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涉及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五省)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冯派、陈派、郑派、杨派等十几个流派为代表的花鼓灯,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 遗产项目编号: Ⅲ-6
  • 申报地区: 安徽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花鼓灯(蚌埠花鼓灯),编号:Ⅲ-6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蚌埠市

(3)保护单位: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2、花鼓灯(凤台花鼓灯),编号:Ⅲ-6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台县

(3)保护单位:安徽省凤台县文化馆

3、花鼓灯(颍上花鼓灯),编号:Ⅲ-6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颍上县

(3)保护单位: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有限公司

历史沿革

追溯花鼓灯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宋代。如果把可考的文字记载(成为于清代的《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源于宋代)、传说与直观所能观测到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花鼓灯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花鼓灯所具有的宋代舞蹈文化印迹。仔细观察50年代花鼓灯的原始风貌,能较明显地体察出花鼓灯所反映出的宋代历史文化基因。比起许多原始功能遗存十分明显的舞种,花鼓灯更具技艺性、表演性和艺人"职业化"的特点;而比起某些更具市井文化气息的民间歌舞,它又具有很强的民俗性和群众自娱性。兴盛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

花鼓灯·凤台花鼓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凤台县

凤台花鼓灯流行于淮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凤台及周边地区。凤台花鼓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凤台古称州来,又名下蔡,位于淮河中游,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萌芽到成熟阶段。凤台花鼓灯起源于宋、元时期,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趋于成熟,深受人民喜爱,成为流传甚广的民间艺术;二是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为解放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花鼓灯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被誉为中华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四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阶段,花鼓灯艺术受到重视,重获新生。

花鼓灯·颍上花鼓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颍上县

颍上是花鼓灯的故乡。颍上花鼓灯是由劳动人民创造且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生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的颍上等二十多个县、市地区。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颍上花鼓灯除在题材、形式、音乐、舞蹈等方面与淮南、蚌埠两地区的花鼓灯有相似之处外,亦有自身的特点。它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颍上花鼓灯表演者由数名鼓橛子、腊花对偶组成,通常由领首的第一个鼓橛子(叫杈伞把)领舞出场,主要有大花场(跑大场)和小花场(跑小场)等段落。

颍上花鼓灯大多即兴演唱,多用锣鼓敲击(常用鼓、锣、镲、小锣等四件),锣鼓经无谱,常用凤凰三点头、长流水、小五番、十八番、大刹点、小刹点等,大多即兴变奏,随舞蹈变化而变化。音乐多采用民族五声音阶,常用宫和羽、徵混合调式。颍上花鼓灯有《抢板凳》、《抢手绢》、《游春》等一批有人物有情节的传统舞蹈节目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蚌埠市

蚌埠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石经礼、杨再先等一批花鼓灯名家,还产生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有影响的节目,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鼎盛局面。

风格特色

花鼓灯的舞蹈是艺人们长期深入观察生活,运用"比、兴"的手法,充分表现自身思想感情的舞蹈语言。例如从鸟儿在枝头喃喃细语的形象中创作出的"凤凰三点头",有感于春风杨柳而创作的"凤摆柳"等,都是从生活现象中提供升华成为优美的舞蹈动作。

演出特点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大花场”的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又具有造型艺术特征的表演。

歌唱部分统称灯歌,多在“大花场”、“小花场”中间由“鼓架子”和“腊花”对唱或独唱,可长可短,即兴性强。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人数一般为单数,有七人、九人、十一人等,第一人为“伞把子”,其余“鼓架子”、“腊花”各占一半。表演量,“武伞把子”舞罢,奔至上场门,高喝一声“唉”,引出群舞演员。“腊花”多人各自站在“鼓架子”肩上,手中翻动着扇花、手绢花,或做各种造型姿态,在狂欢般的锣鼓声中鱼贯而出。

演出中,“伞把子”一把岔伞指挥全局,“鼓架子”和“腊花”联接转换各种图形,表演热烈、奔放的集体舞蹈,并穿插各人擅长的身段和筋斗,扭、跳、翻、跌等一系列高难度技巧。演到激烈处,众“鼓架子”伴着锣鼓点节奏,常常吹起高亢悦耳的口哨。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走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下跳出场。

