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辽东湾,行政区域属辽宁省大连市管辖,面积90.9万公顷,1992年经大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斑海豹及其生态环境。
建立时间:1992年9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大连市渤海沿岸,西至东经120°50′,北至北纬40°05′,南至北纬38°45′。
面积:总面积909000公顷,其中核心区279000公顷,缓冲区320000公顷,实验区310000公顷。
环境状况: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海水符合国家二类(除港口等为三类以上)水质标准。
类别类型: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
保护对象:斑海豹及其生存环境。
斑海豹,成年海豹长1.5米左右,体重80多公斤,头部光圆,眼睛很大,体态肥胖,牙齿锋利,以鱼、软体动物或甲壳动物为食。尽管海豹在陆地上行走时显得行动缓慢,步履艰难,只能扭动着前肢短短的鳍脚和身体缓缓前进,但是到了海里,它那十分笨重的身体会变得异常灵活,不但可以轻而易举地潜入深海150米~250米,还可以长达20分钟~30分钟以上不呼吸,更可以从容自如地穿梭来往,捕食各种鱼类。
由于该地区种群资源不雄厚、沿岸群众长期猎获,目前仅余千余头。斑海豹是一种冬季生殖,冰上产仔的冷水性海洋哺乳动物,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斑海豹的分布范围较小,辽东湾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一个繁殖区,也是中国海域唯一的繁殖区。由于斑海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遭到过量猎杀,致使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和辽东湾沿海地区都市化,使得原先斑海豹栖息地逐步缩小;滩涂养殖业的发展、油田的开采、航运事业的日益发达以及近海排污等,对斑海豹繁殖的生态环境质量也造成较大的破坏。据调查,辽东湾地区每年来此栖息和繁殖的斑海豹种群数量仅1000只左右。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斑海豹种群及其繁殖栖息地,以及保护辽东湾内其它海洋生物及水产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鱼类100余种,经济甲壳类5种,头足类3种,贝类10余种,虾类3种,海兽类有小鲸、虎鲸、伪虎鲸、宽吻海豚、真海豚、江豚等6种,是对虾的主产区,渔业生产直接利用的有毛虾和海蜇。
渤海是斑海豹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保护区处于斑海豹全球八个繁殖区的最南端。可以保护区为依托,进行斑海豹生活习性、生长繁育规律、人工驯养等方面研究,加强斑海豹保护,促进种群数量的恢复。
斑海豹脂肪层厚、含脂量高,可用作油脂化学工业或药物原料,肉及内脏可供食用,毛皮可制革,斑海豹也是很好的观赏动物;鱼、虾、贝类等海产品资源可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以保护濒危动物斑海豹物种资源为主,建成综合性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
在中国,斑海豹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的广大海区,斑海豹主要栖息在渤海辽东湾一带,栖息的环境是海水、河水、浮冰、泥沙滩、岩礁和沼泽地。在斑海豹不同的生命周期中,栖息环境条件不同:产仔时需要在浮冰上;换毛时需要岸滩或沼泽地;休息或晒太阳时需要岩岸;捕食和交配是在水中进行。栖息环境一定要清静,无干扰。船只马达的轰鸣声或人的干扰,都能迫使斑海豹离开原有的栖息地,而寻找安静的栖息场所。
斑海豹的体温恒定为37.5 -38摄氏度,其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在零下12-零上33摄氏度之间。对水中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他们可以在盐度为30以上的海水中生活自如,又能在盐度为4-5的淡水中生活。斑海豹捕食的食物,主要是鱼类,不同季节所捕食的鱼的种类也不相同,这与周围水域食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鲱、青鳞鱼、梭鱼、鲻、鰤、小黄鱼、黄姑鱼、带鱼、鲐、六线鱼、鲬、鲽目等20余种鱼类是斑海豹的食物。
