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福建省福州地区及古田、南平等地,用福州方言说唱。传说明末江南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不肯降清,南奔入闽,他所授门徒用福州话演唱,借历史故事评论时局,逐渐形成有说有唱的独特风格。古时一般是在狭长的街道上,由一人讲,观众坐满街头巷尾。
评话演员多为一人,不用化装,不须布景,仅用一只铜钹,一块醒木,一把纸扇,一条手帕,搭一座高台摆一张桌子就可演出。讲究唱、说、做、花,唱词多为7字句,常用“一枝花”、“滴滴金”、“浪淘沙”、“节节高”等几十种曲牌。道白语言生动通俗、个性鲜明。表演时唱词与说白交替,曲调优美,抑扬动听,并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突出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以铙钹敲点和醒木击桌来加强气氛,扣人心弦。“花”指表演中的噱头,其中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中突出笑料,取得喜剧效果;插花则是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福州评话的题材丰富多彩,有“长解”(历史故事)、“短解”(武侠传奇)、君臣书、公堂书(公案)、家庭书等。传统曲目不下数千本,还编演一些现代题材的曲目,如《九命沉冤》、《老渔翁歼敌记》等。
关于福州评话的历史记载极少。仅知唐末宋代,中原宗室士民多次迁徙入闽,其中包括有说书人。《南村辍耕录》记述宋末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讲书。宋时的"诗赞系说话",传承俗讲体式,即以吟诵"诗赞"开篇,然后转入夹吟的"正话",最后以诗赞作"结台吟",并以"扇响钹"作间奏。福州地区评话至今仍承继这种形式。根据艺人的口碑,福州评话形成于明末清初,艺人奉柳敬亭为祖师。,相传是柳敬亭的大弟子居辅臣到福州双门楼授徒传艺而流传下来的。由存世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评话刻本《七星白纸马》等来看,当时福州评话已很盛行。传统福州方言话本,最早于清雍正、乾隆间。光绪、宣统及民国初年,善说君臣书者有双门大(徐炳铨),善说义侠书者有后洲庆(阮庆庆)、徐天定,善说家庭书(才子佳人书)者有科题(黄菊亭)、徐天生、筱细d(林细弟),绣和尚(赖德森)把电影改编为现代书目,艺术形式从多吟诵少道白趋向讲究说表,加大表情动作。并有双档对口和女档评话,积累一批反映本地新闻故实、民间传说的书目。如"贻顺哥烛蒂"、"王莲莲拜香"等。20世纪30年代福州评话从业人数近300人。艺术上以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三杰为标志,在脚本结构、吟唱腔、笑料安排(做花)、表情动作、扮底艺术(一种口头再创作方法)诸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
福州评话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清兵入闽前后,评话艺人以敲打半边铙钹,寓河山破碎、乐不成乐之意。因在说书中暗寓反对清军残酷镇压之意,有一批艺人被枷号于福州瓮城,甚至被弄瞎双目。鸦片战争之后,出现宣传禁烟、歌颂林则徐的热潮。辛亥革命期中,曾有《欢迎孙中山先生莅闽》序头。抗日战争时,评话界大量编演抗日序头,组织抗日剧社,巡回演出抗日文明戏。黄仲梅等人在讲大书前,中演"讲报"半小时,以评话的语言技巧报导和分析战况,深受群众的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州评话艺人编演序头和现代评话迎接解放,歌唱新生活,成立福州评话工作者协会,参加省文联、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和福州市文化处联合举办的戏曲改革学习班,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共产党的戏曲政策,自学剔除反动、淫秽的节目内容,编演现代书。1960年成立福州市曲艺团,涌现一批艺术人才,如陈长枝、吴乐天、苏宝福、叶神童、黄益清、毛钦铭、唐彰文和80年代成长的林木林、陈如燕、王秋怡、魏惠珍等。
福州评话的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类似古代说书的"入话";吟唱是基本唱腔,可用于表唱,也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曲调包括【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滴滴金】、【泪句】等;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在人物表白身世和倾诉冤情时使用,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另外,也还有一些结合故事情节采用的民谣曲调,如【贺年歌】、【真乌仔】、【三十六叫】、【五字叠】等。
