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畲族民歌(浙江省),编号:Ⅱ-7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畲族民歌(浙江省),编号:Ⅱ-7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3)保护单位: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畲族民歌(福建省),编号:Ⅱ-7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
(3)保护单位:宁德市艺术馆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住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 温州文成一部分等省。
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畲族有本民族自己的习俗和语言,唱山歌是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活动形式。山歌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为畲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内容丰富多彩 ,最为普遍传唱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亦称《盘瓠王歌》)。歌中叙述盘瓠非凡身世及其经历业绩和民族起源 。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均受各自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居住在凤凰山区的畲族,民歌明显地受潮州方言的影响,丰顺县畲族民歌则受客家方言的影响。
畲族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许多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传身授。畲族人自称“山哈”,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
闽东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闽东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所特有的规律和特点,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畲歌随着畲语代代传承,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歌场传承;二是祖辈家庭代代传承;三是师承;四是手抄歌本传承;五是创作传承;六是祭祀仪式或活动中传承。
“闽东畲族歌言”的主要价值有:1 、首先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2 、体现了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3 、体现了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实用发价值。
《高皇歌》、《封金山》、《时辰歌》等。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歌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