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庞岭自然保护区还是湖南省西南部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并为瑶文化的发源地,因而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和保护以及民族学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湖南永州都庞岭自然保护区的41种爬行动物,它们隶属2目,12科,其中龟鳖目3科(平胸龟科、龟科、鳖科)3种;有鳞目中的蜥蜴亚目5科(鬣蜥科、壁虎科、石龙子科、蜥蜴科、双足蜥科)8种;蛇亚目4科(闪鳞蛇科、游蛇科、眼镜蛇科、蝰科)30种。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有12.2%属广布动物,87.8%属东洋界种类。韭菜岭,位于永州道县,为五峰都庞岭之主峰,海拔2009.30米。生态原始, 瀑溪相间,群峰挺拔。周边一带4万亩常绿阔叶林, 生长着大量珍稀树种和动物。为湘南高峰。 2000年4月, 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中国南方巍峨的五岭之一--都庞岭腹地,有一座高矗入云的山峰--韭菜岭,海拔2009.3米,山的西麓有一个面积3平方公里四周高山原始森林环绕,蹭绿草繁茂,碧水涟绮的盆地,她就是数百年来瑶族几度寻根、向往回归的圣地--千家洞。千家洞原始森林景区位于灌阳县城东南18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属自治区级水原林保护区,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珍贵植物有福建柏,三级保护的有长苞铁杉、南方铁杉等;属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有小灵猫、猕猴、穿山甲、锦鸡、水鹿、大鲵等。
据多种家谱记载:千家洞曾经住有千户人家,困税收问题被官府追杀,逃离故地,至今田地屋基残存,有悲惨的《九节牛角》的传说,是瑶族迁徙的一部苦难史,是海内外瑶胞向往回归的胜地,散居在国内外的瑶胞都认定自己的祖先是从千家洞迁徙出来的,历年来常有瑶胞到此来寻根问 祖. 为了研究瑶族苦难的迁徙历史,寻找瑶族迷失的祖居地。由武汉大学哲学系、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西瑶学会、灌阳县委、县政府组织的“中国灌阳都庞岭千家洞研讨会”于1998年5月5日至7日在灌阳召开,到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千家洞就在以都庞岭的韭菜岭为中心的周边地区。都庞岭地处湘桂边界,位于中亚热带南缘,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繁茂、食物条件丰富。因而外温性的爬行动物丰富。目前发现有爬行动物41种。除5种为广布种外,36种均为东洋界种类,占总数的87.8%。
都庞岭是我省爬行动物多的地区之一,区内的龟鳖目有3种,即 大头平胸龟、乌龟、鳖,占全省龟鳖类(8种)的37.5%。蜥蜴亚目有8种,即丽棘蜥、半叶趾虎、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蜓蜥、北草蜥、南草蜥、白尾双足蜥,占全省蜥蜴类(17种)的47%。蛇亚目有30种即海南闪鳞蛇、钝尾两头蛇、黄链蛇、赤链蛇、王锦蛇、黑眉锦蛇、颈棱蛇、翠青蛇、锈链游蛇、草游蛇、环纹华游蛇、华游蛇、渔游蛇、横纹后棱蛇、山溪后棱蛇、崇安斜鳞蛇、灰鼠蛇、滑鼠蛇、黑头剑蛇、乌梢蛇、中国水蛇、银环蛇、丽纹蛇、福建丽纹蛇、舟山眼镜蛇、尖吻蝮、菜花原矛头蝮、山烙铁头、原矛头蝮、竹叶青,占全省蛇亚目(63种)的47.6%。其中游蛇科为优势种,但毒蛇有8种,是全省毒蛇较多的地区之一。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南区系成分有强烈渗透现象。都庞岭由于地处我省的南边,气候条件受南亚热带季风强烈的影响,特别是都庞岭的江永部分更为强烈。因此华中华南区共有的成分较多。例如: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蜓蜥、白尾双足蜥、钝尾两头蛇、黄链蛇、颈棱蛇、翠青蛇、锈链游蛇、环纹游蛇、乌游蛇、横纹后棱蛇、山溪后棱蛇、灰鼠蛇、滑鼠蛇、黑头剑蛇、中国水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原矛头蝮、竹叶青等。占区内爬行类的51.22%,超过半数。华南区种类有10种,即丽棘蜥、半叶趾虎、南草蜥、海南闪鳞蛇、草游蛇、渔游蛇、乌梢蛇、丽纹蛇、福建丽纹蛇、山烙铁头,占区内全部爬行类的24.4%。
已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14科861属1949种,其中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鹅掌楸等1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不分布有丰富的作物野生亲缘种种质资源;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0科146属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鳄蜥、云豹、蟒、短尾猴、水鹿等25种。
