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评书是湖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 遗产项目编号: Ⅴ-58
  • 申报地区: 湖北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起源

湖北评书的兴起,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民国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汉口市区)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那里打开了门户。

湖北评书曾经在江城百姓中家喻户晓,有着约三百年的传承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趋向式微,有濒临灭绝之忧。有关方面正在努力将湖北评书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请老艺人万生鼎先生专门介绍湖北评书的来龙去脉,连续刊登,以飨读者。

说书这一行,在旧中国是处于勾栏瓦肆中的下九流,不登大雅之堂,文字资料极少。要弄清武汉市评书界的历史状况,在缺乏文字资料的情况下,就必须依靠“活资料”。我1950年踏进武汉书坛时,新艺评书队有54位艺人,其中三大流派的容派创始人容宗圣、陈派创始人陈树棠(何祚欢的师爷)、江派创始人江云卿都健在。还有掌握口碑资料较多的老艺人田汉卿等也在。他们都是清光绪年间出生,行艺五六十年,横跨清末民初直到解放,沉淀积累颇为丰厚。我们对老艺人“访艺问道”,从中了解到许多艺程、评讲、传承、行规、轶闻趣事、祭祀等等,务求将武汉市的湖北评书来龙去脉弄个明白。十度寒暑,埋头耕耘。我们初步将武汉湖北评书的源头追溯到了明代成化与崇祯年代。

明代

明将左良玉兵驻武昌,招江南大说书家柳敬亭为幕客,在军中说书。钱谦益诗《左宁南画像歌为柳敬亭作》云:“宁南既老而被病,惟怏然一榻,柳生敬亭者善谈笑,军中呼为柳麻子,摇头鼓舌,恢谐杂出,每夕张灯高坐,谈说隋唐间遗事。宁南亲信之,出入卧内,未尝顷刻离也。(《有学集》卷六)明亡,柳曾在黄鹤楼等地说过书。”因此南派说书艺人尊他为本行业始祖,称为柳祖。

又据江派湖北评书创始人江云卿、老艺人田汉卿共同追述,明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府袁通判,为了治理汉口连年水患,在汉口城北修筑后湖堤即袁公堤(现长堤街),有一胡姓民工于夜间收工后,常在工棚内为同伙说书解闷。长堤建成后,胡氏自行留在堤边摆场说书谋生。似为较早的业余说书转向为职业说书艺人。

另据范锴《汉口丛谈》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今桥口一带,有周在溪说《红楼梦》野史,雅致缠绵,感人至深。”以上三人均为已知汉口最早的说书人。

袁公堤建成以后,汉口市廛日渐繁荣。邻县一些半农半艺者,以打鼓说书和讲故事的形式进入汉口行艺,说唱的书目,常见的有《文武香球》 、《十美图》、《义妖传》、 《济公传》 (又名《醉菩提》)等。

清道光末年,打鼓说书艺人丁海洲(丁铁板)、龚柏庭(鬼打响)先后由河南来汉演出。他们以敲击堂鼓、钢镰,用北方语言讲唱。他们推出了一批大书,如《五女兴唐》、《八窍珠》、《大红袍》、《薛刚反唐》等。市民称他们的演出为“打鼓京腔”。丁海洲、龚柏庭在汉传艺,所收的学徒都是本地人,当他们入主书坛以后,顺应听众的要求,改用地方语言,同时根据自己说优于唱的条件,干脆放下鼓、镰,以说为主,遂开湖北评书之滥觞。

清代

湖北评书形成以下三条发展的师徒链。丁海洲传徒杨云山;龚柏庭传徒任春山;顾轩南传徒刘维舟。从晚清到民国,这三条线都有数代人的传承,不但推动了湖北评书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不少杰出人才。例如当今号称评书表演艺术家的何祚欢,实际上是丁海洲的第五代嫡嫡亲亲的后辈。丁海洲传杨云山——传容宗圣——传李少霆——传何祚欢。

