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2006年05月20日,铜鼓十二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Ⅱ-60
  • 申报地区: 贵州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铜鼓十二调(贵州省),编号:Ⅱ-60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2、铜鼓十二调(贵州省),编号:Ⅱ-60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贞丰县

(3)保护单位:贞丰县文化馆

历史溯源

文化传统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东部,这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四百多个。布依族没有文字,"铜鼓十二则"以家族方式传承,一代一代通过口传心授沿袭下来。

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传说铜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骆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视为传家宝和氏族、宗教团结的象征,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流传在扁担山、丁旗镇、大山乡、城关镇、六马乡、沙子乡、良田乡、募役乡布依族聚居区,并辐射到关岭自治县、六枝特区、普定县等周边布依族地区,形成了一个覆盖几县范围的布依族民间铜鼓文化圈。

镦于乐器演变

因为铜鼓和镦于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都是一头有面,中空无底,用铜铸成。越南清化东山出士的一面小铜鼓,鼓面中心还铸出一个站立的考虎,形状更与虎钮镦于相似,它很可能就是镦于向铜鼓演化的中间形式。从产生的年代看,镦于早于铜鼓,安徽县和寿县出土的春秋时代镦于便是例证。但是后来出土的材料证明铜鼓和镦于在春秋时期都同时存在,没有早晚之分,如果就铜鼓产生地的云南来讲,镦于的发现就比较晚了,只在西汉中期石寨山古墓出土的青铜贮器上,才看到镦于和铜鼓挂在一起敲击的现象,因此镦于是铜鼓产生以后才传入的。

镇宁铜鼓十二调

皮鼓演变

清人李调元在所著《南越笔记》中说:南方多雨, 皮鼓容易受潮,就改铸成铜鼓。法国人赫斯,也提过同样的主张。1890年他在《北印度铜鼓》一文中猜测说,公元一世纪时,中国用兵南方,遇到潮湿季节,皮鼓容易损坏,主将便造出来。这些看法,有逻辑推理,也有据气候因素加以猜想,缺乏实物依据,很难成立。

子锅釜演变

1964年,祥云县大被那村发现一座木椁 铜棺墓,随葬品有一具原始铜鼓和一件铜釜,如果把铜釜来个底朝天倒放,两者十分相像。1976年冯汉骥先生在《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一文中,进一步通过祥云大波那木椁棺墓出土的铜鼓和铜釜的对比,提出"从早期铜鼓的形制来看,它似乎是一种实用器〈铜釜〉发展而来。"进一步考察与原始铜鼓相似的"锅釜",除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过一件之外,楚雄市万家坝、呈贡县天子庙、曲靖市珠街八塔台等地古墓葬中都出土过。这种铜釜是由同形状的陶釜演变来的。与原始铜鼓相似的炊具陶釜,产生于新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仍然继续流行,人们仿照它的形状制作了铜釜,又根据铜釜的形状,铸造出初期的原始铜鼓。

釜鼓

这当是铜鼓起源发展的序列。布依族使用铜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只是这一时期还没有关于铜鼓的文献记载。但晋宁石寨山及相邻的江川李家山、楚雄万家坝、祥云大波那等地出士的铜鼓,许多学者认为应属于"耕田,有邑聚"的"推鬓"民族,而这一族系应与古老民族"百濮"有关。关于布依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人认为布依族族源是濮族。云南大学教授尤中认为贵州境内的布依族在名称上都带有一个濮(今布)字的遗留:江应梁著《说濮》中也有布依族来自濮族的说法。由此可见,先秦,西汉时期布依族先民就使用过铜鼓。

布依族最早使用铜鼓且有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东汉、魏晋时期。《后汉书·马援传》写道: 马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成马式,还,上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铜鼓的最早记录。东汉魏晋时期有关铜鼓记载,凡事明确提及族称的都与僚有关。裴渊《广州记》说"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川,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叩鼓,竟留遗主人,名曰"铜鼓钗"。布依族是骆越,俚僚族系的后裔。因此,布依族是最早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

元明清时期,布依族使用铜鼓更为广泛,而且形成一种习俗。《贵州通志》记载:"仲家…… 以十二月为岁首,俗尚铜鼓,中空无底,时时击以为娱。土人或掘地得鼓,即张言诸葛武侯所藏者,富者争购, 即百牛不惜也。"《(皇清职贡图)卷八又说: "补笼苗, …散处贵阳, 安顺、南笼、平越、都匀等处…岁首男女相聚击铜鼓,吹芦笙为乐。"《黔苗诗说》也说"补笼风俗未相悬,仲子分支色总研。独怪残冬寒雪里,齐挝铜鼓乐新年。""补笼"为仲家之一支("仲子分支")。"仲家"即今布依族。

