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清音(重庆市),编号:Ⅴ-77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曲艺团
(3)保护单位:重庆市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
2、四川清音(四川省),编号:Ⅴ-77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
(3)保护单位: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
四川清音,历史渊源上溯至宋元明年间,源自塞北江南的杂曲、调腔和小曲、戏腔,与本土的巴渝蜀川的徒歌俚调交融衍生,有了清音早期词句及曲调的基本形态。
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19世纪末,清朝晚期,重庆开埠,自长江中下游入渝进川的商船歌伎,演唱小曲时调。文商官家等人打词编曲,唱小曲、唱月琴的曲艺形式渐次成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川清音几乎是当时“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每次重庆举行文艺演出,清音都是主打曲目,半年演出高达500多场。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
四川“四川清音”源于何处,四川清音与重庆清音究竟有何不同,75岁的清音艺术家邓碧霞介绍,解放后,四川清音在重庆和成都两地发展逐渐出现分流。成都依然是以小调为主,而重庆以大调为主。由其演唱的《江竹筠》就是采用大调这种形式。
研究多年重庆清音的曲艺团老艺术家谭伯树表示,比起成都,重庆清音可查的史实更多。“成都不少老师辈的人物都是在清末时期,从重庆合川、江津等地到成都去的。”此外,更鲜为人知的是———“四川清音”这个称呼来源于重庆,而第一个站着唱清音的人也是重庆人!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也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1930年,一位叫彭银安的保长以其特殊的势力与社会影响,在较场口附近创立了“清音改进会”,“以致‘月琴’曲种正式改名而亮出‘清音’的名号。”解放后,重庆成立“曲艺演唱生产组”(市曲艺团前身)在“大众游艺园”进行集训与演出,在偶然机会中,“四川清音”的名称被正式确定下来。
“当时,生产组每天都会表演包括清音在内的20多个节目,每天我们都会在宣传室的门口挂上当天演出的节目单,每个节目都在其前面写上了其来源地,比如山东大鼓、北京相声等。”最初,生产组只是在木牌上写出‘清音’二字作为表演节目,后来逐渐有人询问为何其他节目都有其归属的地方,唯独清音没有,生产组才在‘清音’前面加上‘四川’二字,从此,‘四川清音’才正式得名,并深入人心。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伴奏乐器为琵琶、二胡、竹鼓、檀板等。其中竹鼓是四川清音特具的伴奏乐器。表演时由女演员一人独唱,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自击自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近年来又开唱长篇曲目如《白莲女杰》,在唱演中嵌入表白,韵文、散文交错演唱。四川清音分为上河派、下河派。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过去都以女演员为主,男演员为辅,坐唱而不表演,演唱者自己弹奏乐器。一般是三至五人一班,旧称“海湖班”。四川清音的曲目丰富,清末时约在400个以上,近年搜集到约200个曲本,内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怀之曲,也有不少是应景词曲或咏唱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
四川清音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花木兰》、 《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如《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著名清音艺人有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等。
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放风筝》、《断桥》、《秋江》、《绣荷色》、《黄继光》、《赶花会》等。
属于歌唱体牌子曲类的曲艺说唱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有8个大调、100余支小调,唱段200多支。大调多以故事传说为主,小调多采用四川流行的山歌、民歌等曲调演唱。
1957年出版的《清音曲词选》,选辑了部分优秀传统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做了整理工作,并编演不少新曲目。演唱形式改由女演员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支以鼓架)来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合唱。著名演员李月秋曾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清音,获金质奖章。
清音的音乐曲调,分大调、曲牌、小调3类。大调有8个,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调〕、〔滩簧调〕。曲牌有〔半边月〕、〔平板〕、〔夺子〕、〔叠断桥〕、〔罗江怨〕等;小调有〔鲜花调〕、〔玉娥郎〕、〔四季调〕等。音乐结构有曲牌联套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3种。
成都的“省调”为上河派,其唱腔轻盈,细腻圆润,在运腔中有一种风格独具、跳跃式的连续顿音唱法“哈哈腔”。著名清音演唱艺术家李月秋的“哈哈腔”造诣较深,她音色甜美,行腔轻柔婉转,早在40年代即有“成都周璇”誉称。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 《断桥》、 《黛玉焚稿》、《放风筝》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秋江》、《绣荷色》、《黄继光》 《赶花会》等。
四川清音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技艺的实践、经验的传授、理论的总结以及科学的提升,才能使重庆地区四川清音后继有人,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只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深入实践,积累总结,改革创新,才能实现四川清音传承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保护开辟新的途径,让珍贵的传统艺术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