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梨园戏、高甲戏音乐曲牌和伴奏乐器。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Ⅳ-114
  • 申报地区: 福建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剧种简史

泉州地区道士在做法事时,有一种叫打“天堂城”的仪式,即道士穿上道袍,手持法器,表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屈死鬼魂。而信奉佛教的和尚,则穿上袈裟,打着法器,表演“地藏王打开鬼门关”,放出无辜鬼魂,俗称“打地下城”。这两种宗教仪式均在寺院或广场上进行,并穿插表演踩高跷、过刀山、跳桌子等杂耍节目,以吸引观众。随后,由于法事需要,表演从佛经《目连救母》中摘选的《白猿抢经》、《打地下城》、《双挑》等带有故事情节的小段节目,音乐曲调以佛曲与道情为主,乐器以佛教的木鱼、拍板和道教的草锣、铜钹等法器为主。

清及民国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打城”的表演,开始突破简单的宗教仪式,走上城乡的露天舞台。清咸丰十年(1860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组建打城戏班,在晋江、南安、同安、厦门、金门等地演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两位荷兰人在厦门看过打城戏《李世民游地府》、《刘全进瓜果》、《庄子戏妻》、《目连救母》、《三国》、《楚汉》以及《西游记》等连台戏。林纾(1852~1924年)在其所著《畏庐琐记》的《泉郡人丧礼》中记载:“……礼忏之末日,僧为《目连救母》之剧,合梨园演唱,至天明为止,名之曰和尚戏,此皆余闻所未闻者也。”故打城戏又称和尚戏,或道士戏、法事戏。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晋江县小兴源班已具相当规模,拥有一批表演人才,诸如老生吴远明、吴汝埔,武生吴远茶,丑角吴远滔,旦角吴混沌,小生吴传家等,吴远明主演李世民、刘全等角色,演技闻名闽南。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合资自置戏装道具,邀请会演戏的道士和“香花和尚”(吃荤的和尚),组织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名叫“大开元”,先后聘请提线木偶戏艺人吕细大、林润泽、陈丹桂等人,传授《目连救母》剧目中的《会缘桥》、《傅相升天》、《试雷》等小折子戏,并在原有佛曲、道情基调上,吸收木偶戏曲调,表演科步也摹仿木偶戏动作。同时,吸收梨园戏与高甲戏的音乐曲牌与伴奏乐器,尤其吸收京剧的大量传统剧目与武功特技,使打城戏走向成熟。清宣统二年(1910年),晋江小兴源班培养出一批青少年,演出大型神话剧《吴真人收孽龙》和《郑成功》连台本戏。随着打城戏的发展,泉州班主超尘与圆明开始分别独立组班,超尘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立“小开元”班,班子均从10多人发展至40多人,并由半职业性质转变为专业戏班。

清光绪十七年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扩大法事活动,便合资自置服装道具,邀请会演戏的道士和一部分居士,组织起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取名“大开元”,先后聘请平时也常演与宗教节目题材有关的傀儡戏艺人吕细大、林润泽、陈丹桂等人,传授《目连救母》剧目中的《会缘桥》、《傅相升天》、《造土狮象》、《捉刘四真》、《四海龙王拜寿》、《速报审》、《滑油山》、《罗卜守墓》、《罗卜挑经》、《龙女试雷有声》、《观音戏罗卜》等折子戏。著名文学家林纾在同治、光绪年间,曾在闽南见过打城戏的演出。他在《畏庐琐记~泉郡人丧礼》中记载说:“泉州处福建之下游,民多出洋,如小吕宋、仰光、槟榔屿各岛。富者或数千万,亦置产于外洋,而家居于内地者,其丧礼甚奇,人至吊丧,勿认识与弗识,咸授以鸦片一小合。延僧为《梁王忏》七日。此七日中,恣人所食,每餐必百余席。肴之四簋,其中一肉一鸡,肉切为方块,鸡亦白煮,其高尺许,对座位二物所蔽,几不见,此方为礼。礼忏之末日,僧为《目连救母》之剧,合梨园演唱,至天明为止。名之曰——和尚戏,此皆余闻之所未闻也”。这是一百多年前打城戏的仪式、演出背景的详细记述。

