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经赤水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县级保护区,1994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习水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0′~106°29′,北纬28°07′~28°34′,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川黔南北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位,属大娄山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区内出露岩层主要为红砂岩,以超深切割的嶂谷及剧烈的崩塌地貌形态为主要特征,崩塌岩块遍及山麓斜坡,围椅形悬谷、红岩柱、崩塌林等特殊的地貌极为醒目,它们与常绿阔叶林构成了绿树红岩、峡谷林深的独特的红层地貌森林景观。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江水系,其主要河流有赤水河及习水河。赤水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也是保护区所在地习水县的过境河流,流经本县西南的回龙、隆兴、同民、土城等乡镇,于小坝居士岩进入赤水市。在县境内长45.6公里,流域面积1717.1平方公里。干流落差57米,平均比降1.3‰,多年平均流量224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18.08万千瓦,支流可开发量2.43万千瓦。
习水河是赤水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习水县东北的寨坝镇九龙村高家坡南麓,河源海拔1270M,干流流经习水县寨坝、大坡、三岔河、程寨等乡镇,在程寨乡大白塘蜂子岩进入赤水市境,于四川省合江县城关镇的李子林汇入赤水河,河口海拔210米。河源至河口干流全长156公里,落差1059.7米,平均比降6.8‰,多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其中蜂子岩以上习水段长73.7公里,落差866米,平均比降11.75‰。县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8.711万千瓦,可开发量2.553万千瓦。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降水充沛,云、雾、雨日多。云量多(多年平均总量8.2),阴雨天多(晴天日数占年总日数的11~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实际上只有3438~3784MJ/M2年,仅相当于太阳辐射总量的28.8~32.3%,是贵州乃至全国太阳辐射最低值区之一。区内年平均气温14.7℃,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4.9℃。≥10℃的年积温3462.9~5888.3℃。河谷地区≥10℃的年积温近6000℃,而海拔较高的林区≥10℃的年积温为3400℃。由此可见,有效性强的积温给林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热量条件。
习水保护区年降水量900~1300毫米之间。其雨量分布呈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少,自中部山梁向东北和西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最多的为6月,占年降水量的11~20%,1月降水量最少,约为年降水量的5%。无霜期240~250天,年均相对湿度82~91%。
习水保护区的土壤系白垩、侏罗系的紫红、砖红色砂页岩发育形成的紫色土最多,黄壤其次,黄棕壤最少。
在紫色土中以酸性紫色土最多,中性紫色土次之,而钙质紫色土分布很少。酸性紫色土PH值在4.1~4.7之间,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及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的变化范围大;中性紫色土为壤质粘土,土层薄,PH值为6.4,全钾含量高,而速效氮、磷、钾、腐殖质等均属中下水平;钙质紫色土亦为壤质粘土,PH值在7.4~7.7之间,全钾含量颇高;而速效氮、磷、钾、全量磷、腐殖质等均偏低。
黄壤多分布在平缓地带,因而土层中厚,PH值在4.1~4.8,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较高,全磷、速效磷少,全钾、有效钾中等,有机质含量0.92~12.32%。
黄棕壤分布地势高(海拔1400M以上),土壤风化弱,PH值3.9~4.6,腐殖质含量较高,全氮、碱解氮较高,而全磷、速效磷少,全钾、有效钾居中偏少。
保护区总面积面积48666公顷,核心区面积17436公顷,缓冲区面积4866公顷,实验区26364hm公顷。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多年野外考察资料汇总,现已查明区内各类植物有266科、765属、1674种以上。
大型真菌种类也很多,有38科85属192种。其中可供食用60种、药用46种、木腐菌63种、毒菌18种。其中具有食用价值的有银耳、毛木耳、木耳、小鸡油菌、金针菇、红汁乳菇等60种;药用价值有灵芝、树舌灵芝、香菇、假芝等46种。
保护区苔藓植物49科119属279种。其中平珠藓属Plagiopus及平珠藓、云南青毛藓、小叶鞭苔等31种为贵州新记录。
蕨类植物共30科70属129种。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桫椤等3种,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在沟谷的局部地段形成罕见的单优群落。
习水保护区种子植物149科491属1074种。种子植物是组成森林生态的主体,特别是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竹亚科等种类,构建区内森林景观格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条件。区内分布珍稀植物68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20种。还有众多的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生蔬菜等经济价值物种。
保护区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多样。这里处于东亚植物区系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省的西缘,既有丰富的华中成分、华南、华东成分,也有云南、东喜马拉雅成分。根据保护区种子植物属的分析,世界分布34属、热带分布235属、温带分布222属,除世界分布属外,习水植物区系的热带成分占51.42%,温带成分占48.58%;热带地理成分略占优势。在1074种种子植物地理分布中,世界分布23种、热带分布245种、温带分布806种,除世界分布23种外,热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23.31%;温带成分占区内总种数的76.69%。中国特有种588种,占区内总种数的54.74%;其中贵州特有种10种。
