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
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
咸丰、同治年间,高腔和昆腔逐渐失去观众支持,特别在农村,乱弹备受欢迎,于是艺人改唱乱弹为主,称绍兴乱弹班。
清末民初,绍剧开始进入上海。受京班(京剧戏班)影响,化妆及舞台陈设均有改善,舞台开始设置软、硬布景和聚光灯,化妆趋向细致。
20世纪30年代,女旦登台,戏装、头饰日益鲜丽精巧,扮相逐渐规范。
20世纪30至40年代,从其他剧种引进置景技巧,盛行机关布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按剧情进行舞台美术设计。
1950年,绍兴乱弹正式定名为绍剧。
建国初期,有同春、同兴、新民等九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
1956年,改同春绍剧团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有专业绍剧团六个。“文化大革命”中绍剧受到摧残,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复苏。
80年代起,逐渐以化学材料代替棉布、木材制作布景和道具,并借鉴其他剧种进行舞台美术改革,但在变革中始终保持了绍剧的特色。
到1982年,有浙江省绍剧团和绍兴县、萧山县等三个专业绍剧团、一个绍剧训练班。
建国后,整理改编了不少传统剧目,编创了一大批现代戏、历史剧。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龙虎斗》、《后朱砂》、《火焰山》、《芦花记》、《香罗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编创的现代戏有《血泪荡》和《阿Q正传》,历史剧有《于谦》等。其中《芦花记》曾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上获奖;《于谦》在1979年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现代戏有:《血泪荡》等。绍兴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后发行世界七十几国家和地区。周恩来曾四次观看绍剧演出,同演员合影留念;毛泽东同志观看后,还写下了著名的诗篇。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林芳锦、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筱昌顺、陈鹤皋、章艳秋、王振芳(十三龄童)、钱慧韵、筱艳秋等。
六龄童,本名章宗义,浙江绍兴人,1924年3月16日——2014年1月31日。曾任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浙江绍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剧协副主席,全国第三、四次文化会代表。
七龄童(1921—1967),本名章宗信,绍兴人。著名绍剧演员。
博采众长,擅饰老生兼丑角,其唱腔韵味深醇,表演细腻有致,富感染力。在著名彩色戏曲艺术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饰猪八戒,人谓其“形神兼备,笨扮巧演,谐而不俗,妙趣横生”。在演《跳无常》中无常一角时,说白清楚,嬉笑怒骂,俚而不俗,令人折服。
为及时保护和更好地发展绍剧艺术,浙江绍剧团切实围绕繁荣绍剧事业目标,成立了以团长为组长的“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实施机构,聘请了多位老艺术家担任顾问,下设传统剧目排练、“音配像”工作、传统剧目整理等工作小组,循序渐进,立足长远,扎实实施绍剧保护与发展工程。一是复排绍剧传统大戏。通过全团上下几个月的努力,精心复排了绍剧传统戏《郭彦威》和《陆文龙》,已分别在绍剧艺术中心进行了彩排。二是收集整理优秀传统剧目。《薛刚反唐》、《黄飞虎反五关》、《天缘球》、《陆文龙》、《龙凤锁》等已收集整理。三是落实“音配像”前期工作。剧团专门设立“音配像”工作办公室,聘请资深老艺人担任顾问。落实专门人员赴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进行上门采集和社会征集,着手对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的绍剧录音、唱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对原音进行技术处理。四是打磨新编现代绍剧。为参加将在十二月份举行的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汇演,浙江绍剧团全面动员《秋瑾》剧目主创人员、广大演职员对《秋瑾》进行精心加工、打磨、提升,不断丰富精神思想内涵,激情创演绍剧艺术精品,努力冲刺戏剧节奖项。
据浙江绍剧团团长朱燕介绍,她们计划每年至少推出两个传统剧目的大戏,至少争取达到3-4台,除了推出《郭彦威》外,还要推出一部传统剧目《陆文龙》,将于11月5日进行彩排。而《陆文龙》演出人员全部由下半年刚毕业的绍剧小百花演出团演出,他们的年龄仅16-20岁。朱燕表示,她们将进一步加大挖掘整理力度,并巩固已经排演的剧目成果,在2-3年内,让绍剧舞台上经常可以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增加到30台。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即原浙江绍剧团。剧团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为1926成立的上海同春舞台),1950年同春舞台更名为同春绍剧团,1953年从上海回到绍兴,1956年改制为国营剧团,即浙江绍剧团。1984年成立浙江绍剧院,原浙江绍剧团为一团、绍兴市绍剧团为二团;1992年,撤院并团。2012年8月,经浙江省文化厅、绍兴市编委办批准,同意撤销浙江绍剧团,成立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承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剧的保护、研究、传承和发展。
杭州市萧山绍剧艺术中心(原杭州市萧山绍剧团)成立于1961年,是全国唯独两家专业绍剧艺术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