘历:
至汉武帝在汉室,为振作有为之主。且兴贤使能,独持纲纪。虽黩武、惑溺神仙,乃其小疵,岂得直书其名,与秦政、曹丕并论乎?
汉武尚文学,其中邃于经术者,首推董仲舒,乃以为江都王傅。而所擢用者,前如赵绾、王臧辈之庸碌,后如庄助、吾丘辈之浮夸,所谓叶公之龙而已。
毛泽东:
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汉代只有僵化的经学,思想界死气沉沉。武帝以后,汉代有几个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
孙中山:
秦皇汉武、元世祖、拿破仑,或数百年,数十年而斩,亦可谓有志之士矣。拿破仑兴法典,汉武帝纪赞,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文王以百里而兴,亦以有良政治感化人耳。传武力者,莫如秦皇、汉武,而终归失败,足为佐证。
野史《汉武故事》记载,刘彻尚在王娡腹中时,景帝梦见刘邦托梦,生子可取名为“彘”,于是在刘彻出生后的名字是刘彘,立他为太子时,景帝说:“彘者,彻也。”于是改名刘彻。
另一野史《汉武帝内传》则记载,刘彻出生前,景帝梦见一只赤彘(红色野猪)从云中降下,直入崇芳阁,醒来时就坐在阁下,然后看见“赤龙如雾,来蔽户牖”,阁上出现丹霞,丹霞散后,赤龙仍在栋宇之间盘桓。景帝询问卜者姚翁,姚翁回答是吉兆,生于此阁者“攘夷狄而获嘉瑞,为刘宗盛主”,但也是“大妖”。后来景帝又梦见神女捧日以授王娡,王娡吞下。王娡怀孕十四个月生下儿子,景帝就取名刘彘。三岁时,景帝抱刘彘于膝上,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刘彘回答:“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景帝便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以其“圣彻过人”,改名为“彻”。
野史《汉武故事》记载,刘彻还是胶东王时,馆陶长公主刘嫖把他抱在膝盖上,问:“你想娶媳妇吗?”胶东王说:“想。”长公主指着左右长御百余人,刘彻都不要,指着女儿陈阿娇(即陈皇后)说:“那娶阿娇好吗?”刘彻回答:“好啊!如果阿娇嫁给我,我就盖一栋黄金屋,把她藏之于内!”馆陶公主大喜,最终刘彻和陈阿娇结为夫妻。
刘彻以热衷求仙问鬼著称,先后七次巡海求仙,并在建章宫神明台建造铜仙人承露盘,高二十丈,为铜铸仙人伸掌捧铜盘玉杯,来承接天上的甘露,将甘露掺和玉屑饮服,以求得仙道长生。刘彻一生多次被方士所骗。元光年间就开始宠幸方士李少君。李少君炼丹未成而先死,刘彻仍然以为他“化去不死”。又有一个方士齐人李少翁因能为刘彻宠妃王夫人招魂而得宠,被刘彻拜他为文成将军。后来他的方术不灵了,鬼神不至。于是他把帛书偷偷给牛吃下,假装不知道,说牛肚子里有异物,杀牛得书,上面讲得很怪。刘彻认识他的笔迹,问献牛的人,果然是伪造的,于是将李少翁处死,而将事隐秘下来。后来又有人推荐方士栾大,栾大提起李少翁被处死之事,刘彻不承认,说李少翁是吃马肝而死的。栾大被拜为五利将军、地士将军、天士将军、大通将军,封乐通侯,刘彻还把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嫁给他。后来栾大因为东海求仙失败而被腰斩。再后来,刘彻又宠幸一个叫公孙卿的方士。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求仙东莱失败后,刘彻才幡然悔悟,承认没有所谓仙人,命令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由于刘彻热衷求仙问鬼,所以关于他的神仙鬼怪故事也就非常多,例如他和西王母之间的青鸟使者、歌声绕梁、东方朔偷桃等故事,在甘泉宫和玉女下围棋、后因欲霸占玉女而被其唾面得病的故事,以及死后在市集卖玉杯的故事,等等。
刘彻在位时,大兴土木,即位后就大规模扩建上林苑,并在原有的未央、长乐二宫外又筑建章、明光二宫。此外还兴建了柏梁台、通天台、飞廉馆等建筑。东方朔曾形容刘彻“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其宫苑之富丽堂皇可见一斑。
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在封禅途中,率众登上了中岳嵩山东麓的一座山峰,此时吏卒皆闻大山"呼万岁者三"。于是吏卒皆恭维刘彻说:“这是中岳山神在迎接陛下。”刘彻大悦,于是封所登之峰为万岁峰。同时,下令祠官大规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并划嵩山下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徭役,专管祭祀岳神之事。后来发展为“呼嵩”的朝仪,为历代所传承,“万岁”也成为了皇帝的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