“小花场”是“鼓架子”和“腊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情节舞,这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腊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演出中,一般是先舞一段,演员招手,煞住锣鼓,二人站在场中唱,结束后再起舞。在怀远县还流传一种双花场,为两个“腊花”和一个“鼓架子”的三人舞。其中,有“二女争夫”的情节,有戏剧矛盾,表演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盘鼓”是舞蹈结合杂技、武术等技巧表演。“地盘鼓”为地面上的双人技巧表演。“中盘鼓”,一种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腿上,做“射雁”、“斜塔”等各种造型姿态;另一种是双人配合的跟头技巧,如“过山”等。“上盘鼓”是“腊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如“坐肩”“鸭子凫水”等,还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鹰叼小鸡”“双挎篮”等等。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匡匡1令匡一令1匡01的过门,然后再接着唱。较流行的曲子有《伞把子调》《小鼓架子调》、孟姜女等。

花鼓灯锣鼓班子至少要有7人组成,使用的乐器以花鼓、大锣、大钹为主,配以小锣、小钹、脆锣。花鼓灯锣鼓音乐的节奏型式多变、欢快高亢、健美而有力度,演奏一气呵成。它的基本节奏型是四二拍,如:押条鼓2/4∣匡匡次次∣,长槌2/4∣匡令匡令∣,撞四2/4∣匡匡∣匡匡∣令匡一令∣匡O∣,以及“凤凰三点头”等等。鼓的演奏技巧变化丰富,跌宕起伏,忽而用重击、轻打,忽而用“压锤”“捣锤”,突然又打响鼓边,充分调动音响、音色效果,造成声音效果上的差别,有效地发挥锣鼓音乐表情性的特点。

后场小戏有《小圆房》、《小货郎》等。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

传承现状

但是,由于社会迅速变革,农村城市文化步伐加快和外来文化移入,花鼓灯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播布范围迅速萎缩,主要集中在安徽省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市所辖的凤台县等,真正保持花鼓灯原生形态的花鼓灯班子仅存4、5个,已临近消亡!

为了振兴花鼓灯文化,传承经典,2014年由赵锡诚先生、金明先生共同导演的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正式与观众见面,也受到的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关注。据了解,花鼓灯歌舞剧《珠城的传说》是蚌埠市近三十年继《摸花轿》和《玩灯人的婚礼》后又创作的一部大型花鼓灯歌舞剧,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在资金紧张、人才缺乏和设备稀少的情况下,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排练出来的,该剧凝聚了老一辈艺术家和全体演职员的辛勤汗水和努力。

群众基础

花鼓灯艺术在淮河流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兰花舞”是广大群众进行集体健身的主要项目,花鼓灯表演已成为喜庆节日文艺表演的重要部分。

蚌埠市几十家花鼓灯班子,特别是禹会冯嘴子村在近2800人口中,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

著名花鼓灯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有着花鼓灯的梅兰芳之称的民间艺术大师,花鼓灯“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国佩先生,就在这里出生成长。冯国佩先生的表演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神态媚,1952年应邀赴北京中央歌舞团传授花鼓灯,传艺期间,中央歌舞团的艺术家共同努力,将冯派花鼓灯舞蹈动作和技巧记录、整理,编撰成花鼓灯艺术资料。他十次进京参加重大庆典演出和全国调演,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表演花鼓灯,演出结束后,中央领导情切地接见了演员。冯国佩的《新游春》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艺术片发向海内外。

