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的商店》是杨·卡达尔、艾尔玛·克洛斯执导的剧情片,由艾达·卡米斯卡、Jozef Kroner主演,于1965年10月8日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纳粹占领捷克后,平凡的木匠托尼接管了一家犹太杂货店,在与又聋又老的原店主相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相依为命的感情的故事。
角色 演员 备注
罗扎利·劳特曼 艾达·卡米斯卡 ----
托尼·布特科夫 Jozef Kroner ----
伊芙琳娜·布特科夫 Hana Slivková ----
伊姆罗·库查 Martin Hollý ----
皮蒂·巴茨 Adám Matejka ----
马库斯·科尔科茨基 Frantisek Zvarík ----
玛丽安·彼得 Mikulas Ladizinsky ----
约泽夫·卡茨 Martin Gregor 理发师
乐队指挥巴尔科 Alojz Kramar ----
安多里科夫 Gita Misurova ----
安德瑞克 Frantisek Papp ----
罗斯·科尔科茨基 Helena Zvaríková ----
烟草商 Tibor Vadas ----
布劳 Eugen Senaj 犹太人救济会的会计
伊利亚索娃 Luise Grossova ----
犹太男子 乔拉·赫兹 ----
演员 艾达·卡米斯卡
年迈的犹太寡妇,虽然是杂货店的店主,但其实店里一无所有,靠犹太基金会的救济勉强度日。因为眼花耳背,她对战争浑然不知,把前来接管商店的托尼当成了雇工。她善良、慈爱,对待托尼像亲人一样,让他感受到从未享有过的家庭温暖。
演员 Jozef Kroner
斯洛伐克某小镇上的木匠,雅利安人。朴实善良,但有时也胆怯和摇摆。他整日为找不到工作发愁,从当了纳粹的妹夫手中得到劳特曼商店的所有权,却阴差阳错成为了劳特曼的雇工。在与劳特曼相处中,他与老妇人产生了真挚的友情。得知纳粹要清洗犹太人后,他关心起劳特曼的安危,却无计可施。
演员 Hana Slivková
托尼的妻子,是个庸俗虚荣的女人,看不惯托尼的窝囊样,整天抱怨生活艰难,与安于现状、老实本分的丈夫形成鲜明对比。
演员 Martin Hollý
镇上的慈善家,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曾和劳特曼的丈夫一起打过仗。他说服托尼名义上接管商店而实际上接受犹太组织的酬劳做劳特曼的“保护人”。后来,他因为帮助犹太人,被纳粹以“亲犹太人”的罪名逮捕并惨遭折磨。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Jozef Króner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托尼的妹妹嫁给军官后生活大有改观,托尼也借妹夫的权利,获赠一纸批文,得到了大街边一家犹太商店的所有权。店主是一位78岁的犹太寡妇劳特曼(艾达·卡米斯卡饰),耳聋眼花。托尼与她夹缠不清之际始发现这家商店徒有空壳,早已没有多少货物,然而照顾劳特曼可以得到犹太组织的酬劳,于是,他瞒着妻子在店中帮工,对外却宣称自己是店长。不久,德国人开始把犹太人收押后运往集中营,托尼想要藏起劳特曼,但心中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商店外,犹太人在纪念碑下集中出发,商店内,托尼面对不明所以的老妇人借酒浇愁。他想阻止要出去关店门的劳特曼,却失手推倒了她。劳特曼一命呜呼。托尼万念俱灰,也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制作人 Jordan Balurov、M. Broz、Karel Feix、Jaromír Lukás、Milos Broz
导演 杨·卡达尔、艾尔玛·克洛斯
副导演(助理) 乔拉·赫兹
编剧 Ladislav Grosman、杨·卡达尔、艾尔玛·克洛斯
摄影 Vladimír Novotný
配乐 Zdenek Liska
剪辑 Diana Heringova、Jaromír Janácek
造型设计 Jiri Budin、Rudolf Hanner、A. Volsickova
服装设计 Marie Rosenfelderova
布景师 Frantisek Strakangova、Jaromír Janácek
获奖时间 获奖奖项 获奖方 备注
1965年 第1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奖 《大街上的商店》 提名
特别提及奖 杨·卡达尔、艾达·卡米斯卡 获奖
1966年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外语片 《大街上的商店》 获奖
1967年 第39届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 艾达·卡米斯卡 提名
第24届美国金球奖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 艾达·卡米斯卡 提名
第11届意大利大卫奖 金奖盘 杨·卡达尔、艾尔玛·克洛斯 获奖
作为捷克新浪潮的扛鼎之作,该片在叙事手法上依然承续现实主义传统,在法国新浪潮面前显得保守持重,但其叙事策略却足够叫人惊艳。影片“以喜衬悲”,用生活细节,甚至是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呈现因法西斯暴政而备受压迫的犹太人的苦难。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往事,次第展开于轻盈的日常生活中,但也正是这样细碎的日常节奏将苦难与拯救这样宏大的命题铺陈得笔笔沉实。这种“前喜后悲”的处理方式,虽未见一帧屠杀画面,却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控诉了法西斯的残暴,利用角色情绪的极大反差,突显了这场灾难的影响程度。
该片从头到尾保持着自由奔放的拍摄方式,开头的一段很有记录式的镜头风格,呈现了一片安宁祥和的景像。此外,片中狭小的室内场景也处理得极为灵活,利用简洁的运镜自由地变换着景别,借用镜子、玻璃的反射作用扩大了景深,这样的方式既含有生活化写实气息,又给人以灵巧生动的感觉。在人物塑造方面,该片做得十分成功,托尼形象真实鲜活,老妇人劳特曼也很可爱。(《看电影》评)
该片是捷克斯洛伐克第一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
该片在得到196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才在美国上映,因此饰演犹太寡妇的艾达·卡米斯卡入围了196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公司类型 公司名称
制作公司 Filmové Studio Barrandov
发行公司 标准收藏
Prominent Films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ACFK)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捷克斯洛伐克 1965年10月8日
美国 1966年1月24日
芬兰 1966年2月15日
东德 1966年10月14日
西德 1966年11月21日(电视首播)
瑞典 1967年3月20日
澳大利亚 1967年5月15日(阿德莱德电影节)
丹麦 1968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