民国

三条传承链中出现了有独自特色的看家书目的评书演员,如童雪松的《水浒》、王端甫的《杨家将》 、李兰阶的《岳飞传》 、夏秀峰的《七侠五义》,一时声誉鹊起,被听众誉为“童、王、李、夏,评书四杆旗”。稍后,容宗圣说《五蟒忠孝图》、陈树棠说《五老图》、刘绍文说《彭公案》、易子文说《呼家将》、徐培之说《封神榜》,再获书坛五虎将之荣称。

解放前

武汉的湖北评书,在较高水平艺术创造实践中,产生了以容宗圣为代表的、以陈树棠为代表的、以江云卿为代表的“容、陈、江”三大流派,艺人称之为三大门户。解放后成立的新艺评书队共有艺人54人,属于三大流派的弟子辈有38人。至于这三大流派的擅长书目、艺术特点,留待后续。

湖北评书源于宋代,在湖北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的土地上流传、发展,语言铿锵、韵律回旋,善于在离奇惊险的情节中刻画人物,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等地区也有一些民间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民国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说书打开了门户,从隐姓埋名的乡村野夫逐渐走向前台。

湖北评书的繁荣发展开始于清同治年问。19 世纪中期,山东艺人丁海州(丁铁板)由河南来汉演出打鼓说书。至光绪年间,洋务派在武汉建立大型工业,修建京汉铁路,市镇经济有了发展,人口骤增,使评书有了大量听众。当时武汉三镇的茶馆都争相邀请评书艺人演出。当时汉口以说书驰名的有任春山、顾轩南,后来他们各收艺徒,各立门户,流传范围逐渐扩大。20 世纪20 年代,打鼓说书部分艺人丢下铜镰和鼓槌,专事评讲,于是评、鼓分流而形成评书,其报字发音均变为武汉方言,其评书书目受苏州评话、安徽怀书的影响,不断丰富。当时,武汉评书艺人江云卿拜四川评话艺人鲁明阶为师,并将川江路子书《燕王扫北》改成《走马建国》,而成为当地保留书目。

主要特征

湖北评书表演善于模拟书中的各种人物,并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渲染气氛。其描叙景物时喜欢使用骈体、叙述,对话时则使用来自民间的口语语。

艺术类型

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类书目:一是根据演义小说讲述的“底子书”和在这种基础上加工发展的“雨夹雪”,说“底子书”的也逐渐减少。但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评书逐步整理了一些传统书目,并上演了《铁道游击队》、《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一批新书,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短篇书目,如《智闯鄱阳》、《芒种喂马》、《挂牌成亲》等,使湖北评书得到发展。

主要流派

主要流传于长江沿岸的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评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目丰富多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仅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雨夹雪”,书目有《三国》、《水浒》、《隋唐》、《岳飞传》等;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这类书目是演员自己编创并演出的,较追求情节的惊险热闹,书目有《王莽忠孝图》 、《八门斗智》等。

早期著名民间艺人童雪松、王丹普、刘维舟、夏秀峰被称为评书“四杆旗”,孝感何玉山、天门蒋春山、应城徐振山被称为评书“三大山”。后出现了以荣忠圣、陈树堂、江云卿为代表的荣、陈、江三大流派。

传承意义

虽然没有扬州评弹、李伯清散打评书名气大,但湖北评书也算独树一帜。与一般评书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是口音上有所区别,因为湖北评书就是指用湖北方言讲故事,以一块木块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方言甚多,各地口音略有不同,不过如今的湖北评书基本只剩武汉话一门,在武汉电视台影视频道的《都市茶座》节目中还可以见到现场说湖北评书的踪迹。

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时至今日,传统曲艺受到当代流行文化的冲击致使包括湖北评书在内的中国传统曲艺渐渐没落,亟待发扬。

传承保护

湖北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各流派自怀绝技,各有代表书目,这正是城市化促进评书艺术成熟的标志。建国后吸收知识分子加入,使其别开生面。自1958年后,不断有作品和演员在全国获奖,并有人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

