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铁冶铸技艺(干模铸造技艺),编号:Ⅷ-3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泊头市
(3)保护单位:泊头市文化馆
2、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编号:Ⅷ-35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阳城县
(3)保护单位:阳城县文化馆
3、生铁冶铸技艺(甘肃省),编号:Ⅷ-35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永靖县
(3)保护单位:永靖县文化馆
中国自公元前6世纪即发明了生铁冶铸术,比欧洲至少早了16个世纪。由此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和西方迥然不同的钢铁冶炼技艺体系,创造了辉煌的铁器时代与钢铁文明。
山西阳城古称获泽,天宝年间改阳城县,隶属于泽州与泽州府(今山西晋城市)。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以海拔1888米的析城山为主体的南部山区,山岭陡峭,森林茂密,水源充足,且制高点、关隘口、天然石洞繁多,地势险要。矿藏以煤、铁、硫磺为主,铁矿资源丰富,以俗称"窝子矿"的富铁矿为主,储量小,分布广,矿层接近地表,易于开采。
阳城县隶属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为中国生铁冶铸术的重要留存地,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等技艺十分突出。阳城盛产富铁矿,且距地表较浅,其矿石质软纯洁,含磷高、含硫低、南部山区坚硬木料为料烧制的三寸茬、七寸炭的生熟木炭也是铸件的必要原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对阳城当地生铁冶铸术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勤劳善良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不断创造出许多工艺产品,构成了传统工艺的特殊地理环境。
阳城生铁冶铸术主要包括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制作。
熔炼铸造时先将采得的矿石粉碎,再经高温焙烧去硫,然后方可入炉。犁炉为中国式的竖炉,由炉缸、炉腔、炉身及支架构成,其内腔呈曲线状,具有风流顺畅、利于炉况顺行的优点,以当地江木等优质木材烧制的木炭则被用作熔炼的原料和还原剂。熔炼时有一整套成熟的工艺,师傅们凭借多年经验,通过看火色、辨铁水等方法娴熟地掌握炉况、火候及铁水成色,恰到好处地把握铁水的化学成分和温度。辨铁水一法堪称绝技,熔炼师傅从出铁口舀出一小勺铁水,观察其色泽及表层纹样变化,就能判定其成色。
历代的生铁多用竖炉冶炼,按炉容和炉高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形式。阳城犁炉属于中小型竖炉,与湖南等地的搀炉同类,而比江苏地区的"苏炉"为高。传统炼铁炉的另一种形式为坩埚炉,起始年代不详,多用于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尤以山西晋城地区为盛。
坩埚炼铁、犁炉炼铁和犁镜的铁范铸造均传承有续,具有丰富的科技、人文内容,堪称国之瑰宝。这一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技艺价值,理应及时予以抢救和保护。
阳城犁镜制作技艺富有特色,有自成体系的完整的工艺规范,堪称中国式铁范铸造的“活化石”,值得珍视与保存发扬。对其冶铸工艺进行总结,于进一步了解早期铁范铸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阳城生铁冶铸术堪称中国生铁冶炼术的代表作,铁范铸镜则是铁范铸造技术硕果仅存的活化石。它的历史价值、技艺价值和文化价值极为重要而独特,可称国之瑰宝。
阳城犁镜是传统式的缩影,是古老优秀传统文化之遗存,它的历史价值极为重要而独特。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机耕的推广,阳城犁镜生产逐渐萎缩,至90年代后期,冶铸作坊已全部停产,其原因有二:一是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畜力耕作,犁镜没有销路,犁镜生产也面临濒危状况;二是老艺人陆续过世,技艺多己失传。
据初步统计,阳城境内掌握坩埚炼铁和犁炉炼铁的大约有30人。掌握铁范制作的人更是寥寥。现今冶铸术的传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集中在横河、蟒河,现今主要以种地为生,生活状况窘迫。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