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黄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塘湖镇东,湖北省十大旅游名村通城县塘湖镇荻田村位于山下。
黄袍山主峰--华罗寨
华罗寨系黄袍山主峰,海拔约1200多米,位于湖北省通城县东,东与崇阳县高枧接壤,南与江西修水相邻。华罗寨峰下为大盘山,大盘山在民间传说为盘古开天地之所在,因为神话,不足为信。黄袍山下有一岩名石溪岩、又名玉溪岩、白水岩等,有大水,奔涌泻下而成巨瀑,名黄袍山白水崖瀑布,岩顶海拨约330米,岩高若170米,宽若80米。华罗寨东南北俱陡岩峭壁,唯西南一路,名仙人埂,从岩石凿梯,可登峰巅。峰顶宽约百余亩,有清泉可汲。
华罗寨原名罗寨或罗山,早在夏商王朝时期,罗国是楚国的附属国,也可谓楚国的分支,初期的罗国古都政治中心即位于今天的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华罗寨下的望湖洞、大埚等一带,商业经济中心位于今天的通城县塘湖镇的城墙山内侧郭家垄、塘湖、狼荷等。政治中心以高山为安,经济中心以城墙而卫。罗国为熊姓、部分为罗姓,罗国管辖面积并不大,主要沿今天的幕阜山脉的通山九宫山和幕阜山、崇阳大湖山和夜合山、通城的黄袍山、修水的黄龙山、平江天岳山、岳阳赤壁药姑山等等,罗国子民皆居山间。罗国在楚吴交界华罗寨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后因商王朝的建立和强大,对属于夏王朝的子国罗国,自然是打压,罗国也被迫迁往他地。在西东周朝时期,在黄袍山又建立了一个华梓国,面积极为狭小,主要限于通城、崇阳隽水、梓木溪流域一带,与修水渣津“古艾国”与邻,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古艾”诸侯国,所辖范围包括修水、铜鼓、武宁、永修等修水河流域一带,而渣津镇龙岗坪即为当时的古国都。而华梓国的国都位于梓木里(今荻田村等)。在春秋战国、汉朝等时期都曾有小国都存在,但规模都小,或为当地百姓起义自建、或为朝庭对王候功臣的小封地。但在唐朝时期,确是名噪华夏,只因张氏号瑛的黄袍山当地豪绅。华罗寨名源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 ,地方豪绅张十万,在此锯槐立寨,招兵买马,护卫一方乡民,建华罗国,号称“兵马十万众 宅舍十万间 粮食十万担金银十万斤”,既拒黄巢起义军,也不服腐唐之治。华罗寨北有 200 米长 巨岩,状似城墙,张凭此固守,万夫莫开。山尖高耸,雾绕霞飞,每当云开天朗,登山遥眺,可见洞庭湖水。华罗山有插剑岩,在槐寮寨山腰,有巨石岩,长数丈,诸石皆青,唯此石独白,上有 18 穴罅,传为张十万插剑所留。 华罗山侧有奶石,下垂如乳,四季滴水不竭。至今仍可见到华罗山古兵寨旧址基地,华罗寨之西南有平地数千坪,可以想像1000年前之古兵寨规模。悬岩绝壁至今仍在、插剑岩也依然如故、巨奶石还是滴水不竭、岩梯仙人埂终不改其艰险……黄袍山华罗寨,早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就有黄帝在此建立兵寨,其后又有商朝末年姜尚在此点兵,汉室武帝及其亲信卫青在此培育勇士,三国时期是西蜀东汉的必争之峰,初始是东汉隐兵之地,后是西蜀前沿练兵之所。近代更是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罗荣桓、钟时期、傅秋涛、沈国桢、黄全德、黄永胜等人在黄袍山建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辖鄂南武昌、咸宁、蒲圻、通山、崇阳、嘉鱼、通城等七县,赣北修水、武宁、铜鼓、永修等6县、湘北平江、临湘、岳阳等5县。并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红色县级政权—通修县劳农政府(包括通城县、崇阳县、修水县),黄袍山不仅是湘鄂赣省委党校原创地,也是湘鄂赣省委政府驻地,黄袍山是秋收起义的首要策源地。今天的华罗寨芳草萋萋、竹树成林,与大盘湖水、阁壁湖水相映,山峻而湖美秀,“华中第一瀑”白水岩瀑布声响彻数里、玉溪水润万物。山上之大埚、望湖、雷吼,如在仙境,山下之润田、夏家、石港等村落村民安康,而荻田、塘湖更是街市热闹、经济欣荣。
黄袍山传说
黄袍山,位于通城县塘湖镇境内的幕阜山脉中段,据《通城县志》云:古代有仙人晒黄袍于此,故名黄袍山。原来这里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话说当年玉帝与王母娘娘于瑶池设宴会仙,众仙品尝琼浆佳肴,皆赞不绝口。吕洞宾欲窥调料秘诀,便潜入膳房,偷得仙油一瓶,藏于袍内,后降落于此山。仙厨禀告王母,王母道:“此乃仙宫神物,不可偷泄人间。”旋即派遣天兵十万云降此山,严查追还。洞宾情急,将油瓶掷出,油瓶碎,仙油溅散,洞宾袍染。这种仙油,黄澄澄,亮晶晶,竟将洞宾仙袍染成橙黄色,与玉帝所穿龙袍酷似。吕洞宾大惊,便洗袍晒此。当地山民据此便取名为黄袍山。
