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过程
1957年台语电影兴盛,征信新闻社(中国时报前身)举办第一届“台语片电影展览会”,简称台语片影展,于11月30日在台北国际学舍举行颁奖典礼,由征信新闻社社长余纪忠主持;当时有32部电影参与角逐,影展仿效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模式,由颁奖人将奖项交给受奖者。奖项类别可分为:由专业评审选定的“金马奖”11项,观众票选的“银星奖”10名,另增设有“荣誉奖”1名和“观众票选优胜奖”10名,这是“金马奖”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出现;不过台语片影展只举办一届就停办了。
1962年,台湾当局为促进岛内电影事业的发展,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由新闻局举办金马奖。“金马”二字源自金门、马祖两外岛地名的字首;由于金、马两地为冷战背景下,台湾与大陆军事对峙的最前线,该奖以“金马”命名旨在鼓励台湾电影业界,能效法前线国军官兵们坚强奋发的精神,努力开创新局。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称以“金字招牌”为号召的潮流。
1968年(第五届)以后,金马奖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办,至1984年再改由“新闻局”主办、民间电影团体轮流协办。直到1990年(第二十七届)起,为顺应政府“公营事业民营化”的政策,“新闻局”宣布决定将金马奖与金钟奖、金曲奖,由官方全部转交给民间团体主办;1990年5月16日,电影联合会议中决定成立常设机构及执行委员会,也就是后来的“台北金马国际影展执行委员会”(1992年更名为“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但由于该执行委员会为非法人组识,其法律定位备受各界质疑,故“新闻局”与各团体研商后,将该会并入台湾当局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1991年7月1日,在台北市影片商业同业公会强力要求下,新闻局全面退出基金会的会务。此后金马奖由台湾当局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统筹主办,但仍接受“新闻局”的公款补助。该基金会筹组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敦聘九至十五位电影研究者及从业人员担任执行委员,设主席一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负责推动会务,下设行销宣传、竞赛、影展等三组,办理台北金马影展。影展分为“国际影片观摩项目”与“华人电影竞赛项目”两大部分:“国际影片观摩项目”以售票方式筹款,加上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补助运作;“华人电影竞赛项目”则由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专责处理。
颁奖典礼
早年的金马奖并无入围名单,而得奖者也是提前公布,所有的得奖者皆排排站的由长官颁奖,一直到第15届才有入围名单,而当年的颁奖典礼也都配合著蒋公诞辰,典礼皆选在10月30日或31日举办,藉以向蒋公祝寿。
由于早期大陆与香港并未设置类似之电影竞赛,因此金马奖自1970年代以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在1980年代以前,由于台湾海峡两岸间的政治对立,金马奖评选对象以台湾及香港电影为主;随着台海两岸经贸文化交流的开展,加上台湾电影工业衰落、香港电影工作人员流失等因素的作用,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电影参加竞赛项目的数量不仅大增,并且逐渐成为入围奖项的大宗。
此外,每届金马奖颁奖,金马奖筹委会都会邀请香港电影金像奖筹委会、香港演艺人协会、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香港导演协会等组织参与,并定期举行电影探讨会,以期提升华语电影的素质。
司仪主持
早期典礼的流程全由司仪一职来执掌,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报幕、提调颁奖事宜、访谈得奖人等,性质与主持人差不多,但负责的工作项目更多。尽管早期的司仪不失幽默风趣,但仍不免流于严肃、枯燥的官方气息,因此酝酿了后来加入主持人的一大转变,并承接司仪原先在主持方面的工作。后来的司仪,专门负责幕后报幕的配音工作(又称为旁白),是一份相当吃重的工作,需要相当的历练才能胜任。历届在幕前的司仪有丁秉燧、安鹏等人,以及后来活跃于“三金典礼”(指金马、金钟、金曲三奖的颁奖典礼)及“亚太影展”幕后的贾培德(德仔)。
主持人一职自1965年第三届颁奖典礼正式加入,该年度由沈剑虹担任,到了1978年,由王豪、凌波担任第一代主持人;1979年和1980年由蒋光超、张艾嘉担任。其主持风格多承袭早期的典礼司仪,以维持金马奖传统的庄重风格。因此主持人可以发挥的空间很有限,但此后风格已较过去自由许多。金马奖颁奖典礼的主持人常有“一港一台”(一名台湾主持人、一名香港主持人)互相搭配的传统,历届金马奖主持人包括香港名人或明星,如吴君如、郑丹瑞、郑裕玲、曾志伟、黄沾、岑建勋、萧芳芳、冯宝宝、叶童、许冠文、洪金宝、成龙、沈殿霞、麦嘉等;金马奖的主持队伍也涌现过不少香港电影面孔,如冯德伦、吴彦祖、莫文蔚、梁咏琪等,港台联动的逗笑幽默,颇受观众好评。后来,一些非电影界的综艺节目主持人,例如胡瓜、陶晶莹、徐熙娣、侯佩岑、林志玲人等也参与到主持工作,但综艺娱乐化被批评过于八卦和低俗。2012年第49届颁奖典礼由曾宝仪、黄渤担纲主持,其中黄渤为首位来自中国大陆之主持人。 2013年第50届颁奖典礼由蔡康永独挑大梁主持,这是创下金马奖创奖50年来,首位以颁奖典礼主持人身兼担任决选评审新纪录。
特殊纪录
15届金马奖之前,并没有现场拆信封颁奖环节,而是提前公布获奖名单,然后举行颁奖典礼。
从1962年到至今49届金马奖,共有162人获得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其中18位已不在人世。
49届金马奖共有31款不同的金马奖杯造型,奖杯是从2005年42届开始沿用的。
奖项设置