湖北评书早期著名民间艺人童雪松、王丹普、刘维舟、夏秀峰被称为评书“四杆旗”,孝感何玉山、天门蒋春山、应城徐振山被称为评书“三大山”。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了以荣忠圣、陈树堂、江云卿为代表的荣、陈、江三大流派。李少霆吸取三派之长成为武汉著名评书艺人,沈邦寿的评书则善于营造舞台效果而深受欢迎。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师承李少霆,他博采众长,将湖北评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36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曲艺名单,包括苏州评弹、山东大鼓、陕北说书、扬州清曲、凤阳花鼓、四川评书等。
中国十大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曲艺代表曲种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那么,中国著名的传统曲艺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琴书、大鼓、弹词、时调小曲、粤曲等,其中,相声、北京评书、苏州评话、数来宝、莲花落、山东琴书、东北大鼓、山东大鼓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赫哲族伊玛堪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非遗曲艺。
黑龙江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黑龙江曲艺国家级非遗项目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区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植于民族民间,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传承着深层的文化基因,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成为北方民族和龙江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龙江曲艺非遗项目就有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黑龙江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天津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非遗曲艺有哪些
传统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非遗曲艺”的精髓在于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依靠心口相传,无形可循,它是开放的,流淌的!表现民族文化要有国际视角,因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津市曲艺非遗项目就有西河大鼓、京东大鼓、天津时调、相声、京韵大鼓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天津市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四川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 四川非遗曲艺有哪些项目
“天府之国”的四川历史悠久,巴蜀地域文化厚重,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四川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丰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川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金钱板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四川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浙江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浙江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
浙江是“非遗大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曲艺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众多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曲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浙江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温州鼓词、绍兴平湖调、摊簧、绍兴莲花落、温州莲花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浙江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国家级非遗之曲艺名单公布 重庆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除向西接盆地腹地外,北、东、南等方向多为盆周山地环绕,历史以来形成了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巴渝文化的独特性和神秘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四川扬琴、四川竹琴、四川清音、车灯、金钱板、四川评书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市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福建曲艺非遗有哪些项目
福建省较早探索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将非遗纳入文化生态保护中,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先后设立。“文化生态区的设立,是从传统舞台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入手,从民俗信仰等方面改善传统戏曲的生存环境,使福建戏曲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曲艺非遗项目就有福州评话、福州伬艺、南平南词、锦歌、歌册(东山歌册)、答嘴鼓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江西非遗曲艺名录 江西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江西省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因为江西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保留下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萍乡春锣、客家古文、永新小鼓、南昌清音、都昌鼓书、江西莲花落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江西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非遗曲艺有哪些 北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名录
北京建城历史长达3000余年,有着无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每一项非遗文化都积淀着岁月的痕迹,也饱含着老北京的时代记忆。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北京市曲艺非遗项目就有相声、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北京评书、数来宝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北京市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湖北非遗曲艺名录
湖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北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鼓盆歌、汉川善书、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说鼓子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北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新疆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 新疆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点和民间意味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曲艺具有这样几个主要的艺术特征:首先,曲艺表演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疆曲艺非遗项目就有新疆曲子、哈萨克族阿依特斯、哈萨克族铁尔麦、托勒敖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新疆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河南曲艺非遗有哪些项目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河南用非遗诠释中原文化,展现中原历史、诉说中原文明,描述中原人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南阳三弦书)、大调曲子、陕州锣鼓书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内蒙古非遗曲艺有哪些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就有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好来宝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东非遗曲艺名录 广东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广东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粤剧、醒狮、茶艺、蜈蚣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龙舟说唱、歌册、粤曲、木鱼歌、竹板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东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 贵州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曲艺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中国民间的说故事、讲笑话,宫廷中俳优(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的弹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艺的艺术因素。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布依族八音坐唱、嘎百福、旭早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西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公布 山西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山西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传更是数不数胜。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用灵巧的手工艺品,比如剪纸等,通过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绝妙的艺术作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曲艺非遗项目就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三弦书、莲花落、翼城琴书、弹唱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西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上海曲艺国家级非遗名单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市曲艺非遗项目就有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锣鼓书、浦东说书、独脚戏、浦东宣卷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上海市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非遗曲艺有哪些 湖南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丝弦、鼓盆歌、长沙弹词、祁阳小调、湖南渔鼓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湖南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河北曲艺非遗有哪些项目
曲艺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通常一个演员模仿多种人物,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把人物和故事演绎出来。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山东大鼓、西河大鼓、木板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