清代庠生吴家琏赋诗《黄袍山》云:“天匠裁成褕制工,搜悬负扆卓东峰。含风褶漾翩迁浪,映日襟湛衣帻踪,花乡青岩披锦翟,紫凝秋嶂晒黄袍。无人敢着仪威赫,长挂崇山袭犷侬。”从山形俊逸秀美的角度来解释“黄袍”之名。
黄袍山古色人文文化带
黄袍山人文景点有:一门三尚书--忠臣庙(方琼纪念馆)、北宋抗金英雄元帅岳飞之师--方琼墓地、黄庭坚退隐黄袍山的“鲁直第”、明朝进士汪润田故居、刘塘湖故居、夜珠窝“文定世第”、西汉初期张良创办的“伐桂书院”、幕阜书院遗址、华罗山寨古兵寨遗址、苦竹岭古关、楚吴古道、茶马古道、南虹桥、兰若桥等。
北宋兵部尚书方琼纪念馆
方琼是黄袍山里文人景区代表之一,位于黄袍山雷吼方家。由方氏后人方小桃等人士发起重修,原为忠臣庙,将军庙、福隆寺等,今天重建更名为方琼纪念馆。方琼纪念馆主要纪念北宋进士、兵部尚书、镇夷将军、抗金英雄方琼。另有敬奉进士及第、八番都元帅、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左阁丞相、方琼祖父方迪,进士及第、累官户部尚书、方琼父亲方琳等雕像。 纪念馆前为水库,名“尚书池”,侧有石岩,名“将军岩”。
方琼纪念馆依山傍水,风景区秀美。设置了庭院、正堂、停车场、亲水台等。
明朝按察使汪润田故居
汪润田故居,又名润田大屋,一片明清式古民居,见证着历史的青砖黛瓦,掩荫在青山翠竹之中。
润田村以汪姓为主。据载,元末汪氏先人汪应龙由临县崇阳迁入通城。“捷足石下凹,落叶鲤港,复居润田。人丁族起,科甲蝉联。”汪应龙第六代孙汪茂实号润田,村名由此而来。润田大屋门前一汪水塘碧波轻荡、游鱼可见。正大门上方高悬的“吏部主政”,透着古色古香。屋檐和石墙上,精雕细镂的麒麟等飞鸟走兽栩栩如生。跨门而入,只见五重堂屋纵向相连,巨型石雕、横梁、木柱构造紧致,独具匠心,建筑的节点处看不到一根铁钉。
汪润田故居面宽20米,径深60米,总面积约500平米,是通城县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建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县令汪宗翰故居
汪宗翰故居位于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润田老屋。汪宗翰(翰,又为瀚),字栗庵,湖北武昌府通城县黄袍山润田人(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润田湾人),精金石、通书画、善诗词。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大挑拣选知县;庚寅(1890)科会试,中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正六品),1893授侍中(正五品)。1896年调补甘肃镇县知县(实为贬职。甘肃学政叶昌炽在1902年8月5日日记中说汪宗翰“以吏部改官作令,签掣镇原,调补边缺,颇悒悒不得志”),加同知衔。辛丑(1902)兰州任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携老母幼子出关任职。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1906调兰州,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1909年复调吏部,晋封中宪大夫(正四品),又官至吏部待郎、内阁学士等,诰封奉政大夫(从二品)。
汪宗翰,是第一位真正发现、并懂得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重大文物价值的清朝官员,是第一位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文物价值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是最先对敦煌藏经洞中经卷、画像作出了了保护、封存贡献的人,更是首先真实向清朝政府汇报敦煌藏经洞文物古迹、并申请清廷政府妥善保管的官员。
监察史刘塘湖故居
刘绣衣,名仕昌,字时亨,号塘湖,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庚子科举人,甲辰(1424年)科进士,登刑部宽榜,授陕西道监察史,后升任浙江副使,卒于明正统十年(1445年)
