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她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2006年0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编号:Ⅵ-16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3)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总会
2、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编号:Ⅵ-16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
(3)保护单位:东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3、蒙古族搏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编号:Ⅵ-16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
(3)保护单位:乌苏市文化馆

溯源

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现在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野蛮的氏族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准;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准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质变: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

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

搏克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搏克自我反思、自我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先进体育运动项目。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野蛮的氏族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准;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准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质变,及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也就是"点到为止",胜方决不二次用力。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元史》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摔跤--摔跤,蒙语为"搏克",是蒙古族的长项,我国体育运动会摔跤项目的奖牌,多为蒙古选手包揽。蒙古族摔跤的历史较为久远,西安出土的汉初匈奴遗物的铜牌上即有摔跤图案,其摔跤的架式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图案还以树和马为衬托,据考证应该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线索。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

运动特点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召格德"。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双方交手时要高唱挑战歌,然后会跳着狮舞出场,显得相当有气势。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比赛采用单淘汰式一种,一跤分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比赛不限时间,不分体重。摔跤手有专门的服装,蒙语叫"卓德格"。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钉有银钉或钢钉;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成的围裙(蒙语称"希力布格")。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制的肥大的摔跤裤,外面还要套上印有花色图案的套褥,这样出汗不沾衣服,且可以防止伤害事故。脚穿蒙古靴或马靴。此外,脖子上还要套上五色绸条做成的项圈似的"章嘎","章嘎"标志取得的名次,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鹰步舞跳跃又高又愉,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先握手致敬,然后便开始交锋。在那"那达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加"那达幕"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大型"那达幕"的摔跤冠军曾获得过9种81件奖品,因而声名远扬,荣耀异常。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与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一般最少为64人,最多可达1024人。在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如此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真是绝无仅有。上场运动员足蹬马靴、身穿牛皮饰钉交衣,在歌声中跳跃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比赛时运动员下肢可采用踢绊等动作,但只限用膝关节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动作,但只限于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输。

搏克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摔跤场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一挨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绝少出现因交场上的胜负而彼此不愉快的场面。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

凡上场参加比赛的人,每人都可得到一份奖品。按照传统,第一名选手将得到一峰白毛骆驼,依次是一匹骏马一头牛、一只羊、一双马靴等。现在,摔跤比赛第一名经常奖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传承意义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搏克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搏克历来提倡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经过参与、交流、拼搏、竞争,达到消除隔阂、忘记仇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最终达到所有的人高兴、欢乐,皆大欢喜之目的。

全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世界体育社会学学会执委、解放军体育学院教授刘德佩先生指出"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摔跤。其中蒙古族搏克的竞争意识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竞争意识,又保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分贴近生活等三个特点"。"搏克是一个孕育着深邃哲理和丰富民族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将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介绍给国际体育大家庭,是我们全民族的光荣。"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11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体育名单 内蒙古游艺与杂技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就有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蒙古族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鄂温克抢枢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传统美术名单 内蒙古非遗传统美术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融合地带,文化形式多元,民俗生活丰富,诞生在这样人文背景下的蒙古族皮艺,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就有剪纸、石雕、蒙古族刺绣、蒙古文书法、蒙古族唐卡、毛绣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 内蒙古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服饰、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婚礼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名单 内蒙古非遗传统舞蹈有哪些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重要活动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宣泄情感的需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查玛、萨吾尔登、鄂温克族萨满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内蒙古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大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正骨疗法(三空李氏正骨)、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蒙医乌拉灸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二人台、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内蒙古非遗曲艺有哪些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就有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好来宝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技艺名单公布 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资源,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就有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地毯织造技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名单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具有题材独特,内容丰富,地域文化鲜明的特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江格尔、格萨(斯)尔、嘎达梅林、科尔沁潮尔史诗、祝赞词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 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名录
内蒙古非遗音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内蒙古非遗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受欢迎,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多声部民歌、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民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涵括了民族体育与竞技、游艺及杂技表演、竞技表演多种形式,有很多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中国著名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有哪些?Maigoo编辑为你分享中国十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太极拳、中国武术、中国杂技、围棋、象棋、舞狮子、赛龙舟、中国摔跤、传统箭术、赛马,其中,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名单,包括蹴鞠、赛龙舟、十八般武艺、马戏、幻术、太极拳、围棋、咏春拳、口技、八卦掌等。
重庆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入围项目一览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发祥地,“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蹬技(重庆蹬技)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名录查询 有哪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陕西,一个历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优秀非遗文化的诞生与流传,非遗文化积淀深厚而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蝶变,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红拳、幻术(周化一魔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哪些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名单
四川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积淀丰厚,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峨眉武术、藏棋、青城武术、滑竿(华蓥山滑竿抬ㄠ妹)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四川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国家级非遗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 入选项目一览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湖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赛龙舟、梅山武术、巫家拳、岩鹰拳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南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国家级非遗名录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有哪些
中国的文化纷繁多样,因此非遗项目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山西是全国最厉害的“角儿”。作为中国戏曲的摇篮。“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副来自晋西的旧戏台楹联,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对于戏剧的强烈喜爱。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就有形意拳、心意拳、挠羊赛、风火流星、通背缠拳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传统体育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游艺与杂技非遗有哪些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内陆省, 也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行政省, 有3700多万各族儿女在这里繁衍生息。有汉、苗、布依、侗、彝、仡佬、水、白、回、壮、土家、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世居民族。历史上这里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互交融相长之地, 各个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共生、共荣,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 造就了“多彩贵州”。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赛龙舟、布依族武术、赤水独竹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传统体育国家级非遗名录 辽宁游艺与杂技非遗有哪些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非遗十大类中,最能彰显体力、角力竞技的一类项目。所谓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就是这类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就有摔跤(沈阳北市摔跤)、少北拳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黑龙江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哪些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黑龙江流域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居住在这里的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锡伯族等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与游艺文化。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龙江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就有戏法(赵世魁戏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黑龙江省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