金马奖华语影片竞赛的影片奖项包含最佳剧情片、最佳动画长片、最佳纪录片及最佳创作短片等影片奖项,个人奖项有最佳导演、最佳男 / 女主角、最佳男 /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原著剧本、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美术设计、最佳造型设计、最佳动作设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剪辑及最佳音效等。另外还有特别奖项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以 及非正式竞赛项目的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1962年,为促进台湾电影制作事业的发展,表现对优良台湾电影及优秀电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项竞赛奖励,由台湾当局“行政院新闻局”创办金马奖,并且,主要为促进华人电影制作事业,藉此表扬对中华文化有杰出贡献的电影人士。
从1980年(第二十七届)起,金马奖改为财团法人“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The Motion Pic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主办,并在旗下设立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敦聘九至十五位电影学者及从业人员担任执行委员,设主席一人、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一人负责推动会务,下设三个组,行销宣传组负责所有厂商合作、造势及周边活动、媒体宣传及文宣刊物制作等业务,竞赛组负责华语影片竞赛、金马奖颁奖典礼及国际数位短片竞赛等,影展组则负责影展内容策划、影片及影人邀约、字幕翻译制作、拷贝运送及影展现场执行等各项事宜。
长期以来,因为海峡两岸在政治上面的立场不同,使得金马奖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于台湾电影及香港电影的鼓励。但是台湾电影工业的衰弱,香港电影工作人员大量的流失,使得本奖项逐渐开放中国大陆电影进入,并参加竞赛项目。
本奖项现今仍由台湾当局“行政院新闻局”所补助的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下属之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所举办,其势则区分为“国际影片观摩项目”与“华人电影竞赛项目”。“国际影片观摩项目”以售票方式筹款,再加上“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之补助来运行;“华人电影竞赛项目”则由金马奖执行委员会专责处理。
早期,金马奖的主持人常有“港台”互相搭配的传统,但后来也有皆由台湾主持人担任的情况出现。
外界争议
评审制度
1978年,“行政院新闻局代局长”宋楚瑜于邀请影坛人士座谈征询意见后,决定仿效奥斯卡金像奖,实施两阶段评审制度,即第一阶段评审阅毕全部参赛影片后,开会讨论,表决提出入围影片及各单项名单并公布,然后再评选得奖名单、于颁奖典礼时公布最后结果;此制于同年十五届试办、自第十六届起正式实施。
1982年,“台湾新电影”由《光阴的故事》发端,一时蔚为风潮,更在焦雄屏、黄建业等“新派”影评人的大力推介下,成为当时台湾艺文界的新兴潮流;但在1984年后,多部走“新电影”路线的影片票房收益不佳,使这股风潮受到一些“旧派”影评人的质疑,引发了“新旧影评之争”,并且延续到了金马奖的评审上。后来,金马奖评审团的结论,常被解读为偏重鼓励艺术色彩浓厚之创作,其艺术化、抽象化等呈现手法,往往无法反映市场的风向,形成“叫好不叫座”的评价;此外,因为台湾新电影符合多数评审的喜好,亦引起许多香港和大陆电影人的不满及杯葛。过去也认为,重视艺术并受评番青睐的艺术电影,以及重视票房却不受评番青睐的商业电影,只能选择或偏重其中一种取向来制作。
金马奖历来由十几位电影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审团决定获奖者,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也无观众参与,常招致获奖名单多元性不足等质疑,且每届得奖影片水平落差较大。包括电影工作者焦雄屏、导演侯孝贤、蔡明亮,香港导演王晶、陈嘉上在内的人士,均曾批评金马奖的“小圈子”评审制度,并呼吁金马奖设立类似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多轮、多人、多层面的电影评审制度,以及由专业影评人等团体和各界观众组成评审团,以期兼顾各方电影专业,以及商业市场的角度。然而金马奖评审不受外界影响,及所有评审皆在严格规定下完成审片、讨论、投票程序的严谨,也是它在华语电影奖项中最受肯定、也被得奖者视为至高荣誉的主因。
奖项部分
金马奖在入围名单中,出现几次入围后发现资格不符又遭到撤销入围资格,亦是入围名单公布后发生争议事件。
1、第40届原同时以《飞跃情海》入围最佳女主角、最佳新演员的林依晨,被以前一年演出《空手道少女组》并担任女主角而取消最佳新演员入围资格,当年最佳女主角亦败给演出《金鸡》的女演员吴君如。
2、第45届原入围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的金城武,在名单公布6小时后被因国籍(因属日籍)资格不符,取消该奖项入围资格,成为金马奖史上最短命入围者;最佳新演员入围者田中千绘传出出道多年早已在多部电影参与演出,入围资格备受争议,金马奖委员会出面解释,新人奖中的首次演出认定,在于是否担任片中主/配角,对于只是客串性质演出在入围资格认定上不构成问题。
3、第49届原入围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的《沉默如谜的呼吸》(词:周云蓬,曲:周云蓬,唱:周云蓬,出自影片《神探亨特张》)与“惊惶”(词:沼泽乐队,曲:沼泽乐队,唱:沼泽乐队,出自影片《浮城谜事》),在入围名单于2012年10月2日下午5点公布后,经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查证并非影片原创歌曲,也与电影公司求证确认后,于同日晚间10点在官方网站公告取消两首歌曲的提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