直到今天,许多布依族村寨仍保留有使用铜鼓的习俗,几乎所有的布依族村寨都有一面铜鼓。

艺术特色

历史文化

铜鼓是布依族文化中不可获缺的一部分,布依人称铜鼓为安您(音译)。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铜鼓的社会功能在不断转变着。早期出现的铜鼓主要作为乐器,也兼作炊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鼓又成为祭祀活动中的神器,兼作礼具,象征着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威的重器,甚至用作葬具。铜鼓通体用铜铸成,呈圆墩形。鼓面园而平,下接鼓身,连接部份略向外凸,曲腰、中空、圆形敞口底,两侧有耳。鼓面的主体多为太阳纹,从中心呈放射状光芒,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被称为晕圈。花纹的装饰繁缛多彩,这些纹饰无不表现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环境风貌,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这些图纹与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关,描绘了人们信仰、崇拜、欣赏的事物。像太阳纹、云雷纹、水波纹、圈点纹、角形纹等,都与布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太阳纹源于火崇拜,水波纹、漩涡纹与水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三角纹、菱形纹来源于鱼崇拜,由鱼的不同部位演变分化而成。

布依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面铜鼓到数面铜鼓,有的是家族共用一面,有的是几个姓共用,通常都是族中的长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家保存。陈忠恒老人是这个寨子中为数不多的鼓师之一。"铜鼓是我们布依族的宝贝宝物,很珍贵的。铜鼓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象征着整个民族的团结。我们陈氏家族中这个鼓是老辈人传下来。据老人说,这是那个时候的战鼓,战争用的。在调北征南的时候我们是先头部队。"

铜鼓的来历

对于铜鼓的来历说法不一,老人所说的战鼓一说是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在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时,铜鼓被作为战鼓而制。南征胜利后,布依人认为胜利是因为有了这战鼓,故把这鼓叫做'安您',汉语就是"胜鼓"的意思。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相传,古时候布依族没有铜鼓,老人死后无法超度,逢年过节也无法邀请祖先下凡一起欢度节日,有一个叫布杰的布依族祖先,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和一片孝心,终于感动了玉帝,并得到了一面铜鼓,地上有了铜鼓,老人过世,只要敲着铜鼓超度,仙神就会把老人接到天上为仙,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击铜鼓,祖先就会下凡一起欢度节日,保佑子孙平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无论说它是战鼓还是天神所赐,都可见其在布依族中的神圣地位,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铜鼓对于当地布依族人民来说是神圣的,到过年的时候把它摆出来一个月,拿出来的时候要有贡品,比如杀鸡,还要拿一些刀头啦粑粑啦等等。过年的时候大年三十开始,一敲就要把正月全部敲完,每天都要把鼓挂起来,一家一家的挂。正月二十八那天就把鼓请回去封存起来。到秋收或特别热闹的场合才能再请出来。

布依族视铜鼓为有灵性之物,两耳上系着红绸以示镇压邪恶,平时他们也不让铜鼓"见天"。会放进谷堆中存放或是以一丈二的红布遮盖。

铜鼓只在过年或"砍嘎"、送丧等隆重场合时使用。动用铜鼓时,都要举行庄严而神秘的祭鼓仪式。寨中的长者率领寨中所有已成家立业的男人一起进行庄严的祭鼓仪式。长者带头喊出他们祖辈相传的祭鼓词,晚辈们附和着长者,泼出碗中敬神的米酒。铜鼓是布依族的神鼓,布依族人民很尊重它,所以每年祭铜鼓都是大家同时来祭鼓,能来的都来,把贡品都准备好,先由寨中的老人打三锤。第一锤敬天神,第二锤敬地神,第三锤敬神鼓。这样神鼓就会保佑风调雨顺。

文化遗产

铜鼓十二调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毫微秒光辉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南部、中部、西部的布依族地区,每个大寨或大姓都有一面或数面铜鼓。据志书记载,布依族先民在2000年前,就开始铸造铜鼓了。近代以来,布依族保存的铜鼓,基本上属于"麻江型"铜鼓,"麻江型"铜鼓都是用铜制造,面径一般不超过五十公分,重量为十至十五公斤不等。鼓身份胸足两段,其中有突棱一道,偏条耳有孔,鼓面有太阳纹芒,晕分宽、狭,主晕饰"游旗纹",其余最常见的纹饰有"山"形纹、芒间心形纹、足部复线角形纺等等。铜鼓的外形给人庄重、威严的感觉。

