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月21日,经国家林业部批复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正式建立红花尔基林业局。
1998年,在红花尔基林场施业区内,建立了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自然保护区。同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红花尔基樟子松林省级保护区。
2003年,伦贝尔红花尔基樟子松林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南端,坐落在红花尔基林场施业区内。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貌为垄状坡度起伏的沙地和低山丘岭构成的山地,坡度较缓,一般沙地为0到5度,山地为10到15度。海拔767到1155米,相对高差约388米。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昼夜温差大,最大温差超过30°C,多年平均积雪达26厘米,最高达60-70厘米,夏季温和短促,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降水少,多大风。全年无霜期短,光照充足。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四种土壤类型和六个亚类;沙土类—松林沙土亚类、生草沙土亚类;灰色森林土类—灰色森林土亚类;黑钙土类—黑钙土亚类。粗骨质黑钙土亚类;草甸土类—暗色草甸土亚类。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靠红花尔基河,西邻道勒古河,南边为辉腾河。保护区内南端道勒古河横穿而过。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邻呼伦贝尔草原,东枕大兴安岭西簏,东西最大跨度为13 公里 ,南北最长长度为2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09′-120°32′,北纬48°02′-48°08′ ,总面积为2008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126公顷,缓冲区面积2250公顷,实验区面积12709公顷。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沙地樟子松森林生态系统。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共有植物74科,302属,682种。其中,木本植物49种,常见药用植物100余种,约占大兴安岭药用植物种数的40%,食用浆果类、坚果类有10余种,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相对较多,在大兴安岭南段西坡具有较高的代表性。除主体保护对象长子松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外,还有三级保护植物黄芪、草苁蓉等。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食用菌种类统计有80余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用菌10余种之多,主要有蒙古口磨、铆钉菇、鸡油磨、大白桩菇等。
经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调查队1999年野外调查确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230种脊椎动物,分属31目64科,占内蒙古脊椎动物总数的53%,其中兽类有54种,隶属6目16科,主要有棕熊、马鹿、水獭、猞猁、草原斑猫、雪兔、金雕、草原雕、鸢、红隼、游隼、细嘴松鸡、鸳鸯等,占内蒙古兽类总数的39%;鸟类161种,隶属17目37科,占内蒙古鸟类436种的37%。
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8种,占内蒙古保护种数的30%。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保护区内有鱼类7种,隶属5科。昆虫种类共126种,有收藏价值及观赏价值的绿带碧凤蝶和黄凤蝶。
2008年6月,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完善了领导机构,实行三级管理即管理局,及管理站、管护站(检查站)。管理局内设机构为一室二科,即行政办公室,科研宣教科,保护科。基层有一个管理站,三个管护站、四个检查站和一个生态定位观测站。至2009年12月,已完成一期建设,并通过林业厅(代国家局)的验收。一期工程总投资1001万元,国家投800万元,林业局配套201万元,共完成了保护区办公楼1200平方米(和林业局一起办公),各种大中型宣传牌231块,巡护步道30公里。建了一个管理站,三个管护站,四个检查站和一个生态定位观测站,架设网围栏30公里,建立了一套防火微波监测系统(设有两个监控点),设立40块样点、30公里样线。在一期建设过程中林业局额外投资为保护区建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博物馆和200平方米的多媒体展厅。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林业局已于2009年底批复,现在由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做初步设计。二期总投资661万元,其中;529万元是中央投资;132万元是地方配套。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受了多次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评检查,通过实地检查,专家组认为保护区建设、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项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保护区硬件、软件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樟子松林原始状态良好,林内动植物物种增加。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682种,脊椎动物230种。且许多种为寒温带地区的代表种。有些动植物种类还尚未深入研究。只要将来有效地保护好区内的生态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的研究探索,还可能发现一些未知种类。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是集中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林,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东部地区天然林生长的森林部落。是当地生态环境和草原畜牧业的天然屏障。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地处森林和草原过渡带,对于扼制草原牧场沙化,维持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平衡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北方地区生态建设的种源。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繁多,有多种受到国家和自治区保护的动植物种类和特有的鱼类、菌类、药材、山野菜等资源,具有森林、草原兼得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均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
保护区各项工程的落实,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即可以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又可以进行科普教育;即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又能带动区域的经济繁荣;即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改善了与周边社区的关系。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樟子松林,其主要特征是生长在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的沙地上,它具有耐严寒、耐干旱、耐瘠薄、抗风能力强的显著特点,它完全不同于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呼玛、漠河区域的与兴安落叶松混交的山地樟子松林,尤其是该物种种群历经历史沧桑,集中表现为樟子松林纯林,因世代分明,林型为纯林复层林,属沙地樟子松。地理特征是南大兴安岭西鹿中段,为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主要为海西褶皱带地质构造,形成了现代高平原地貌,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或沙带,即呼伦贝尔沙地,由此可见,该保护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其保护对象在自然界中数量状况来看,具有一定的稀有性,是典型的稀有种群。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樟子松林又是在沙地中自然演替发展起来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又是在稀有的生境。在内蒙古境内有四大沙地,即毛乌素沙地,浑善达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然而只有呼伦贝尔沙地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沙地樟子松森林生态系统。因此,该保护区是被世人确认的稀有物种生存的关键性区域。
另一方面,保护区内还栖息着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貂熊、金雕、细嘴松鸡等。这些动物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在保护区内有所分布。这方面也体现了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稀有性。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土壤类型、动植物种类组成都含盖着森林区系的成分和草原区系的成分。因此,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