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是一九0五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了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 “香花和尚”(吃荤)参加, 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目莲戏》,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不久,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的“小开元班”。一九二0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打城戏形成不久,因班主圆明和超尘意见分歧,遂各自分别组班,超尘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则在开元寺附近专门招收年轻小演员学艺,延请木偶戏艺人授艺,被人称为“小开元班”。在两班竞争中,“小开元班”因广泛参与社会上的社火婶诞以及婚丧喜庆活动而得到迅速发展,班子人数从十几个增加到四十几个,成了专业性质的班社。而“打开元班”仅限于原来的几个和尚、道士,加上艺术陈旧、经营不力而告解散。 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使打城戏的发展时期,除泉州城里的“小开元班”外,晋江县小坑园村有“小兴元班”,南安县洪濑镇有“小协元班”,晋江县永宁镇也成立有“小荣华班”。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等地沦陷,达成吸引艺人星散而渐衰落,直至1949年后,才得以复苏。小兴源班与小开元班因演员被抓壮丁而散伙。抗战胜利后,小开元班复办。民国36年(1947年),晋江青阳镇洪金水组建“赛龙章班”,南安县洪赖镇成立打城戏业余剧社,打城戏进一步发展,以“小兴源班”与“小开元班”为最有名,两班经常对台竞技。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散于社会的原“小兴源”、“小开元”等班社艺人30多人,于1952年在泉州组织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定名为泉州市打城戏剧团。该团整理、改编、创作了一批新剧目,如《少林寺》、《火焰山》、《吕四娘》、《郑成功》、《李卓吾》、《李九我》、《洛阳桥》、《三公主》、《田螺姑娘》、《试雷》、《龙宫借宝》、《收红孩儿》、《三探无底洞》等。该团涌现出被誉为“闽南第一美猴王”的曾火成及后起之秀吴天乙、黄英英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打城戏繁荣时期,除泉州的大开元班、小开元班外,晋江成立小荣华班,南安成立小协元班,活动于闽南各地。此时,晋江的小兴源班因一部分演员出洋、一部分加入泉州“大开元”班,而渐趋解散。民国18年(1929年),吴万圣、吴芬津、吴宝灿返回晋江,邀人合资重新组建“小兴源班”,先后招收两批演员,一直活动到1949年。泉州的“大开元班”,因超尘与圆明两位班主意见不合,圆明离班,于民国19年(1930年)另组“小开元班”,挖走“大开元班”台柱,使之走向解体。1952年泉州组织泉音技术剧团,1957年改称泉州市小开元剧团,1960年成立泉州打城戏剧团,并整理、改编和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如《少林寺》、《火焰山》、《吕四娘》、《郑成功》、《李卓吾》、《李九我》等。1966年,达成惜别指令停演。1968年泉州市打城戏剧团宣布解散。从此,该西游剧种在闽南消失了。

直至80年代后期,在广大群众的呼吁、老艺人吴天乙的积极策划以及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打城戏终于1990年初以民间职业剧团形式重新组建,使这朵福建剧苑中奇特的品种又绽开新颜。1991年1月,在中国南戏暨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打城戏剧团为大会作了开台仪式表演,演出《龙女试雷有声》。并先后参加泉州第二、三届“威远楼之夏”戏剧展演和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仿古祭海演出活动。

表演方式

“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叫“打桌头城”。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  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再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盂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留下两句传世名言:“此地古称佛国,满街皆是圣人。”那千年古刹开元寺的法事活动,更是终年不断,香火不绝。尤其是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每年七月都流行普渡,请和尚、道士念经拜忏,以“超度亡魂”。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冤鬼城,四方出屈死冤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这“打城戏”名称的由来。“打城戏”又有“和尚戏”、“法事戏”之称。若由道士单独演出,则传统民间称之为“师公戏”。总而言之,它属于宗教剧。

