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经青海省政府批准建立隆宝省级自然保护区。
1986年8月,经国务院国发[1986]75号文批准成立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隆宝镇境内,地理坐标为北纬 33°08′~33°14′,东经96°25′~96°37′。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季受青藏冷高压所控制,夏季受东南暖气流沿通天河侵入等影响。气候变化剧烈,冷而干旱,无四季之别,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长--全年日照时间约2300小时,辐射强烈,风大,自然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0.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9.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1.1℃。四月结冰的湖水开始融化、牧草开始返青,6-8月雨水多而集中,比较湿润,10月中旬牧草枯黄,湖水11月结冰,冬季风大、干燥、气温低。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天河支流益曲在此穿过,形成5个大小不等、水深在0.2-0.4米的湖泊,还有众多的泉水喷涌而出,水量稳定,水质洁净。纵横迂回的溪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沼地把草滩切割成无数大上不等的"沙洲"和"小岛"。
土壤为高寒草甸治泽土,由于区内冬春地表被冰雪覆盖,夏季冰雪融化,这种冻融交替,地表侵蚀,使地表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水坑和松软草墩。地面有塔头和水洼地,土层一般原50厘米。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75.73平方千米,缓冲区16平方千米,实验区为8.2平方千米。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主要的保护对象是黑颈鹤等水禽及栖息地。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有30多种,其中水生植物有10多种,其他多为湿生草本植物。水生植物主要有轮藻、杉叶藻等,草本植物有蒿草、圆囊苔草、矮金莲花、水麦冬、长花野青茅、驴蹄草及金蜡梅等。优势植物有水毛茛、毛茛、西伯利亚蓼等。低等植物有包括名贵的冬虫夏草在内的真菌16种。保护区无国家级保护物。
兽类:有4目5科7种,其中雪豹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藏原羚和黄羊,还有水獭、狼、狐、鼬等。
昆虫:20多种,其中有4种珍贵的高原蝶类。
野生鸟类:5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黑颈鹤、黑鹳、胡秃鹫、白尾海雕、玉带海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高山兀鹫、短耳鸮、纵纹腹小鸮、斑头雁、藏雪鸡、秃鹫、猎隼8种,还有赤麻鸭、潜鸭、绿头鸭、秋沙鸭、棕头鸥、红脚鹬等多种水禽。湖岸草甸上有百灵、云雀等小型鸟类20多种。
(以上数据截止到2002年)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即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是一级指挥系统,各保护站点是二级机构,是具体的执行机构,负责保护区日常管理工作。保护区管理局没有相应的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公安派出所机构,给保护、恢复、科研、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野生动物集中和繁殖时间,保护区组织人员巡查,并把帐蓬扎在野生动物集中栖息繁殖地附近,进行彻夜守护,防止人、狼、狐、野狗等对水禽蛋、幼雏的危害。通过多年的努力,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水禽资源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地方财政经济困难,多年来,保护管理资金得不到保障,保护区无任何经济来源,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条件差,管理设施得不到维护和完善,年久失修,已不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典型湿地水平衡模型及生态需水研究”项目是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课题之一,选择长江源区典型湿地开展为期两年的观测实验。这项研究将获取湿地区域降水、入流、出流等水平衡数据,最终建立高寒典型湿地水分平衡模型,对湿地退化及其诱因给予探索和解释。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认为,作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区分布有中国面积大、海拔高的天然湿地,上述项目应用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关键技术,旨在摸清三江源地区湿地退化机理和动态变化情况等,为当地水资源以及高寒湿地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玉树隆宝湿地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该湿地区域是长江支流益曲的水源区,对长江生态系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