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得到丰富和发展。傣族贝叶经除了记载佛教经典外,还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技等诸多内容,是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在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著重要作用,被视为宝贵财富。傣族佛寺里一般都专门设有藏经阁保存贝叶经。民间传说,古代的贝叶经有8万多部,西双版纳收集到3000多部,还有大量流散于民间。
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
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傣族贝叶经是指记录在贝叶上的以佛教典籍为核心内容的经卷,在傣族社会经济发展、佛教思想传播和佛教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的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 它只在中国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传播使用,有名的《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就出自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典籍《贝叶经》。保护贝叶经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现实是,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却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所幸,云南对“活化石”的保护,一直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