僧、道表演的打醮拜忏活动,起初纯属法事仪式,身穿袈裟、道袍,手持诸如木鱼、钹、铃、钲、云板、草锣等法器作为乐器,念唱的曲调也仅限于道情和佛曲音乐,诸如[南海赞]、[普安咒]、[大真言]、[鬼掺沙]、[反海]、[大迓鼓]等曲调,以某些跳桌子、跳火盆、弄飞钹、过刀山等小杂耍节目吸引观众。这些表演一般仅在夜间的寺院、道场的广场上进行。为了体现“超度亡魂”的性质,所以表演时还增加了佛经《目连救母》中的有关孝子目连的片断故事。清道光年间(1821——1850),这种打城的宗教仪式表演开始走出寺院、道观的围墙,逐渐在闽南广大城乡搭台演出。大约在清咸丰十年(1860 年),晋江县兴源里吴永燎、吴永吟兄弟出面创建打城戏班(俗称“师公戏”)并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金门、厦门等地进行法事活动的演出。这样打城戏作为一个剧种开始成熟。据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德教授考证,同治13年(1873年),有两个荷兰人曾在厦门看过打城戏演出《李世民游地府》、《刘全进瓜》、《目连救母》、《四游记》等剧目。

艺术特色

打城戏生长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泉州传统民间艺术的哺育,其表演艺术,提线木偶对它的影响尤深。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艺,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在闽南地区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里面装关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打城戏的音乐曲调,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乐、道情调乐曲、打击乐和佛曲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戏音乐曲调混合而成的,是泉州市传统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后来虽然也加进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风格。

主要剧目

打城戏的早期剧目以《目连救母〉为主,共有12部连台本戏。后期大量吸收京剧剧目,除了《界牌关》、《四杰村》、《阴阳河》、《铁公鸡》、《庄子戏妻》等本戏外,还有《小五义》《小八义》、《大八义》、《水浒》、《西游》、《南游》、《说岳》、《三国》等连台本戏18部162本。

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梨园戏、高甲戏音乐曲牌和伴奏乐器。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建国以来,创作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颇受观众欢迎,也使该剧种更臻成熟。

戏剧团

1952年组建泉音技术剧团,

1957年改为泉州小开元剧团,

1960年正名为泉州打城戏剧团。

建团后,除整理上演数部传统连台本戏外,还创作上演一批历史剧、神话剧、童话剧及现代戏,同时造就了一批以被誉为“闽南第一美猴王”曾火成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

文革期间,剧团被迫解散。

20年来,由于国内外宗教民俗学者、华侨、港澳同胞及本地社会贤达的呼吁,在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原打城戏艺人吴天乙、黄英英、洪球江等人,自筹资金。

于1990年2月招收20多名青少年,开班培训,重建民间自负盈亏性质的泉州打城戏剧团。具一格的宗教韵味。

代表性传承人

吴天乙 男,汉族,1938年12月出生,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打城戏表演世家,父亲吴万圣系打城戏著名艺术家,1948年随父学习打城戏唱、念等表演艺术,后师从打城戏知名艺人陈一同、曾火成学习“毯子功”“把子功”表演艺术,唱、做、念、打全面继承。曾多次参加省、市会演并获奖。在国营打城戏剧团解散后,与夫人黄莺莺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培养80多名打城戏艺人。2003年率打城戏《目连救母》赴伊朗参加“第十二届亚洲仪式艺术节”荣获“金小丑”奖;2004年赴日本参加“中日韩”戏剧节;2007年赴印度参加第二届国际戏剧节荣获“潘查尔”大奖,并应邀赴台北、宜兰演出,打城戏的传统艺术和特技表演,深受海内外观众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洪球江 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泉州晋江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1929年(8岁)起跟随道士,后来又入戏班学艺,1952年参加泉州市泉音技术剧团,师从吴宝灿、吴万圣、吴芬珍,唱、做、念、打全面继承,擅长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人体倒立等特殊技艺,以武打为主。1956在打城戏剧团,主要扮演武生、花脸。曾为来我市访问的日本、台湾文化界人士作打城戏表演,获得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1978年进入泉州市艺术学校任打城戏艺术专业教师,悉心传授打城戏艺术。主动请缨,广为收徒传艺,培养新人,热心关注打城戏的传承。

