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世界濒危雉类黑颈长尾雉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顺利通过评审,成功晋级国家级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这标志着做国首个以世界濒危雉类黑颈长尾雉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落户。 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广西金钟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进一步明确为林业系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云贵高原南缘,地处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上游。保护区管理处与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人民政府相邻。保护区总面积20924.4hm2。保护区内的黑颈长尾雉,它不仅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被列为世界濒危雉类。全世界有雉类183种,中国有49种,金钟山保护区内有9种,占全世界雉类种类的5%,占中国雉类种类的18.4%。全球黑颈长尾雉数量大致在1500—3500只,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超过300只,占广西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的50%,占全球数量的10%以上,其原生性分布数量为世界少有。保护区内黑颈长尾雉种群位于该物种分布区的边缘,在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是一处具有全球意义的、极其重要的黑颈长尾雉原生地和全球重要栖息地。同时金钟山自然保护区还有1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以贵州苏铁、隆林苏铁、中华桫椤数量较多,且分布面积广。金钟山保护区内还有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水库形成的库湾水域面积645.3公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库湾湿地保护区域
发展历程
195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专员公署批准更名为国营金钟山林场,198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西金钟山自然保护区”,200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文进一步明确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为林业系统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二十三年来,在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和建设事业得以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明显的恢复,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保护区通过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使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一九八九年的63%提高到二00五年的92.1%;森林蓄积量从一九八九年108万立方米提高到二00五年的134.6万立方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显著增加。经保护区科研人员会同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家、研究生周天福、莫运明、谢志明等在十个管理片区中随机抽取龙街管理片区进行为期六年的观察监测,测得龙街管理片区的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从1998年的10—15只增长到2003年70—80只。2004年至2005年,广西大学周放教授带队考察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证实金钟山的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超过200只。
动植物资源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地跨隆林与西林两县,北与贵州兴义市相望。浩瀚的林海覆盖整个山体,远望犹如金钟罩顶,金钟山由此而得名。1982年,金钟山自然保护区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自然保护区成立。 金钟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万多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8000多公顷,缓冲区面积4292.4公顷,实验区面积8227.7公顷。森林蓄积量134.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2.10%。保护区保存完好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区内有脊椎动物5纲35目110科441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长尾雉、蟒蛇、金雕、云豹和林麝5种,其中黑颈长尾雉在全球的种群数为1500——3500只,广西全区拥有种群数为500只,保护区内拥有200多只,占全区拥有量的将近一半;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9种。此外,还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贵州苏铁、隆林苏铁、伯乐树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金毛狗、任豆、中华桫椤、榉树、红椿、毛红椿、马尾树、喜树、柄翅果、香果树10种;珍稀兰科植物53种;珍稀濒危植物顶果木和蒟蒻薯2种。最值一提的是保护区内成片分布有世界性珍稀濒危残遗物种、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贵州苏铁和隆林苏铁,并形成了明显的苏铁天然群落,年龄结构和性比稳定,结实和发芽率高,在中国国内外是十分罕见的,这无疑是保护区内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金钟山黑颈长尾雉自然保护区有区级保护的主要保护植物名录:
一级保护植物 1、贵州苏铁(cycasguizhouensis)、2、隆林苏铁(cycaslongliensis)、3、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
