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隶属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2005年,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境内,其核心距秦皇岛市区15km。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大地构
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以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向斜构造。其中元古界及古生界环绕盆地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两翼,中生界侏罗系分布于盆地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
盆地基底为新太古界晚期混合花岗岩,其上为新元古界滨浅海相砂岩、泥灰岩,二者之间以吕梁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新元古界以蓟县运动所形成的平行不整合面与下古生界接触。
柳江盆地呈南北向簸箕状,东、北、西高,南低,区内海拔高度为60—400m,最高点为盆地北端的老君顶,海拔493.7m。东部为石湖山、后石湖山,北部为梯子岭,西部为响山,盆地中部为低山丘陵。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受海洋东南季风影响,冬季除受东北寒流影响外还受海洋暖流调节。气候总趋势是冬季较长偏暖,夏季凉爽,秋季较短,春季干旱多风。主导风向夏季东南风,冬季东北风,四季分明,与同纬度内陆区相比有夏季凉爽适宜,冬季风小天暖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0.1℃,多年平均降水量744.7mm/a,降水的76%集中在6-8月份。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系较为发育,大石河流域和汤河流域,由北向南流经本区,并各自注入渤海。两河分水岭位于秋子峪一带,地表与地下分水岭一致。大石河是流经保护区最大的河流,有许多支流汇合而成,构成树枝状水系,展布于柳江盆地地区;汤河流域位于盆地西部,区内河长10km,于南部鸡冠山口流出保护区。
保护区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19°30′00″—119°40′13″,北纬40°00′30″—40°10′00″,柳江盆地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2公里,面积139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76公顷。保护区共由4个相对独立的分区组成:(1)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区,总面积857公顷。东起张岩子村西坡脚,沿280°轴向至东部落村北500米处,南北宽500—900米;再向西,沿近东西走向至石岭村南500米处,长3750米,南北宽750—2000米;随后轴向转为150°,延至砂锅店村东800米处,长约2000米,宽770米。(2)亮甲山—欢喜岭—瓦家山区,总面积217公顷。东起亮甲山东坡陡崖处,经欢喜岭村东至瓦家山村西山梁上,呈“S”形带状分布,宽250—850米。(3)黑山窑—大洼山区,总面积155公顷。东起自黑山窑后村西边,沿295°轴向至大洼山西山坡,长约2500米,宽600—800米。(4)鸡冠山区,总面积166公顷。东起自八岭沟村北西350米处坡脚,向北西向跨越汤河河谷至大平台西侧陡崖。
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遗迹资源包括24个组级地层单位、六大地壳不整合面和多种典型地质构造与地貌。主要保护对象包括:
(1)由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所形成的六大不整合面;
(2)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等三套地层;
(3)古生物化石组合带;
(4)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岩类;
(5)不同级别的褶皱、不同性质的断裂及其他构造形迹;
(6)金属、矿点、非金属矿化点;
(7)岩溶作用形成的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沟等;
(8)流水作用形成的离堆山、跌水、河流阶地等。
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遗迹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于1999年经河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为相当处级事业单位,编制15名,下设现场管理科、科研开发科、办公室,主要职责包括:贯彻执行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开展保护区基础调查、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负责保护区现场保护、监测和宣传工作。 [5]
(1)六大不整合面中,“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海西运动”不整合面、“印支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大区域对比意义。“吕梁运动”不整合面、“蓟县运动”不整合面、“燕山运动”不整合面具有区域对比意义;
(2)柳江盆地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均为自然露头,地层完整,界限清楚,岩类齐全,化石丰富,沉积构造发育。
(3)第四系洞穴堆积。
(4)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与地质遗迹的对比研究。
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京哈、京秦、大秦、秦青4条铁路。京秦高速公路在境内通过,京沈高速公路穿越抚宁境内35.1公里(茶棚-永宁寨)、北戴河连接线12.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