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1995年经州人民政府批准(甘府函[1995]16号),成为州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函[2003]96号),成为省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雅江县河口镇,是省级示范保护区之一。
格西沟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的河口镇内,(北纬29°03′-30°30′,东经100°19′-101°26′),河口镇位于雅江县的北部地区。
格西沟自然保护区面积22896.8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绯胸鹦鹉、四川雉鹑、斑尾榛鸡、林麝、绿尾虹雉及森林生态系统。
四川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地处理塘高原的东南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森林灌丛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极其丰富,其在生物的阶梯过渡地带具有典型性,在动植物群落、生态环境多样性方面具有代表性;将在生态文化建设、为长江上游构建绿色生态屏障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内有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3种,二类重点保护动物22种,省重点保护动物动物2种。
斑尾榛鸡
斑尾臻鸡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被IUCN列为近危级,在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易危级。它属于鸡型目,松鸡科,小型雉类。成鸟体长约350mm,体重约300g,嘴黑色,眼圈深栗色,喉斑黑色有白边,上体栗色具黑色斑纹,腹部白色具黑色横斑。行走时,尾部撒开,具5道黑白相间横斑和白色端斑。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5~8枚,枚重约10g。孵化期25~28天。
在保护区内,斑尾臻鸡数量很大,主要活动于海拔3600m以上的杜鹃林、高山栎灌丛、圆柏和香柏灌丛、金露梅 荀子 锦鸡儿灌丛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包括以剪子湾粱、冲冲阿姜为中心的,与高山草甸交界的高山灌丛区域。
四川雉鹑:四川雉鹑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中国特产鸟,被IUCN列为近危级,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列为易危级。它属于鸡型目,雉科中型鸟类。成鸟体重约1000g左右,眼圈桔黄色,嘴黑色,脚红色,喉斑栗色有白边,头、上体深栗色具黑斑,飞翔时有白色端斑,腹部栗色具深色斑,胸部深灰色具深色斑,尾下覆羽栗色,尾羽有黑白相间横斑和明显的白色端斑。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3~6枚,枚重约30g,孵化期约28天。
格西构自然保护区是四川省目前已知的四川雉鹑种群数量和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200m之间的栎类林、杜鹃林、圆柏林中。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是沃洛、阿洛种、冲冲阿姜等区域,喜成群活动于林间空地。另外在银多西、候农区域高山部分的栎类林、四川杜鹃林;318过道线两侧的次生针阔叶混交林中数量也很大。
大腓胸鹦鹉
大腓胸鹦鹉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是我国特产鸟类,也是中国产最大的鹦鹉,被IUCN列入易危级。它属鹦型目,鹦鹉科的中型鸟类,成鸟体长约500mm左右,体重约300克。雄鸟嘴红色,雌鸟嘴黑色,头、颈侧兰紫色,额有一黑色带斑,胸、腹葡萄紫色,背面翠绿色,脚黄绿色。声音嘶哑洪亮,以浆果、坚果为食。白天,除取食外,栖息于成熟针叶林中,晚上在树洞中过夜,冬季在树洞中冬眠。繁殖期为5~6月,孵化期约25~28天。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面积为2702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24%,比扩区前增加了21.34%。森林分布海拔2800~4300m,广泛分布在保护区各处。森林分布的垂直带谱明显,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也有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类型主要有岷江冷
杉林、鳞皮冷杉林、川西云杉林、高山松林、白桦林、糙皮桦林、青杨林、鳞皮冷杉-长穗高山栎林、高山松-黄背栎林、长穗高山栎林、黄背栎林等类型。同时,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区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保护区内水循环的稳定,维持氮、钙、磷等物质循环的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格西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大腓胸鹦鹉分布的最北沿之一,集中分布于额西构、沃洛以上的塞阔亨等区域的原始针叶林中。数量约在300~500只之间。
近日,国务院审定28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雅江格西沟自然保护名列其中,这意味着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