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腿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2006年05月20日,回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介绍 PROFILE +

历史源流

唐朝时期

回族把服饰通常称为“衣着”、“穿戴”。

我国唐朝的杜环在唐和大食的一场战役中,战败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见所闻作了记录,其中谈到大食的服饰:“(大食)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其士女瑰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系银带,佩银刀”。这些大食人有不少后来到中国经商,把这种服饰上的习俗自然也带到了中国。《新唐书》第一次记载了伊斯兰教教民的形象、服饰和宗教活动。据称:“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门障面,日五拜天神,系银带,佩银刀……”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来中国的穆斯林,特别是穆斯林妇女的服饰打扮,还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时期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载:“广州蕃坊,蕃人衣裳与华异……”唐宋时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来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称为“蕃客”,这是回族的先民。这就看出,当时回族先民的服饰与汉族不同,是有自己特点的。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则记载得更明确:“宋时蕃商巨富,服饰皆珍珠罗绮,器用皆金银器皿。”可见他们当时穿的是有花纹的丝织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银器具等!

元代时期

回族男子头缠“戴斯达尔”、戴白帽的习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辉《清波别志》说:“层檀,南海旁国也。贵人以好越布缠头。人之言语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比较高,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其他习俗一样,都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有着汉族服装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样式的,有自制的白帽、巾袍和鞋等,开始向民族服装发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饰习俗就开始受到限制。回回民族不是依据信仰习俗和祖先的服装样式,结合在中国居住发展的实际来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而是受到了统治阶级的强迫命令和限制。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采取禁止“胡服”的政策,让回族人民着汉装,这样,回民族开始形成的服饰习俗就不能很快得到发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统治阶级对回族人民更存偏见。保护身体

服饰作用

回族的服饰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护身体。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客观的必然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服饰,夏天穿单衣,冬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

和皮衣、皮鞋等,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回族人为了防寒还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妇女为了防风沙还戴盖头、搭围巾等等。

二是装饰的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这是人类美化自身的内在要求。如男子穿衬衫、套青坎肩,女子点额、染指甲,在衣服上绣花,都有装饰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过民族节日,需头缠戴斯达尔、穿准白、穿麦赛袜子,妇女搭盖头等,因此回族服饰除了保护身体和装饰的作用外,还有信仰的因素,这构成了回族服饰的民俗特点。

回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形成了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且男女服饰区别很大;根据年龄形成幼儿服饰、成年服饰和老年服饰,回族女性服饰分未婚服饰、已婚中年服饰和已婚老年服饰;根据地区和季节、宗教职业形成不同的服饰等。下面就男女服饰两大类中的主要服饰品目,作一概述。

传承意义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回族服饰的研究没有局限在衣饰、头饰等直观服饰的层面上,而是拓展视野,把回族的鞋饰、佩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及学生样服都收纳到考察范围之内,从而丰富了回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内容。各民族服饰这所以千姿百态,除了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变革的牵动,还由于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发展现状

如今,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城乡回族的服饰较之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丰富多样。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向西装、夹克衫等款式新颖的方向发展。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难从服饰上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回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和多数其他民族的一样,也面临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袭的的问题,在此希望广大回族同胞关注我们的民族服饰传统文化和习俗,让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当代回族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81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宁夏有名的非遗民俗有哪些 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宁夏境内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非遗资源近3000多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民俗非遗项目就有春节、回族服饰、民间信俗、抬阁、婚俗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名录 宁夏非遗传统技艺有哪些项目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富有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就有酿醋技艺(吴忠老醋酿制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滩羊皮鞣制工艺(二毛皮制作技艺)、砚台制作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名录查询 宁夏传统美术非遗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多民族聚居地。宁夏,自古便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誉,黄河流域在宁夏境内所勾连出的社会生态、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与丰富的流域资源,延展出了多样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十分齐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就有剪纸(回族剪纸)、砖雕(固原砖雕)、泥塑(杨氏家庭泥塑)、民间绣活(宁夏刺绣)、建筑彩绘(中卫建筑彩绘)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宁夏非遗民间文学名录
天赐黄河于宁夏,可以说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宁夏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富集于黄河流域的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间文学、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回族民间故事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宁夏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宁夏境内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非遗资源近3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和延续,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运用而留存到当下的文化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秦腔。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宁夏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名录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富有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风情的宁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氏济慈堂生育药剂制作技艺)、回族医药(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医药(回族汤瓶八诊疗法)、回族医药(陈氏回族医技十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名录 宁夏非遗传统音乐有哪些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器乐、民族歌舞,曲艺、宴席曲等民间音乐。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回族民间器乐、佛教音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宁夏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夏经济长期以来以畜牧和农耕为主,节令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为祈求风调雨顺、祛除自然灾害,以保五谷丰登,人们常常在农历“立春”、“清明”、“二月初二”、“五月十五”等节气举行祭祀活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黄羊钱鞭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宁夏非遗曲艺名录 宁夏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宁夏小曲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说唱艺术,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其题材丰富详实,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景。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宁夏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宁夏小曲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宁夏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著名传统民俗非遗项目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那么,中国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就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春节、灯会、庙会、端午节、黄帝祭典、抬阁、农历二十四节气、茶艺·茶俗、三月三、婚俗,其中,端午节、农历二十四节气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汉族传统婚俗、抬阁、庙会、灯会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有哪些
云南作为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傣族泼水节、火把节、傈僳族刀杆节、石宝山歌会、大理三月街、三多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云南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吉林省非遗民俗有哪些 吉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类别齐全,涵盖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和回族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吉林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朝鲜族花甲礼、长白山采参习俗、朝鲜族传统婚礼、朝鲜族服饰、朝鲜族百种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吉林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民俗项目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民俗,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民俗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民俗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民俗名单,包括春节等传统节日、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壮族歌圩、秦淮灯会、回族服饰、蚕桑习俗等。
广西非遗民俗名单表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等几个特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民俗非遗项目就有三月三、瑶族盘王节、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瑶族服饰、仫佬族依饭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大全 广东民俗非遗有哪些项目
广东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岭南人文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瑶族盘王节、小榄菊花会、瑶族耍歌堂、装泥鱼习俗、寮步香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单公布 河北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河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民间社火、安国药市、打铁花、灯会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非遗民俗有哪些 重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发祥地,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创造了灿烂文化。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秀山花灯、庙会、秀山苗族羊马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市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非遗民俗有哪些 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自古以来多民族聚居,为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古城址、古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记述了这片土地经济、文化、民俗的演化变迁,也证明了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民俗非遗项目就有锡伯族西迁节、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那达慕、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塔塔尔族撒班节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有哪些
辽宁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的民俗风情主要由汉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的传统习俗构成。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中秋节、民间社火、元宵节、庙会、朝鲜族花甲礼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单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一览表
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弋阳腔、傩文化、瓷文化、客家文化等在全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中秋节(吉安中秋烧塔习俗)、全丰花灯、药市习俗(樟树药俗)、灯会(石城灯会)、庙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稻作习俗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西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