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园地理
该陵园占地10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5平方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纪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等。这座烈士陵园园址,旧为黄文寺,民国初期改为高阳县南区高级小学,并在此处设有第三区警察所。1932年8月下旬,在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下,这里爆发了闻名华北的高蠡起义。8月31日遭到反对军队的围剿。宋洛署、蔡书林等十七名烈士于此壮烈牺牲。尔后国民党反动派又疯狂剿杀突围的战士,有29名惨遭杀害。1946年2月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拆宙宇、运砖石在北辛庄村东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在此建造殉难烈士纪念塔。1978年重新修葺,改名为辛庄烈士陵园,1981年将烈士墓移入陵园,始成规模。
暴动历史
高蠡暴动发生在1932年8月,是保定地区高阳、蠡县一带的广大农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领导下掀起的一场震撼华北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斗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创建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这次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在这块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给后来动员民众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高蠡暴动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红军游击队和保定特委损失很大,不少同志在暴动中光荣献身。此次暴动共牺牲47人,整个游击队被全部打散。至1932年9月4日,高蠡暴动失败。
由于敌强我弱,轰轰烈烈的高蠡暴动在反动统治阶级的武力镇压下失败了,但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却是十分深远的。一是这次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暴动,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刻爆发的。是在敌人的心脏--华北的腹地平、津、保三角地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红色风暴,动摇了反动统治的社会基础,从政治上打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二是这场农民武装斗争,直接向劳苦群众宣布了土地革命的政纲,成立了地方苏维埃政府,带领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粮食、烧契约,使封建地主阶级威风扫地,大长了劳苦人民的志气。三是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发扬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成了广大群众学习的光辉榜样。四是在暴动过程中,建立了红军队伍,创建了地方苏维埃政权,在北方,特别是冀中地区是个伟大的创举。五是高蠡暴动的革命实践,给这一带的农民留下了革命的火种,为迅速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运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