二级保护植物
4、中华桫椤(AlsophilacostularisBak)、5、任豆(ZeniainsignisChun)、6、榉树(Zelkovaserrata(Thunb.)Makino)、7、红椿(ToonaciliataRoem)、8、毛红椿(ToonaciliataRoem.var.pubescena(Fr.)Hand-Mazz)、9、马尾树(RhoipteleaChilianthaDielsetHand.-Mazz)、10、金毛狗(Cibotiumbarometz(Linn.)J.Sm)、11、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12、喜树(Camptothecaacuminata)13、柄翅果(Burretiodendronesquirolii(Lévl.)Rehd)、14、杜仲(EucommiaulmoidesOliv)。
发展策略
多年来,保护区一直非常重视与社区居民协调发展关系。每年在春节前后召开一次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群众代表大会,听取他们对保护区保护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代表进行保护区法律法规及森林防火常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保护区保护建设的带头人。为了提高保护区村民的全民保护意识,保护区管理处编制印发了,做到每户村民一册,每年派技术干部下到各村屯组织学习培训一次,并通过学校老师对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教学培训和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实用技术知识竞赛,使保护区村民从小就知道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同时,保护区管理处经常联系相关部门,多方筹措资金,为社区居民开通公路,修建自来水、沼气池、拉通照明生活用电,指导群众实施退耕还林,营造经济林,并从保护区社区优秀青年中选聘护林员、打火专业队,资助保护区学校、村公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使保护区的干部群众都认识到保护区管理处是他们亲密的朋友和依靠,保护区的群众对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积极参与,全力支持。
保护建设
经过多年的保护建设,金钟山自然保护区引起了不少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中外专家对保护区进行考察研究的理想去处。2003年11月21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陈嘉瑞教授带领有关专家、学者到金钟山保护区对苏铁的分布、种类进行考察鉴定,鉴定出金钟山的苏铁为贵州苏铁和隆林苏铁,其分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为中国国内罕见。2004年5月广西大学徐锋教授带队再次对金钟山保护区苏铁进行考察研究,并将金钟山保护区苏铁初步规划为四个保护小区。2004年6月9日至11日,南京农业大学杨连芳教授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卡列克教授、美丽克莱姆森大学克姆斯教授对金钟山保护区昆虫进行考察时,发现15种为金钟山保护区特有种;2005年7月16日至18日,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博士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德夫博士对金钟山保护区昆虫进行考察时,又发现广西新记录种(目前仅发现于云南)观步甲和金钟山特有种金钟山步甲。在短时间有限标准地及灯诱中,发现如此多的新种,说明金钟山保护区自然生态良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文学及文化
金钟山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浩翰的林海覆盖整个山体,远远看去,犹如一口金钟悬挂在空中,因此得名。 金钟山林区居住着壮、苗、彝、仡佬多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流传有大量的民间故事,或惩恶扬善,或讴歌民族团结,较著名的有:
1.金钟山的传说
壮族故事。反映了穷苦劳动人民为争取幸福而向妖怪作斗争的故事。说的是在乌冲山顶上,有一只为民造福的金钟被妖怪破坏,一个勇敢的小伙子,为了让百姓过上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生活,主动去消灭了妖怪,保护了金钟。后来人们就把乌冲山改为“金钟山”。
2.布郎与母牛
苗族故事。反映了一个叫布郎的穷小伙,遭受哥嫂的虐待,他在苦难中仍关心护理家中的母牛,并得到母牛的同情,母牛变成的美丽的姑娘,最后与他结为夫妻的故事。
3.抹黑脸
彝族故事。反映了一个猎人在打不过老虎后,用抹黑脸的方法把老虎吓跑。后来“抹黑脸”就作为一种消灾托福的象征相沿成习。
4.拉郎找到了金子
仡佬族故事。反映了老外公以叫外孙挖地找金子为名,使其将地挖遍,种上了粮食,外孙虽未找到金子,却学会了劳动。
5.其他
在金钟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其他传说还有很多,如天生桥的传说、乜达欺的传说、龙拉古洞的传说等。
民族风情
1.精美的民族服饰 金钟山林区是一片古老神奇而迷人的土地,聚居着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有“活的民族博物馆”之美称。生活在金钟山的各族群众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特别是民族服饰别具一格,极具民族特色:蜡染刺绣,花团滚边;珠佩玉垂,衣摆裙摇;花帽裹脚,相映成趣;银环手镯,别有风度;头巾领袖,花鲜灼目,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
2.丰富的民族节庆
金钟山林区民族同胞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保存和发展了各自的民族节庆活动。苗族的芦笙被欧美称为“东方迪斯科”,其中的“上油锅”、“上刀山”、“滚地龙”等绝活为隆林苗族所独有,在每年一次的跳坡节上都是压轴戏。彝族以火把节著称。火把节的抹黑脸游戏是青年人喜欢玩乐的一种方式,表现了彝族同胞热烈奔放的品格,参加抹黑脸游戏,让人兴趣盎然回味无穷。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图腾崇拜文化。每年八月十五日尝新节,人们除了品尝新年收获的庄稼以庆贺丰年之外,总忘不了要煮糯米饭、杀鸡去拜祭象征开荒种地的祖先的两棵大树。壮族的山歌文化是南盘江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三月三歌节的排歌对唱三天三夜唱不完,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生活、爱情等各个方面,表达了壮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还有壮族的牛魂节、祭神节,仡佬族的咆薯节、捉虫节等,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