他先后多次到有关省市担任艺术指导和教学工作,传播花鼓灯艺术,他作为中国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家的代表,参加了1982年联合国举办的亚洲地区保护与发展民间和传统舞蹈研讨会,发表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的论文并即席表演,受到各国舞蹈家的赞誉和钦佩,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代表玛琳娜·葛贝伊女士称为“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作为花鼓灯传播的核心区域,蚌埠市历来十分重视花鼓灯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花鼓灯保护组和花鼓灯保护专业委员会。蚌埠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蚌埠市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建立了中国花鼓灯艺术博物馆。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这也是唯一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舞种,蚌埠市被确定为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基地。该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花鼓灯最大的播布区——禹会区冯嘴子村建立了第一个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并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对保护区进行了全面考察,他们认为,冯嘴子村不仅具有花鼓灯艺术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而且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传承态势,具有群众基础,在花鼓灯艺术的传播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蚌埠市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专家的指导下,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对花鼓灯艺术进行了合理的保护、建设,初步构成了中国花鼓灯文化保护的有效机制和内涵准确的保护理念,具备了继续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并完成二期保护、建设任务,为2006年中国作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候选项目奠定基础。

2005年冯嘴子村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国舞协命名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4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庆善,原中国舞协主席、中国舞蹈大师贾作光莅临冯嘴子村授牌,花鼓灯艺术保护工程被省政府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

演出角色

花鼓灯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演员有“兰花”(亦称、“蜡花”)和“鼓架子”。女角色一般统称“兰花”,是演出的核心成员;男角色一般统称“鼓架子”。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

“兰花”上身穿大襟村姑服,下身穿笼裤或裙子,梳独头辫,载一绸球两边缀以约2尺长的飘带至脸侧部,额前系“勒子”。“兰花”使用的道具为扇和巾,表演时左手拿方巾,右手虎口执扇,以各种各样的扇花和步伐表达感情,长于舞蹈表演。

“鼓架子”上身着对襟中装,头扎帕巾,腰系彩带,脚穿布鞋。按分工不同,又分:

“大鼓架子”主要表演“上盘鼓”中的叠罗汉,俗称“底座”。

“小鼓架子”专演“大花场”和“小花场”,长于舞蹈表演、跟头、技巧,有的还能兼唱,为男角中的主要演员。

“丑鼓”长于唱工,即兴演唱本领强,兼跳舞蹈,演出时身背花鼓,表演滑稽诙谐。

“伞把子”又称“领伞的”。专工“大花场”中领唱,兼跳舞蹈,表演时手持岔伞,负责全场演出的指挥和调度,分为:

“文伞把子”长于唱工,主要担负领唱和对唱。每当花鼓灯队伍沿街行进时,均由“文伞把子”领头,称为“涮街伞”。

“武伞把子”以舞蹈为主,擅长跟头,在“大花场”的演出中以伞为指挥,调度全场演员队形的变化和掌握节奏。

传承意义

花鼓灯生动地记录了人体文化发展轨迹和肢体语言符号。花鼓灯舞蹈动作超常度高,而且常处于多变状态,其激烈复杂,表情达意的准确、细腻程序,迄今为此,尚无其他任何一种民族民间歌舞能之相比。花鼓灯锣鼓具有鲜明的特征,与舞蹈相配并具有很高的复杂度。在原形态的花鼓灯套路中,灯歌与舞蹈交替出现,也构成了花鼓灯的一大特色。花鼓灯的语汇之多、难度之高,舞蹈、锣鼓和歌唱在演出中的配合之复杂协调,在世界民族民间舞蹈中都是罕见的。

不仅如此,花鼓灯步伐显要动作的时间差大、复杂度高,其动作与动作相衔接时的瞬间舞姿也随之复杂多变。从而使花鼓灯与其它民族民间舞蹈表达群体的情感不同,不仅可以表达人物的多种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可以细腻表现各种情感的不同程序和不同强度的差别,能够系统、完整地刻划和表现复杂的人物和情节,标志着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在人类民族民间舞蹈史上达到的高度。

花鼓灯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深入研究花鼓灯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文化生态、审美情趣、艺术和技术特点等,对研究中国民族民间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民族戏曲特别是淮河流域的地方戏曲艺术具有重大价值。

但由于多种原因,如今原生形态的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最具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民间传承的机制有待重新建立,因此急需有效保护。

