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民间吹打乐是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系由打击(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梆子—木鱼、木梆、竹梆,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大号)等乐器结合在一起进行演奏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
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枝江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枝江民间吹打乐按其乐器演奏运用分为粗乐和细乐两种(又称武场和文场);按其技术流派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种;按地域又分为南河和北河两派。粗乐,泛指用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故又称武场;细乐,即指在打击乐器的演奏中夹杂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又称之为文场。上河,系由荆沔(今湖北荆州、仙桃一带)的汉剧打击乐传入并衍变成型,故又称荆河;下河,系由徽州(今安徽一带)戏班传入。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南区域的吹打乐为南河派;北河,即枝江境内长江以北区域的民间吹打乐为北河派。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并汲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具有历史渊源的可溯性、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普及适用面的广泛性、技术种类和风格独特的地方性、艺术流派的多样性、演奏曲目的丰富性、司仪演奏的循序性、演艺活动的依存性、传承发展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同时,因其所属特征,而具有广为枝江民间接受使用的实用价值、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功能价值以及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卷16)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按应用场合、乐器编配的不同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种形式;其中黄门鼓吹主要为皇帝服务;骑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时用于马上具有骑吹的性质。常用的乐器由有鼓、角、笳、排箫、横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摩诃兜勒》是鼓吹乐中的优秀作品。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词配合。现今民间流行的"吹打",同"鼓吹乐"不无渊源关系。"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
在枝江市关庙山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陶鼓"、"摇铃"等大量民间打击乐器来看,长江流域古人类在六千年前已有民间吹打乐。枝江问安一带的"关庙山人"早已发明了"陶鼓"、"摇铃"等打击乐器,陶制摇铃外型及原理如同现在的"砂锤"。
流传下来的乐谱显示,枝江一带民间吹打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有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90年代,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击器的优点,并尝试与西洋管乐器合奏,气势恢宏,音色明亮,增强了民间吹打乐的生命力。
枝江民间吹打乐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丝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唢呐包括高音唢呐和中音唢呐,另有大号等乐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调》、《六字流板》、《正宫流板》、《春来》、《万年欢》等。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俗。它主要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劳动和岁时节庆活动中演奏,以配合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
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由打击乐器组合进行演奏的"粗乐"和在打击乐器演奏中杂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丝弦乐器的"细乐",粗乐又称武场,细乐又称文场。依技艺流派,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上河(又称荆河)和下河两派;按地域则分为南河和北河两路。
枝江民间吹打乐讲究十样"家业"(乐器)的完整组合,同时吸纳枝江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十番鼓"的技术种类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枝江民间吹打乐经过几起几落的发展历程,虽几度处于濒危,但在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成为鄂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枝江民间吹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