福州评话的节目繁多,按题材通常分为长解书、短解书、半长短书、公案书和家庭书5种。长解书都是历史故事,有《三国》、《隋唐》、《精忠岳传》等;短解书是武侠故事,有《七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半长短书有《水浒》等;公案书专讲清官为民请命和平冤决狱的故事,为福州评话独有且富于地方色彩,《王公十八判》、《珍珠被》、《长泰十八命》等为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家庭书多反映家庭伦理与悲欢离合的故事,如《甘国宝》、《双玉蝉》、《玉蝙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评话编演了《九命沉冤》、《流水欢歌》、《小城春秋》、《保卫延安》等新节目,形成一定影响。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气势,并起区分段落的作用。折扇,习惯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与南北评话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扩大手势、帮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具,比拟刀枪棍棒、书、信札、托盘等。铙钹,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铙,而暗合商代青铜铙的三个特点:单个;以杆击其边沿;执而鸣之。在福州评话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钹、敲钹。
除唱腔之外,福州评话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一)古老的锒铛入狱:福州评话演员表演时,除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一样使用醒本。折扇外,和其他评书评话类曲种不同的是,还用一种饶铰,其形制与戏曲和民间乐队所用的不同。福州评话饶钹水泡形交起较小,时片较宽较薄,音质清脆,余音悠扬。(二)古老的话本体裁:福州评话话本的体裁也是古老的。它先唱【序头】用以压座。【正话中】有说表道白,有吟诵词。篇尾有【结台吟】。 (三)古老的话本题材:福州评话传承讲史、小说家数,大、小书兼容,而且历代艺人采撷里巷新闻故事,顷刻间提破捏合,积累流传了一系列乡土书目,这也是传承唐宋说话人之遗风,使曲种更加贴近生活,地方风采浓郁。
福州评话音乐唱腔无严格曲说,按福州方言依字行腔的吟诵调,道具有醒木、折扇、加一片铙钹(配以斑指、竹箸),作为间奏击节乐器。评话讲究说、吟、做、花。唱词多为七字句,也有八九字句。
醒木:以硬木做成,用以押座,渲染气势,并起区分段落的作用。
折扇:习惯用棕木扇骨的黑扇 ,与南北评话用的白扇不同。四季皆用,起扩大手势、帮助表情的作用,兼作道上人,比拟刀枪棍棒、书、信札、托盘等。
铙钹:形同佛教法器中的铙,而暗合商代青铜铙的三个特点:单个;以杆击其边沿,执而鸣之。在福州评话中有特殊打法,如逗钹、敲钹。
说白:用于正话中,为说故事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又分表白、对白、评白和内心白。
吟诵:在评话家庭中,只有福州评话继承古风,采取夹说夹吟的方式以表述故事。吟诵分序头、吟句和诉牌三种:
1. 序头 用于压座和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书名。
2. 吟句 分表唱、人物独唱及对唱。有高山流水、浪淘沙、连珠、英雄调、泪嗓、半泪嗓及垛句等腔调。
3. 诉牌 用于表白身世,倾诉冤情。整段诉牌节奏由慢到快,并变换铙钹,使之逐渐激烈。
做工:福州评话以吟说为主,做工手面(表情)为辅。表情注重眼神和面风,次及手势和形体动作。取摹拟指意态势,侧重神似,力求神似与形似的统一。
花:即笑料,噱头,也是福州评话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分“夹骨花”与“插花”两种。“夹骨花”是在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突出笑料。“插花”则是说书人穿插些与故事无关的小笑话。
福州市评话的传统演出排场:打一个小平台,台上置一直儿、条凳。几上摆放香花、鲜果、糕饼,鸣炮接送演员登台,在直几后落座。一般为单档说唱,也有双档对口者。
福州评话从伴奏乐器的形制、吟诵表演的方式、独特的曲本体裁和传统的话本题材等方面看,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称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但是,福州评话的当代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需要大力扶持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讲评话,用唱腔、表情、以及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他所表现的江湖侠义与不幸的女子,绘声绘色、形神具备,他在台上谈笑风生,潇洒自然,幽默诙谐,他运用人物性格的喜剧因素,语言的喜剧因素,形成笑料包袱,这个笑料包袱在不知不觉之间抖落。他成名于二十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他办学校,带学生,培养了著名的“前七子后七子”,造就了一个区域的流派。
他是福州评话的快书,嘴皮子特别快,以粗犷明快为特色,但是他快而有味,快而不乱。他的老师是八步堂之一的筱细弟,当时是讲才子佳人的,筱细弟写了《林则徐公案》,黄天天传了这本评话。后来黄天天转讲武侠,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崛起的黄仲梅,艺名科题仔,在抗战时期用讲报的形式讲福州评话,一下子风靡整个福州市,他用评话的语言技巧向群众宣传时事,发表对时事的评论,他把时事与评论结合起来,用很通俗的语言,用评话艺术向老百姓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