由于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属华中、华南、华东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动物区系为东洋界华中区,并有华南区系成为渗透,华中区向华南区过渡特征。本区森林植被保存良好,生物资源丰富,低海拔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结构完整的常绿阔叶林,为保护的主要对象,同时区内还分布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和长苞铁杉群落。自然地理概况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地处南岭山脉中部,都庞岭东侧,境内峰高岭峻,河谷深邃,切割强烈,高峰韭菜岭海拔2009.3米,千米以上山头近百座。
山麓沟谷带(海拔400-500m) 本带包括都庞岭山麓、沟谷出口处、附近的农田、居民点及零星台地和河漫滩。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兼有雨林特征。此地带爬行动物为丰富,分布有鳖、乌龟、石龙子、铜蜓蜥、白尾双足蜥、海南闪鳞蛇、赤链蛇、黑眉锦蛇、灰鼠蛇、华游蛇、渔游蛇、钝尾两头蛇、中国水蛇、银环蛇等,以龟鳖类及游蛇科为主,因为鼠类及蛙类等饵料动物多,所以它们的数量较多,遇见率也大。但受人为干扰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该地带动物的数量变动幅度较大。
山坡地带(海拔500-1 000m) 本带主要为低山地带,多数为次生灌丛,面积广阔,密生矮灌和茅草,约占全部面积的60%,爬行动物也较丰富,有大头平胸龟、蓝尾石龙子、铜蜓蜥、草蜥、半叶趾虎、黄链蛇、王锦蛇、颈棱蛇、翠青蛇、锈链腹链蛇、草腹链蛇、环纹华游蛇、山溪后棱蛇、崇安斜鳞蛇、滑鼠蛇、乌梢蛇、丽纹蛇、福建丽纹蛇、舟山眼镜蛇、尖吻蝮、原矛头蝮、竹叶青及银环蛇。毒蛇种类达6种,是毒蛇种类较多的地带。
山顶地带(海拔1 000-2 000m) 本带位于山体顶部,地形陡峭,沟谷深切,山坡大部分为常绿阔叶林覆盖,山顶多为裸露,有的为茅草丛生地带,山高温度低。爬行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较少,带内只有南草蜥、山溪后棱蛇、崇安斜鳞蛇、菜花原矛头蝮、山烙铁头分布。它们适应山高、温度低、饵料动物少的环境,如山溪后棱蛇栖居于山林溪流边的枯枝落叶或溪流中岩石上,以蚯蚓为食;菜花原矛头蝮则栖居于高海拔山上石堆或杂草及灌丛中以鸟及小兽为食。游蛇科的蛇类在本带内的种类只有2种,毒蛇2种,常见于林区的尖吻蝮在海拔1 200m以上很少见到。
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爬行类有许多珍稀种类,它在全省,以至于全国均为少见。它们是:半叶趾虎、白尾双足蜥、海南闪鳞蛇和福建丽纹蛇。现分别介绍如下:
半叶趾虎,半叶趾虎属壁虎科,半叶趾虎属,它体型小,体背覆盖小粒鳞,吻端钝圆,眼大,眼间距与眼耳间距几相等长,头体长大于尾长,腹鳞大而平滑,覆瓦状排列,四肢短小,趾下瓣双行,后足第2-5趾趾下瓣为3、5、5、5对,雄性具肛前孔和股孔。区内空树岩有分布,是湖南省新记录。
菜花原矛头腹,菜花原矛头蝮属蝰科,均采于1 600m以上的千家洞,体背草绿色,杂以黄红及黑色的斑点,体背正中有一行较大的斑块,腹面黄色,散有小黑点。
福建丽纹蛇,福建丽纹蛇属眼镜蛇科,头椭圆,头颈区分不明显,无颊鳞,头背黑色而有二条白色横斑,前面一条在眼前,为直的狭窄的白横纹,后面一条为“∧”形白色宽纹,背红棕色,有19 3条黑色横斑。腹面浅黄色,腹鳞有黑色块斑44个。分布于江永县源口乡白沙源村附近(海拔809m)腐植质较多的林地,为湖南省新记录。
白尾双足蜥,白尾双足蜥属双足蜥科,该科分布于中印半岛、越南北部、菲律宾至伊里安岛。中国在1960年于广西瑶山和龙胜捕获3号标本,1981年在源口长滩海拔450m的宅旁马铃薯地中采到一雄性标本。它呈蚯蚓状,上唇鳞4枚,周身被以复瓦状的圆鳞,鳞列23行,眼小被以眼鳞。没有前肢,雄体肛侧具一对小的鳍状后肢(长×宽为2mm×1mm),体长76mm,尾长32mm。身体为紫棕色,有金属光泽,尾部颜色较淡,营穴居生活,以白蚁为食,在天气剧变或大雨后爬出地面。是稀有的爬行类,为湖南省新记录。
海南闪鳞蛇,属蛇亚目闪鳞蛇科,该科只有一属二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中国只在海南岛有分布。后来在浙江省的龙泉县和广西龙胜也采到。在源口共采到4号标本,为我省新记录。该蛇较肥短,体背蓝褐色有金属光泽,大特点是头背的顶鳞为4枚,顶鳞之间具一枚顶间鳞,上唇鳞7枚呈3-2-2式。栖息于住宅附近的菜地及茅草下,营穴居生活,早晨到地面活动,以蛙、小蛇、鼠类为食。它是一种低等原始蛇类,对研究蛇类进化等具重要意义。