花鼓灯艺术是淮河流域一些艺术门类的根脉。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凤阳花鼓戏、嗨子戏、推剧等都是由花鼓灯衍生而来的。花鼓灯影响和丰富了淮河流域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艺术。如今原生态的花鼓灯已濒临消亡,急需有效保护和全力抢救。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17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舞蹈项目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舞蹈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舞蹈名单,包括秧歌 、土家族摆手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龙舞、高跷等。
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著名民间舞蹈类非遗项目
中国传统舞蹈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那么,中国著名传统舞蹈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秧歌、龙舞、狮舞、麒麟舞、灯舞、朝鲜族农乐舞、花鼓灯、傩舞、鼓舞、芦笙舞,其中朝鲜族农乐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山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传统舞蹈是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中的其中一种,是山西人民在历史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山西文化特质的艺术形态,是能够体现山西人文风貌和民俗风情的艺术样态,是传承百年以上、根脉清晰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狮舞、傩舞、高跷、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古时河南称为“豫州”,因居于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又因境内平原多,故又称“中原”,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河南曾长期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刻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龙舞、狮舞、高跷、麒麟舞、灯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福建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公布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龙舞、傩舞、泉州拍胸舞、灯舞、高山族拉手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广西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重要活动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宣泄情感的需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狮舞、铜鼓舞、瑶族长鼓舞、瑶族金锣舞、多耶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名单 贵州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贵州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秀丽古朴、风景如画,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最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狮舞、苗族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毛南族打猴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市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北京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凸显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京西太平鼓、秧歌、狮舞、鼓舞、太子务武吵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北京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云南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的精神风貌。云南的传统舞蹈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会因为居住分散,各聚集区的舞蹈也会不一样。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锅庄舞、木鼓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彝族葫芦笙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云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大全 辽宁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遗传统文化遗产,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龙舞、高跷、朝鲜族农乐舞、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东非遗传统舞蹈有哪些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龙舞、狮舞、英歌、麒麟舞、灯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名录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大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传统舞蹈产生、流传于民间,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传统舞蹈经常与民俗、传统游艺类项目相互依存,是内容相对丰富的一个项目大类。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公布 新疆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维系着国家的重要基础,也连接着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心理。新疆作为我国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大动脉,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赛乃姆、塔吉克族鹰舞、蒙古族萨吾尔登、萨吾尔登、锡伯族贝伦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新疆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秧歌非遗项目 国内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名单
我国有名的非遗秧歌有哪些?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就有昌黎地秧歌、抚顺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等。下面本文整理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秧歌非遗项目名单,一起了解下吧!
吉林省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吉林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吉林省主要为阿尔泰语系诸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自古即在此繁衍生息,生产方式以渔猎、采集、狩猎为主,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吉林省的社会形态仍以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伴生为主,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以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多种形式得到留存,成为吉林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朝鲜族农乐舞、鼓舞、朝鲜族鹤舞、朝鲜族长鼓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吉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黑龙江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黑龙江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项目
非遗民间舞蹈皆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娱乐过程中,继承发展自民族原始舞蹈,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艺术内涵深受当地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体现在了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服饰、道具之中,因此,这些产生于民间的非遗舞蹈艺术都具有共同的本质特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龙江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黑龙江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名单 江西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有哪些
江西是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灿烂悠久的傩文化王冠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江西傩舞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褔纳祥的娱神舞蹈。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狮舞、傩舞、永新盾牌舞、灯舞、宜黄禾杠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天津非遗传统舞蹈名单大全
天津地区的民间舞蹈承载了长达6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天津地区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地处“九河下稍”的天津,凭借着依河傍海又靠近都城的特殊地理位置,逐渐形成了以漕运码头为核心的移民聚落,也形成了贯通南北的文化艺术集散地。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天津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公布 上海传统舞蹈非遗有哪些
追溯上海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文脉轨迹,由于历史进程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变迁,大抵有两大源流: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而江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也促进了海派非遗的养成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龙舞、狮舞、滚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上海市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陕西省传统舞蹈类文化资源不仅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国家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鼓舞、靖边跑驴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