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汤似白乳,毫无膻味,油而不腻,质醇味鲜,香味扑鼻。
羊杂割具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滋脾养胃、益肾补血、益气调元、温经活络、滋补虚损的功效。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1.把洗净的羊肝、肺、头及骨架,一同下冷水锅,快开锅时把浮沫撇净,并及时加一次冷水,再撇净浮沫,锅开40分钟后,将先熟的羊肝捞出,剩下的下水、骨架、肉等煮熟捞出,将羊骨头上的肉撕下,把初次熬的汤倒出备用。
2.去肉的羊骨架、头骨洗净砸碎,再放入锅内用大火滚熬,将羊的骨髓、大脑全部熬入汤内,待汤呈乳白色有凝糊时为宜。二次汤和一次汤不可搅混,另放备用。
3.杀羊时的鲜血加冷水1倍并放适量精盐搅匀,待血凝结后用尖刀割成方块,放入热水中,用勺子慢慢搅,以防粘锅,把血浸透后,切成2厘米长的小方条,放入冷水中备用。
4.羊油炸好,用温火化开(不宜用大火),倒入曲沃望绛村产的辣椒粉,制成羊油辣子备用。
5.选用待绿的大葱上节,切成细段备用。
6.将煮熟的羊肉、下水切成薄片混合起来备用。
7.把熬好的一、二次羊汤各半混合,将切好的羊下水、羊肉、羊血条对入羊汤锅内,当汤将沸时,放入羊油辣子、葱段、精盐即成。
1、熬羊汤时不宜先放盐,且火候宜先大火熬白,再变小火熬味;
2、羊头,蹄等一定要将羊毛烫烙干净;
3、两次的汤合在一起熬时锅不宜太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