按照国家和省厅批复的《都庞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是将都庞岭保护区建设成为一个集保护、科研、生产、教学、实习、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结合这一定位,近期规划是突出植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和以基础科研、科普教育为主的科研体系建设,从而使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和种群数量初步得到恢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后期规划是在重点抓好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努力满足社会和当地社区对保护区科研、保护、教育等不同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结合本地资源,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规划要求,近几年来,特别是管理局成立以来,全局上下始终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手段,通过发展促进保护”的指导思想,在采取措施严格资源管护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厅批复的《总体规划》要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加快保护区建设。一是完成了一批与保护、生产生活及旅游相关的项目设施建设,包括修建管理站(所)6处、新建护林点6个,修建、修复巡护道路174km、防火线490km,新建业务综合楼两栋和一批永久性宣传牌(栏),新建和完善了一批生态旅游景点与设施等,一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二是进一步加大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在保护区内全面禁止了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活动,尤其是通过在进山路口设立宣传牌、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组织人员进村入寨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国家关于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等,不断增强了周边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为全区全面禁止各种经营性采伐和捕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切实加强了对保护区内的巡护保护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了偷砍盗伐、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征滥占林地等各种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全局建立了两支共95人的专业护林队伍,实行分片负责,每个责任区都有公安干警带队巡逻或驻点守护,对每一起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都保证做到了依法及时处理,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四是切实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严防森林火灾。全局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指导思想,在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区内民众森林防火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局、分局、管理所(站)、村组四级森林火灾预警预报体系和分局、管理所(站)、村组三级护林防火联防机制,落实了护林防火责任制和野外用火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自保护区建立以来,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火警火灾事故,未出现一起毁损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也未出现周边村民毁林开荒和伐薪烧碳的现象,全区植被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恢复与保护。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及保护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重点工程在都庞岭保护区的实施,给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保护区的变化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