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龟(学名:Geoemyda spengleri)是龟科、地龟属半水栖的龟类。地龟的体色变化颇大,由浅橘色到深棕色不等。体型较小,成体背甲长仅120毫米左右,宽78毫米左右。其头部浅棕色,头较小,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橘黄色,中央具二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问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雌雄辨别容易,最明显的是雌龟在眼睛后方的颈部两侧都有一道白色或黄色的条纹而雄性则没有或是很不明显。此外由体型和尾部的大小都可以比较出雌雄的差异。雌龟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
地龟栖息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区丛林近溪流的阴湿地区,也常发现于小溪中。陆栖或半水栖,不能进入深水域。栖息地的林下乔木、藤本植物和竹子较丰富,郁闭度多在80%以上。杂食性,以各种昆虫、蠕虫、植物的叶和果实等为食。食量小,生长慢。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
分布于中国和越南。在中国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省。
背甲长雄性90~101毫米,雌性87~114毫米;背甲宽雄性66.5~71毫米,雌性63.5~82.5毫米,头较小;吻尖窄,不突出于下颚,外侧面垂直向下;颚缘平无锯齿。头顶平滑无鳞。背甲较平扁,前后缘呈强烈锯齿状,有3条纵棱,脊棱宽而明显;颈盾大,呈钟形,长大于宽;第一和第五枚椎盾五边形,第二至第四枚椎盾六边形;肋盾窄,几乎与相邻椎盾等宽;缘盾尖出,呈强烈锯齿状,略向上翻翘。腹甲较长大,后缘凹缺,雄性腹甲中央向内陷;腹盾缝>胸盾缝>股盾缝>肱盾缝>喉盾缝>肛盾缝;无腋盾和胯盾。四肢覆有角质大鳞,鳞端尖出;指、趾蹼不发达。雄性尾较粗长,雌性纤短,略宽扁,尾背约有8~17对规则的扁平矩鳞,形成2纵行。
头骨具一骨质颧弓;方轭骨与轭骨(颧骨)和眶后骨相接切;额骨前缘呈“w”形,与前额骨相接;顶骨后缘达上枕骨中部;上枕骨高,后缘圆钝;内鼻孔位于眼眶前部平面上;咀嚼面窄而无中嵴;下颚冠状突不甚发达。椎板六边形,其短边在后;臀板2枚。背腹甲以骨缝相接连,甲桥发达;腋柱和胯柱长而发达。内腹板为肱胸盾缝横截。生活时,背甲黄褐色,脊棱及缘盾外缘多少呈深色。腹甲黑褐色,其外侧黄色,甲桥黑色,头顶暗黄褐色或暗褐色,自嘴角到颈侧,以及由嘴角经鼓膜下方延伸至颈侧有2条平行的黄色纵纹,雌性明显,雄性较不显;雄性虹膜白色,雌性为暗红色;颏、喉及上颚缘有明显的黑点。四肢及尾暗褐色,缀有醒目的红、黑色斑点,尾背2纵行扁平矩鳞色浅
地龟栖息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区丛林近溪流的阴湿地区,也常发现于小溪中。陆栖或半水栖,不能进入深水域。栖息地的林下乔木、藤本植物和竹子较丰富,郁闭度多在80%以上。杂食性,以各种昆虫、蠕虫、植物的叶和果实等为食。食量小,生长慢。
枫叶龟虽然可以人工饲养,不过总体来看养殖的难度还是比较高的。首先,因为枫叶龟一般都是从野外捕捉来的,它们对于人工饲养环境的适应性并不是太好,因此若是环境不适宜的话,会导致它们最终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再者,它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多元化喂食,选择多样的并且让它们感兴趣的食物。再者,它们的攀爬能力还比较强,要是人工饲养则要求准备一个大一些、深一些的容器。因此,尤其是对于新手养殖者来说,枫叶龟并不好养。
对枫叶龟的饲养来说,环境布置是否合理是很关键的环节。容器要高而宽敞,里面的布置可以采用半边浅水、半边沙土的格局,沙土上放置一个晒台和种植一些绿色植物等,模拟野外自然生态环境,这样更适宜它们的生长发育。
枫叶龟属于吃杂食的动物,它们能吃的食物种类很多,但是养殖要求较高,要注意合理喂食和喂食量的问题。这种龟喜欢吃活饵和肉类食物,比如蟋蟀、乳鼠、蚯蚓等,还有鲜瘦肉和禽畜内脏也可以。味甜而香的水果类食物它们也很感兴趣,比如芒果、木瓜等,不过水果类不用太多。总之,多种食物轮流喂食,每天喂食一次,使营养更充足。
在饲养枫叶龟的过程中,它们的生活环境温度是很关键的,环境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它们的活性和食欲。这种龟的生长适宜温度在22-25度,温度低时要及时加温。
枫叶龟的疾病从外形就能看出来,比如背甲的光滑度、眼睛的清澈程度等等。养殖枫叶龟期间,要经常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症状之后及时处理。
地龟体重达250克左右时,性腺开始成熟,并有生殖能力。一般在9~10月间发情交配,翌年6月份开始产卵。6~8月为产卵期,每次产卵2~6枚。卵白色。每个产季可以产卵2~3次。孵化温度在29~30度条件下,孵化期约65~75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0年 ver 3.1)——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充分利用各级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及野生动物的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对其分布、栖息地及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在有保护意义的重点区域划定保护区。加强其生物学及其驯养繁殖的研究,促进人工繁殖技术的快速提高。严格执法,严禁捕捉和销售;保护栖息地环境,促进其自然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