黄莺莺 女,汉族,1941年出生,泉州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出身戏剧世家,1954年参加“泉音技术剧团”,任演员,师从张鹏飞学艺,在唱、做、念、打上有一定造诣。曾荣获泉州市戏曲会演演员奖,并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出席省青年联合会。曾抢救排演传统打城戏《目连救母》《良女试雷有声》《收红孩儿》等剧目,参加“中国南戏暨目连救母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天下第一团”展演,被拍成打城戏专题纪录片。并曾赴伊朗、日本、印度,我国台湾等地区交流演出荣获大奖,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赞誉。1990年与丈夫吴天乙自筹资金复办打城戏剧团,先后吸收两批新生,培养学员80多人,曾参加省“水仙花”优秀青年演员大奖赛,荣获优秀新秀奖、新秀奖5人,并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

伍志新 男,汉族,1947年11月出生,泉州鲤城区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城戏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入打城戏剧团,师从曾火成、洪球江,先后扮演打城戏的多个角色,掌握打城戏各种表演技艺,以武功技艺为主,掌握传统戏曲中的把子功、毯子功、形体功等,对打城戏的独门技艺“开城门”、“过地狱”、“吞火吐火”、“吃纸抽肠”等,运用自如,曾推动恢复排练演出打城戏《目连救母》片段。1971年打城戏解散后,入泉州高甲剧团当演员,先后在《大河谣》《大闹花府》《广泽尊王》《小刀会》及样板戏等大戏中扮演角色。1993年受聘泉州艺校高甲班教师,曾传授周杰俊、吴江福等学生“毯子功”、“把子功”、“形体”,2011年指导储育江、吴江福学习武行、大花脸、美猴王等技艺,现均为高甲戏主要演员。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76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戏剧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五十多种。那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其中京剧、昆曲、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江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江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在戏曲发展的长河中,民间小戏占据了戏曲剧种总数的大半壁江山,产生于说唱和民间歌舞艺术两个类型的剧种不少于210个,其传承发展的研究是当今戏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红色为主要题材的江西民间小戏在解放前的苏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宣扬革命精神的战斗号角,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红军战士的娱乐生活。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徽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湖北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荆楚文化,以“剧”闻名,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给荆楚文化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黄梅戏、汉剧、楚剧、花鼓戏、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河南作为全国的戏剧大省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个。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豫剧、宛梆、大平调、越调、大弦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桂剧、采茶戏、彩调、壮剧、邕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四川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四川历史底蕴深厚,人文积淀丰厚,现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7个、“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64个。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美誉,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川剧、灯戏、藏戏、皮影戏、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四川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天津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天津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天津,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天津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山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山西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山西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蒲州梆子、秧歌戏、道情戏、二人台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河北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大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皮影戏、秧歌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西藏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西藏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
西藏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包括舞蹈、戏剧、美术、手工技艺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是以藏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藏戏、山南门巴戏、巴贡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西藏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苏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江苏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项目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远古人类、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苏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昆曲、京剧、苏剧、扬剧、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苏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陕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的戏剧大省,民乐强省,据1986年全国戏剧普查,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48个,而陕西就有56个,占全国六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皮影戏、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辽宁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辽宁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广大人民,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积累了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厚重、地域色彩鲜明、带有民族文化基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京剧、评剧、皮影戏、木偶戏、海城喇叭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黑龙江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黑龙江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区域辽阔,物产丰富,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评剧、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黑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安徽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安徽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黄梅戏、徽剧、青阳腔、庐剧、高腔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安徽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山东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文化遗产包罗万象且异彩纷呈,是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作为整体,其本体结构与物质结构和非物质结构,这三者相互依存,难以割裂;作为本体,其包含了不同时代、流派和创造者的全部代表性作品,能够作为文化遗产留存后世,其必有本体的存在意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大平调、茂腔、皮影戏、吕剧、山东梆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东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贵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甘肃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甘肃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项目
文化遗产包罗万象且异彩纷呈,是古往今来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传统戏剧作为古老而又常新的表演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充分认识、发掘、保护传统戏剧对于其传承至关重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甘肃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秦腔、曲子戏、道情戏、藏戏、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甘肃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二人台、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