斑海豹是温血哺乳动物,适于水中生活,非常聪明,它的智商可以和2-3岁的儿童相比。斑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长120~200厘米,最大个体重150公斤,雌兽略小,重约120公斤。身体肥壮,头圆而平滑,眼大而圆,口触须细长。身体皮肤富有弹性,遍体生短毛,体色随年龄而异,幼时皆披白色至成体逐渐变为灰色、苍黑色,并带有褐色花纹。斑海豹性柔顺而敏捷,善于游泳,生活在寒带或温带海洋中,捕食鱼类、贝类、甲壳类。性耐饿,喜在岩石上或冰雪上嬉戏。全身生有细密的短毛,背部蓝黑灰色并布有不规则的棕灰色或棕黑色、蓝黑色的斑点,腹面乳白色,斑点稀少。吻短而宽,上唇部触口须长而硬,呈念珠状。没有外耳廓,也没有明显的颈部,四肢短,前后肢都有五趾(指),趾间有皮膜相连,似噗状,形成鳍足锋利爪;后鳍肢大而呈扇形,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仅有7~10厘米长,夹于后肢之间,联成扇形。前肢朝前,后肢朝后,不能弯曲。雌性有一对乳房。毛色随年龄和季节发生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初生仔有一层具保护作用的白色绒毛。斑海豹游泳时主要依靠后肢和身体的后部左右摆动前进,能以每小时27公里的速度在水面附近游动。它潜水的本领更为高强,一般可以潜至100-300米左右的深水处,每天潜水多达30-40次,每次持续20分钟以上,令鲸类、海豚等海洋兽类也望尘莫及。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眼睛对水下及陆地都适应得极好,晶状体大而圆,水的折射率与其角膜折射率几乎相等,因此在水中,光波通过它的角膜时不会发生弯曲折射,就如同在空气中传播一样,能使水下影像聚焦后形成在视网膜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可以借助水下昏暗的弱光探测到400多米深处的运动物体,从而捕捉猎物。它在水中的听力也很好,能准确地定位声源。在潜水时,它的鼻孔和耳孔中的肌肉活动瓣膜关闭,还可以阻止海水进入耳、鼻。
辽东湾斑海豹种群数量波动很大,并且总的趋势在不停地下降。辽东湾斑海豹1930年前后有7100头,1940年有8137头 ,由于1940-1970年间过度捕杀使其数量锐减,1979年只剩2269头,1982年中国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1983年,辽宁省也颁布法令严禁猎捕斑海豹,并建立了大连斑海豹自然保护区,效果很好,同时,人工繁殖也获得成功。到1993年辽东湾斑海豹有4500头,近10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辽东湾沿海地区都市化,使得原先斑海豹栖息地逐步缩小;滩涂养殖业的发展、油田的开采勘探开发、航运事业的日益发达以及近海排污等,对斑海豹繁殖的生态环境质量造成较大的破坏。每年来此栖息和繁殖的斑海豹种群数量仅1000只左右。1930-1990年仅旅顺口区双岛镇西湖嘴和艾子口两地辽东湾斑海豹就被捕杀30395头,1978-1990年间仅旅顺口区和营口市就收购855头辽东湾斑海豹,1979年时最大种群160头,到1980年最大种群为30头,上世纪50年代,仅旅顺口渔民猎捕的幼海豹和枪杀的繁殖亲兽,每年就多达1000余只;而60-70年代,每年却仅能捕到400-500只。过量的猎捕已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辽宁省每年欲活捕10-20只幼海豹以补充省内各动物园所需而不能。
近年来,辽东湾辽河入海口海域连年来的过度捕捞、偷猎、油田开发、海水污染、人工育苇,使宁静的海滩面积急剧减少,河流入海量被拦截,河口、浅海海域鱼群密度骤减,这些因素破坏了辽东湾斑海豹繁殖地的栖息环境,已对它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鱼群密度的减少,必然要越来越多地耗费斑海豹的体力,这很可能成为斑海豹离去的主因。此外,一个更难于解决的问题是辽河治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这里的水环境越来越恶化。
中国常见的斑海豹主要分布于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我国的渤海、黄海。每年11月斑海豹成群结队向中国渤海长途迁游,翌年2、3月份到达中国渤海北部沿海冰面生儿育女。大连市复州湾长兴岛冰面宽阔,结冰时间长,自然条件优越,鱼虾十分丰富,是斑海豹繁衍生息的天然港湾。因此,大连市长兴岛被列为我国惟一的一处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建有一座260平方米办公楼、一座内径12米的暂养池、4个临时野外监测站,配备3艘摩托艇、1台摄像机、2台照相机。大连市对斑海豹呵护有加,在斑海豹繁育期内,长兴岛设有斑海豹观察站和治疗站。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别在旅顺的双岛和瓦房店的长兴岛建立起两个斑海豹监测站。每年监测站的工作人员从正月初十左右开始,将滞留在海面浮冰上的小斑海豹因风吹到岸边的打捞上来,留在监测站进行人工喂养,等到了4月份再将这些斑海豹放生到大海中。2001年4月,长兴岛一次放生救治好的幼斑海豹20余只,还派出专人专船在海上和陆地上监护看管。1992年起,共放生斑海豹103只,提供给大连动物园和水族馆的有40多只。如今,每年到大连海域繁殖的斑海豹增加到近万只,大连海域已成为斑海豹理想的繁殖区。
斑海豹自然保护区研究发现,雌海豹繁育能力较低,每年一胎一仔,哺乳期20天左在。雌海豹生育时,雄海豹日夜守护在旁,形影不离,当其他斑海豹靠近时发出吼叫声,以此警示切勿闯入。幼海豹生下后,雌海豹和雄海豹轮流潜入浮动的冰块下捕捉食物喂养幼海豹。一个月后待幼海豹长大、具有远游能力时,父母便携儿带女重返大洋生活。
(1)管理机构不健全,监测网络没有运作起来。
(2)资金没有充分到位。
(3)渤海环境污染严重,斑海豹栖息环境有恶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