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南部秦岭北麓,是古长安南通荆楚巴蜀的门户。这里地貌奇特,山川原岭皆有,全家岭便坐落在横岭的浅岭区,属普化镇北部的一个村子。全家岭的村民有做佛事、善事的传统习俗。
"水陆大会"通称"水会",是-种古老的民同取水形式,是过去天旱时人们祈雨的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民间叫"取水",也叫"祈雨"。在历代的取水活动中伴同取水活动的这种吹打乐就叫"水会音乐"。因为它便于长途行走,也叫"行乐",水会音乐细腻悦耳,人们也把它叫做"细乐",据音乐史记,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云:细乐……以箫管笙(qin)嵇琴方响之类合动"。在声势浩大的取水活动中,水会音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象人们常说"水会不动乐,马角不起驾"。
据唐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记载,唐贞元车间(公元785年--805年),关中-代遇到大旱灾,唐德宗下令让长安一代民众祈雨,当时东市和西市都组织了祈雨队伍,并进行了音乐比赛,德胜者还受刭皇上的奖赏",从那以后,祈雨比赛音乐便在关中一带形成一种风俗。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在民间。据蓝田田家村乐社老乐工讲:过去田家村乐社除每年天旱时去周至县太自山取水外,还常和西安的几个乐社斗乐比赛,看来这种风俗流传于沿终南山麓一带,长安、蓝田、周至等乐社都有类似的朝庙赛乐活动。
在陕西省著名的文物圣地蓝田水陆庵大殿壁塑上三千七百多尊泥塑中的五百罗汉过海,那些飘弋在滔滔海洋里的珍禽异兽所拿的器乐和编排与水会器乐及编排基本类同,其中也是贡锣双臁⒅裼朊蠢窗橥灏俾藓浩蠊5睦侄佑胗阑嵋衾质怯幸欢ǖ难荼涔叵怠
据蓝田《县志》记载,水陆庵建自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581--591年)。唐、明时期对此庙都进行过复修,而秋树庙水会乐社和全家岭乐社的社址距水陆庵只有三四里之遥,仅一河之隔,据调查,过去这两个乐社在除了取水外,还常在三官庙、水陆庵朝庙奏乐念经,其经韵和水陆庵和尚农升念的经韵相同。
据蓝田《县志》记载《祷水旱》已是古时而传,可惜没有记载的年代。
根据上述资料推测,蓝田会音乐产生于水陆大会活动。很可能是隋唐时就流传在民间的一种俗乐。它吸收融合有宗教音乐和其它音乐因素,属于庙会音乐的一种,是典型的取水音乐。
水会音乐在历史上主要为民间庙会、取水伐马角、大型祭祀活动、水陆道场等这样的佛事、善事、祭祀类活动伴奏,届时,人们便能见到浩浩荡荡的队伍中响起悠扬的水会音乐。后来水会音乐主要用于取水或作水陆道场时用,每逢过年时,也会在村中神庙前吹奏,作为祭祠性娱乐活动。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分为行乐和坐乐两类,因演奏所涉事由严肃、庄重,故从不用于喜庆婚俗场合。水会音乐质朴、清越、雅致、细腻,与激越、粗放的秦腔形成鲜明对照。
它的高雅与民间流行的龟兹乐不同。龟兹乐是盛唐时由西域引进,因当时被宫廷认为是不入流的低俗音乐,对之不屑一顾。而在民间却广为流传,至今风行不衰,无论谁家婚丧嫁娶都会用到它。水会音乐与龟兹乐不同,它的旋律委婉,清雅细腻,悦耳动听,称为细乐。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沉淀,原先盛行于蓝田各地的水会音乐如今仅在蓝田县普化镇能看的到了。如果不对普化的水会音乐进行挖掘抢救,恐怕不久,它将永远从我们眼前消失了。
蓝田水会音乐手抄传谱原有八十多种曲牌,其记谱法为唐代燕乐半字谱,这也是它历史久远的实证。
水会音乐在蓝田有三处,它们是蓝田东川的秋树庙村水会乐社,全家岭村水会乐社和西川的田家村水会乐社。过去在这些乐社中,不管那家取水,都是声势沽大波及甚广,取水时一般观众多达二三万人。庞大的取水队伍举着四十多面龙凤旗,-个直径六七尺大的万人伞,两个蝴蝶扇,在笙管齐鸣锣鼓喧天的乐曲声中吵下"马角"(产生出水会主角神)以"马角"为主神发号施,令,-切听从"马角"指示,在水会音乐的吹秦下,"马角"率领取水队伍到各自的山洞,庙宇去取永,例如:蓝田全家岭乐社是在洛南县的黄龙庙(黄龙洞)取水,距社址二百多里。秋树庙水会乐社是在蓝田的溪永洞取水,距社址五六十里。田家村水会.乐社是在周至县的太白山取水,往返也在五六百里之遥。而马角和音乐伴同取水队伍到半道,就住在半道的庙里(一般都有自己的关系庙),当取水人取水回来时,他们又把取的水护送回本地的庙里,将取回来的水篓高悬于庙,水会音乐一直伴同到底,直等到天下雨方罢。
水会音乐也用与庙会活动,仅朝庙奏乐形式就有两种,一种是"路拍"。另一种是"坐夜曲"。"路拍",路途行走演奏,也叫行乐,演奏时队伍庞大,一般都是套曲形式,也全是取水乐曲。例如:全家岭永会乐社在朝庙时路途演奏《清江颂》,《小曲子路 (pei)》、《敢中砂》组成的套曲连奏。乐曲《清江颂》、《小曲子路歪》一般缓慢悠扬。而《敢中砂》用在乐曲结束时速度较快,争加气奋,使套曲尾声形成高潮,("敢"--赶字,"砂"--刹字,原谱名是同音别字是快中停止的意思)。
坐夜曲一般在念经中轮换演奏,是小型合奏形式,如:《粉红莲》、《散拍坐夜》等乐曲,在演奏时乐器只用吹奏乐和打击乐小三件:木鱼、磬、碰铃。在返回的路途中,又演奏水会乐曲《编官一联子、二联子、三联子》套《小曲子路拍》接((编官四联子))组成的套曲反复演奏。
水会音乐使用的乐谱,是唐代燕乐半字谱,也称"俗字谱",例如:乐曲《尺调敢中砂》的乐谱。从蓝田三个乐社的乐谱看,大都是十个谱字,也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不同。
秋树庙乐社的笛子全都是自制,这些笛子是用实竹(木竹)掏通通孔后,再钻通各音眼和吹孔,其特点没有膜孔,比一般笛子粗而短,叫笨笛,吹奏时必须在水里浸泡才能吹出声音来'叫饮笛,其音色悠扬富有特色。在吹奏乐里还有笙管箫,打击乐十多件。如。高把鼓、镶镶子、贡锣、三星锣(云锣)、梆子、木鱼、击子、铛子、大铙、铰子、碰铃、磬等。这些器乐在合奏时,一般有六七支笛、六七支笙,两个低音笙(叫马笙)和管箫组成的吹奏乐队,与打击乐配合演奏,方构成"水会音乐",其风格别致、清雅。
蓝田水会音乐从乐队乐器构成、曲目、记谱法等方面显示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抢救传承这一民间特有音乐形式,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价值。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遭受重创后,多年来一直处于濒危状态,乐谱所剩无几,乐器亦大量丢失损毁,老艺人已相继谢世,抢救传承工作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