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系刘绣衣上辈所造,屋住刘氏一脉。东有假山花园,西有官厅,四巷八阁,错落有致。门前左侧是旗杆石,右边是寄马桩,雄伟壮观,威严显赫,可见刘绣衣当年的地位。刘氏后裔为纪念这一代名臣,于1994年,在刘绣衣出生地狮子山大屋重修了“塘湖故里”。
黄袍山古村落
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上有个大埚村,记者昨日探访这个蕴含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偏远山村时,心中充满惊奇和深深的敬意。大埚村又名夜珠窝,因相传系天宫夜明珠坠入凡间陨落黄袍山而得名。据《黄氏族谱》记载,大宋才子黄庭坚(江西修水县人,字鲁直,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曾在此隐居,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世号“苏黄”,至今,大埚村内仍可找到始建于北宋时期的“鲁直第”古式建筑。在这个不起眼的深山村落,还能看见张文定(宋朝,著有《四库总目》)故居“文定世第”,“江南神童”吴寿平(3岁能诗,7岁会文,9岁应试)故居,以及汉朝时期张良退隐黄袍山创办的的“伐桂书院”、才子吴冀泰修建的“夜珠窝”古戏台等。另有一古民居中发现了纪念张良的古匾“圮直德临”,还有多处宋朝时期的古雕、古监楼、古院等。
黄袍山痴情谷
在楚头吴尾的鄂南通城县黄袍山观音峰下(今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黄袍山荻田村)有一个如世外桃源的仙谷--肝坑,其谷呈心肝状山窝,三面环山,古树、老井、小溪、石桥、茂林、修竹、山花、溶洞......山青水清,竹树成荫,风景秀丽,居住着十数户人家,与世无争。
相传在隋末唐初,这里生活着一对如胶似漆般恩爱的新婚夫妻,及一位老妈妈(相传系男方的母亲),女子貌如娇花、若比天仙,男子英俊、身强力壮,并肚有诗书是一秀才。女子纺纱、男子教书,女子采茶、男子劳作耕种,三人之家很是幸福......但由于战火波及这片净土,男子也参加了军队(是否强征不清)。女子只好独自撑起这个小小的家,日出劳作,以种绿茶、黄豆、山茶等换取自己生活之资及养奉老母,男子一去多年,女子苦等数载不见郎归,寂夜以泪洗面......因一直没男子的消息,后来就不断有一些媒婆、乡绅、地主等来“骚扰”,后来老母亲生病,女子向邻居借了一些银两以付医资和药资,但有一地主设计将女子的欠债转移,地主成了女子的债主,地主以此为要挟,要女子做其小妾,女子不从,地主三五天就派人来劝说、恐吓......女子四处打听爱郎,地主知道后,一方面施压更甚,一方面安排下人散布其男子已阵亡的消息,女子闻听爱郎已亡,悲痛至极。她最后答应地
主的下人,并要求地主给一些银两为聘礼,在婚期的前夜,女子将那些银两交给了老母亲,自己一人来到山谷的观音峰之顶,长啸数声男子的名字,说她是清清白白的,清清白白的地去天堂找男子的......后奋力掏刀将自己的心肝割出捧着......(从此,此山谷得名为肝坑,民间又有一说,因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感动了上天,得以升天成仙女,所以又叫仙女谷)
不久,男子功成归来的那天,却得知爱妻已不在人间,一人狂奔山顶,在爱妻自尽的地方,长跪不起,痛不欲生,悲泣三日,后老母来寻,男子忍痛同母归家。男子将从军所得酬劳自留部分,其他皆用于家乡的修路建桥,及资助当地穷苦的人家,并对当地的学生皆不收取学费。男子对母亲甚孝,没再婚娶,每日教学劳作后都侍奉在母亲身旁,讲讲从军的事情,聊聊外面的境况,母亲外出,其皆搀扶着老母亲......
五年后,母亲终老,男子守孝三年。守孝三年后,男子将自己的居家及所有财物皆给了另一位年青的秀才,嘱其教授学生。所有安排好后,在女子自尽的祭日,男子穿着一身尽白,在爱妻自尽的山顶,风中,雨中,他伫立良欠,眼神呆滞,眸带泪光.......深夜,也就是女子自尽的那个时刻,他撞向了石岩.......
――后续,多年后狄仁杰闻听此事很是感动,亲自到这里吊念,且下令开挖谷外的大片山丘,以置良田,得名荻田村。并在山顶之石上亲书“坚贞女”“痴孝男”等字,其字已不知所踪。
文字并不能表达那感天动地的贞女痴男的爱情故事,孝子的故事,不管在传说中是否有多少夸大,或是人工修饰,我都宁愿相信,如同我相信那祝英台的化蝶一样,很凄美.......心谷也好、肝坑也罢,神仙谷也好、仙女谷也罢,爱情谷也好,痴情谷也罢……在这个名字的后面有一个流淌血泪的感人故事就够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对很多人来讲这恐怕都只是一种理想,一个世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