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二十四年(1685年)重开海禁后,广州成了唯一的官府外贸港口,第二年,设立了由官府特许经营的大规模的对外贸易洋行——十三行。瓷器,也因为欧洲的大量需求,成为十三行外销的大宗商品。与此同时,珐琅彩料和配制技术,约于康熙晚期的1720年前后从欧洲传入广州,被欧洲商人要求使用在彩瓷上,由此创造了广彩独特的自有颜料,也就是广彩被称为“洋彩”的成因。
在景德镇定制成品瓷相当昂贵,长途运输又容易造成破损率高,增加了经营成本。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在雍正初年逐渐停止了在景德镇定制瓷器的做法,直接与广州洋行订货。景德镇绘瓷艺师,虽然熟悉中国的传统绘画技巧,却很难理解欧洲指定的外来纹饰和文字符号,出现偏差和文字串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广州艺师得风气之先,更有随商舶来的洋画师的指导,加上价格相宜,欧洲商舶的大量订单涌来广彩作坊,使源于康熙、盛于雍正和乾隆年间的广彩,达到了顶峰。
“广彩源于景德镇”,这是稍懂广彩的人都知道的。广彩行内有一个世代相传的关于祖师爷的传说:在清代雍正年间,有江西人杨快和曹钧,作为候补官员来到广州,但因为长期不能上任,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们利用自己本是瓷乡人,熟悉瓷器上彩技艺,从景德镇买入白瓷胎,绘瓷烧制出售,生意兴隆。从此在广州开作坊授徒。这承载了一个史实:广彩是用景德镇的白素瓷胎,由江西传入加彩技艺,在广州加彩烘烧而成,亦即是被称为“借胎加彩”的产品。
2008年, 广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劳动人民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广州彩瓷俗称广彩,是中国清代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之一。清康熙晚期至雍正年间,将景德镇的素瓷运至广州加彩后出口成为外销瓷出口的一种趋势, 广彩它构图丰满,金碧辉煌,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迎合了西方人的嗜好,极受欧美市场的追捧。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 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 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 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广彩界称为“同治彩” 的便是此类。此瓶不但颜色丰富,金彩亦多,真可谓“金碧辉煌”,应是这一时期 的广彩瓷的代表之作。光绪人物花鸟盘,采用十字开幅,开四个斗方,以花 果、蝴蝶作地,光内绘花鸟人物,两两相对,中心一夹金圈,内绘花鸟(亦可绘上外国商标),此种花式可千变万化,易于批量生产,行业上称为“织金人物羽毛” 的便是此类。
彩瓷,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 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 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 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 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 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 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 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 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 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广彩瓷器的出现和发展是和广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有关。广州是我 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解除海禁,外国商船随之 增多,外国之重华瓷,或在广州订货,或来样加工,因而也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 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应是广彩的初创阶段,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 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岁无定样,故广彩的特色不 太显著,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或者见到也不清楚是广彩。广彩开光人物盘口 瓶,颈部和腹部均有两菱形开光,上两开光绘山水,腹部两开光内绘清装 人物小景,只是以锦纹相隔,露出大片白地,而不是广彩惯用的满地,金彩也不多, 只在口沿处的锦带中配以五瓣金花,这是初期广彩的瓷画特征。
式多奇巧,广彩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奇特产品。一件1740年的广彩瓷盘,工艺师工笔细描模仿西洋铜版画,艺术已臻极致……
从康熙至嘉庆年间,广彩被赞誉为“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每一品种极少重复制作,形制繁多。
根据乾隆年间到过广州的欧洲人的回忆录和日记描述,当时在广州河南郊外,有不少附属于洋行的瓷器彩绘作坊,每个彩绘作坊大约有八十到一百名工匠,其中有儿童,也有年老而技艺卓绝的匠师,大约每月能收入八至十银元的微薄工资。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彩作坊,已经从开始时设于靠近十三行的城西,迁移至珠江河南岸人烟较为稀少的龙导尾、龙田村一带,这也是广彩又有“河南彩”之称的原故。
为让瓷器更适应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荷兰商人在明末就已把欧洲餐具做成木模型带到广州,让瓷商转交景德镇仿制瓷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58年送到广州的瓷器图样,是炭笔素描画的奶壶、可可杯、痰盂的图形。欧洲商人甚至要求在这些日用瓷上,仿绘上他们特意带来中国的各种版画、油画、水彩画、素描画图案,纹饰种类包括徽章、船舶、人物、花卉、动物以及宗教主题等。
制瓷人
由于地理位置与历史机缘,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都可以在惠州找到踪迹,包括东江、东坡、东征、东纵在内的“四东文化”则让惠州文化有了可资繁荣的基础。
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的要义,在于传承旧有,更在于吐故纳新。这方面,惠州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宜居的市政配套、包容的人文胸怀,而有着独特的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匠师、画家、文人,在这里找到安家落户的理由,并以自身独特的贡献,与传统接通,成为今时今日惠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挖掘、传播,是媒介功能,也是文化落脚,其存在的根据终究要落实到具体的人、作品和生活本身。从27日开始,《南方日报·惠州观察》推出“那些惠州的匠师”系列人物报道,敬请垂注。
桥东,小塘下,第二小学附近的一处普通民居,门框上蓝底白字的素朴招牌上写着“惠州彩瓷”和宅子的主人刘汉新的名号及联系方式。打开门,里面是一排排的彩瓷作品,以盘为主,兼有壶、瓶、碗等多种器物,或素雅,或重彩,各具特色。
前后忙碌的刘汉新,正在将这里重新布置。这是他的老宅子,由于一些原因,最近他将工作室搬回到这里。用他的话说:“别看老,可都能用,在这里做东西不会被打扰,很舒服。”
师出彩瓷厂从学徒到“老师傅”蜕变“古人很多时候将宝石打碎,加入彩瓷作品,现在完全可以用各种玻璃替代。”在探索独创风格的开始阶段,模仿、替换是他采取的两种方式,然而这并不能让他满意。爱迪生尝试千种材料,以点亮生活所需,刘汉新,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灯丝”。
广彩烧制技艺主要包括彩绘颜料的制作、彩绘工具的运用、装饰、封金“斗彩”和烧制技艺。其整个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选瓷→设计→描线→填色→织金→封金斗彩→烧制。装饰形态具体包括传统手工彩瓷绘制、定烧手工彩瓷绘制、织金手工彩瓷绘制、岭南画派参与的广彩绘制等四大类。装饰器型有日常用具、陈设玩赏品、文具和娱乐用品、宗教法器等。
余培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获国务院授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从艺60多年,在继承、挖掘传统花式基础上,吸收中外艺术精华和现代生活题材,不断创新花式,擅长“没骨花卉”、“长行人物”、“色上色”和“挞花头”等,已逝世。陈文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余培锡,全面熟练掌握了广彩技艺,他将中西彩瓷制作工艺相融合,彩绘和题材丰富多彩,作品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此外,广彩还有很多传承人,例如梁志勇,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余培锡,擅长广彩传统花鸟,构图疏密有致,生动有趣;李五林,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陈文敏,擅长广彩技艺开光和色上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