十二调组成

击铜鼓是有铜调的,一般是十二调。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由"喜鹊调"、"散花调"、"祭鼓调"、"祭祖调"、"三六九调"、"祭祀调"、"喜庆调"等组成,是在庆典、祭祖、祭祀等仪式中表达布依族特性的民族音乐。例如"祭乐"就有一套传统曲牌,分12段:祭神调、助战调、灭火调、送葬调、迎客调、丰收调、狂欢调等。

演奏这些古老的调子,经常由铜鼓担任主奏,辅以皮鼓、 锣、手镲等,曲调雄浑厚重、亲切感人。有铜鼓的村寨和大姓,都有人懂得鼓调并会敲击。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铜鼓象征着财富、权力和团结。

传承意义

历史意义

作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样式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上许多古乐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区的铜鼓音乐文化却传承下来,保留至今。铜鼓十二调是内容丰富的古代音乐作品和古代音乐信息的宝库。

遗产地位

现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审美方式迅速改变,自古流传的布依族铜鼓调现已少有人知,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铜鼓调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亟待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鼓十二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35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贵州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贵州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
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种类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类别。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多声部民歌、铜鼓十二调、苗族民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传统技艺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非遗传统技艺有哪些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贵州不仅产名酒,也有很多传统工艺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就有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传统体育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游艺与杂技非遗有哪些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省, 也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行政省, 有3700多万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有汉、苗、布依、侗、彝、仡佬、水、白、回、壮、土家、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世居民族。历史上这里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互交融相长之地, 各个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共生、共荣,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 造就了“多彩贵州”。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赛龙舟、布依族武术、赤水独竹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名单公布 贵州传统美术非遗有哪些项目
贵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贵州不仅产名酒,也有很多传统工艺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就有剪纸、苗绣、水族马尾绣、泥塑(苗族泥哨)、侗族刺绣、布依族刺绣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民间文学非遗有哪些 贵州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名单公布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其中。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苗族古歌、刻道、仰阿莎、布依族盘歌、珠郎娘美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名单 贵州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贵州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狮舞、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大全 贵州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其中。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火把节、三月三、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苗族服饰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贵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 贵州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布依族八音坐唱、嘎百福、旭早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贵州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也传承着各种奇风异俗。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瑶族医药(药浴疗法)、苗医药(骨伤蛇伤疗法)、九节茶药制作工艺、侗医药(过路黄药制作工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音乐项目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历史的、民间的音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音乐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音乐名单,包括蒙古族马头琴音乐、侗族琵琶歌、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铜鼓十二调、回族民间器乐等。
重庆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重庆非遗传统音乐名录表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除向西接盆地腹地外,北、东、南等方向多为盆周山地环绕,历史以来形成了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巴渝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石柱土家啰儿调、川江号子、南溪号子、唢呐艺术、吹打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市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山东非遗传统音乐名录大全
山东历史悠久,遗产丰富,享有书山曲海之美誉,为全国民间说唱艺术较为兴盛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聊斋俚曲、唢呐艺术、鲁西南鼓吹乐、鲁南五大调、道教音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东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传统音乐非遗有哪些 湖北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公布
湖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区的传统音乐资源丰厚,鄂西南三峡流域、清江流域、土家族、苗族地区的音乐资源开发的确比较多。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兴山民歌、薅草锣鼓、唢呐艺术、江河号子、锣鼓艺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湖南非遗传统音乐名录
也许一提到湖南你就会想到锦绣潇湘、伟人故里,火辣的湘菜、多情的湘女,其实湖南除了美景、美食、美人,还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众多文化特色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唢呐艺术、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鼟、江河号子、土家族民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公布 广西传统音乐非遗有哪些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面临南海北部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通道口。这里山水如画,风光秀丽,人杰地灵,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造就了广西灿烂的古代文明。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八桂儿女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侗族大歌、多声部民歌、那坡壮族民歌、吹打(广西八音)、京族独弦琴艺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名录 山西省非遗传统音乐有哪些
民俗活动是山西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音乐是一种流行在山西的民间吹打乐,它广泛地参与当地群众的人生礼俗中,也是山西省的非遗项目之一,如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民间弹唱、山西省东南部长治一带的上党八音会,这些礼俗音乐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唢呐艺术、上党八音会、锣鼓艺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公布 上海传统音乐非遗名录
上海以其在贸易进出口,和经济方面的强大实力成为我国经贸重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也是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市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江南丝竹、码头号子、琵琶艺术、锣鼓艺术、道教音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上海市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传统音乐非遗有哪些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传统音乐名单公布
世界遗产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梅州客家山歌、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广东汉乐、锣鼓艺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传统音乐非遗名录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公布
河南是我国音乐文化资源大省,然而,随着时势的变迁和时代的转移,河南音乐遗产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越来越被忽视、冷落,日益成为消失的文明。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唢呐艺术、信阳民歌、江河号子、古筝艺术、锣鼓艺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