习水保护区自然分布的国家保护植物23种,即Ι级重点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2种;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桫椤、福建柏、闽楠、楠木、红豆树、鹅掌楸、花榈木、香果树等17种;《中国植物红皮书》中的Ⅲ级保护植物4种。省级保护树种有三尖杉、川桂、檫木等8种;还有《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Ⅱ》名录中的31种。其中桫椤、福建柏形成单优群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习水保护区各类动物资源相当丰富,经重点考察,现已查明区内各类动物49目252科143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4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14种)的28.6%;二级重点保护有28种,占全省同类保护物种(65种)的43%。
保护区兽类有74种,分属8目25科,占贵州省兽类总数的54%,其中国家Ι级重点保护兽类有豹、云豹;国家Ⅱ级保护兽类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班灵狸、林麝、鬣羚、班羚。这些珍稀保护兽类占贵州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的75%。另有小麂、赤麂和毛冠鹿等3种为贵州省重点保护种类;还有许多经济价值较高的其它野生兽类,如豹猫、黄鼬、竹鼠等。
值得一提的是,习水保护区为猕猴和藏酋猴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它们主要在植被繁茂的山间群集活动。据调查:猕猴20-40只一群,计有500多只;藏酋猴15-20只一群,计有260多只。与此同时,习水林区曾是华南虎的栖息地,到五十年代仍有华南虎出没伤人。
鸟类:现已查清的计144种,隶属16目36科,占全省鸟类种总数的35%。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白冠长尾雉1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黑)鸢、普通鵟、白尾鹞、红隼、红腹角雉、白鹇、红腹锦鸮、领角鸮、班头鸺鹠、灰林鸮等10种;贵州省重点保护动物11种,即蚁鴷、斑姬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星头啄木鸟。
爬行类动物已查清的有34种,隶属3目10科,占贵州省爬行动物总数的33%;其中24种属省级保护动物。从区系成分看,有14种属华中华南地区种,占41.18%,可见这里是以华中华南区种类占优势。区内大多数爬行类动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两栖类动物:习水保护区丰富的地表水给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因而繁多的两栖动物在这里广泛分布。现已查清的就有31种,隶属2目9科,占贵州省两栖动物总数的49%。贵州分布的10个科中的两栖动物有9个科在区内都有分布。其中大鲵、虎纹蛙及细痣疣螈三种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鱼类资源在习水保护区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也多。据考察期间查明的鱼类就有57种,分属5目11科。其种数占贵州省鱼类种数(202种)的28.22%。其中鲤科鱼类就多达34种,占区内57种的59.66%。在57种鱼类中,除泥鳅、草鱼、鲫鱼等鱼类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有广泛分布外,还有不少长江水系的特有种,如蒙古红鲌、翘嘴红鲌、高体近红鲌、吻鲌等,充分说明了习水的鱼类完全具备长江水系的特点。鱼类的经济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在习水已知的57种鱼类中,有一半以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昆虫资源十分丰富多彩,据贵州大学昆虫所于2000年5月、9月组织多单位对习水保护区昆虫资源进行考察,经整理鉴定有15目、161科、693属、1095种,其中有新属4个属,新种71种,中国新记录14种。
习水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一种以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为主要生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由于优越的水热条件,它具有比较复杂的种类组成、层次和层片结构;物种多样,食物网络复杂,具有自行调节、自行更新、自行培肥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规律,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带性顶级群落;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以及提供各生物类群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繁育场所,特别是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巨大作用。众所周知,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地区,其中尤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广,面积大、有代表性。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残存数量和面积不大,习水保护区却保存了原生性较强的常绿阔叶林,且分布集中成片面积达4万公顷,这是国内其他林区不能比拟的,实属罕见,也可以说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研究基地。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特殊,动、植物区系成份复杂,物种资源丰富。考察后各生物学科鉴定的物种近3000种,这充分说明习水保护区不仅物种资源丰富,且特有种也多。在物种锐减的今天,无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国家林业局与省林业厅的关怀与支持下,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期基本建设于2000年5月正式启动,截止2003年底,管理局局址建设(包括办公楼、宣教中心、车库家属楼等土建工程及相应的附属工程等)基本完成,2006年5月通过了贵州省林业厅验收,为习水保护区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工作人员少、科研力量薄弱,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管理局还设法添置了科研设备设施,积极开展天保工程监测、本底资源调查等工作,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广泛开展与各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联系,在认真搞好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先后在保护区内开展了昆虫资源调查、植物分类调查、华南虎资源调查等,既增加了保护区本底资源名录,也极大促进了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为促进保护区发展提供了翔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