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以灸疗为主,且擅用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蒙药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蒙药的近代分类方法有三种,即按药用部位,科属或药物效用来分。随着藏族的《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藏药对蒙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部分藏药亦被蒙医收用。2008年6月7日,蒙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3)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所)
2、蒙医药(蒙医传统正骨术),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
(3)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所)
3、蒙医药(蒙医正骨疗法),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
(3)保护单位:通辽市蒙医整骨医院
4、蒙医药(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
(3)保护单位:科尔沁蒙医文化研究会
5、蒙医药(血衰症疗法),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
6、蒙医药(蒙医乌拉灸术),编号:Ⅸ-12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基本信息

蒙医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名称:传统医药

申遗项目: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申报编号:Ⅸ-12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常用蒙药:广枣、沙棘、蓝盆花、文冠木等。

医学概述

医学简史:蒙古各部统一之后,蒙医吸收了藏医、汉医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经验,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学著作,创造了本地区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1949年后,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了蒙医专业,并建立了蒙医学院,专门培养蒙医药高级人才。

医学理论:六基症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

诊断方法:问、望、切三种诊断方法为主。

相关著作:《蒙药学》、《饮膳正要》。

发展史

蒙医药学是蒙古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在与干旱、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斗争中,不断积累了许多适合当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侯特点的医疗知识和方法。蒙古人民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对这些动物产品的医疗作用有很多的了解,而且饮食治疗在蒙医药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因其居住地寒冷潮湿故使用灸疗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疗方法,又因其民族常年驰聘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故正骨、正脑、烧灼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和汉、藏民族之间的往来及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交往,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医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蒙医骨科、外伤治疗、马奶酒疗法以及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元史》里,载有1226年蒙古军中流行瘟疫时,曾用大黄医治之事。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饮膳正要》 《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译成蒙文。随之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对蒙医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学在传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协日”、“巴达干”理论和七元素理论以及中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的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清朝初期,传统的蒙医骨伤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蒙医绰尔济默尔根对于四肢不能伸屈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伊希巴拉吉尔在《甘露四部》中,把蒙古正骨术、创作医疗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创伤医疗术”、“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震脑疗法”等的理论和与实际操作的内容,使蒙医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药学方面,蒙医学家们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的独特的配药法、用药法等, 同时吸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理学理论更加完善。17世纪的两部书《医伤根除病痛甘露方》和《五五制药方集》反应了蒙古地共多寒症的一面;伊希巴拉吉尔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是比较丰富的蒙药学著作,收录801种药,并写进药浴、矿泉疗法等内容;《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著作,共收载879种药,并附有599张图;《蒙医金匮》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蒙药学方选集,收载内、外、妇、儿、五官及热病、传染病等临床各科的200种药方。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形成了以问、望、触为主的诊断学并逐渐有了分科。 《脉诊概要》和《甘露之泉》所述“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断法;伊氏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等,都是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白露医法从新》将临床疾病分为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等十三个大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蒙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众多蒙医典籍进行了翻译和整理。现在,蒙医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方法,不断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方法,成为崭新的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的更加丰富和发展,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色布苏疗法:蒙古族医学的传承之困delger 提交于 星期三, 12/25/2013 – 14:22 文·摄影/本报记者 查 娜 色布苏疗法,是一项从蒙元时期就流传下来的蒙医传统疗法,在成吉思汗的铁骑征战时,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种现场宰杀牲畜,用其内脏和皮治疗人类疾病的方法,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是蒙医重要的技艺之一。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医疗环境的改变,这种治疗方式,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老蒙医达楞太是色布苏疗法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现在一年也仅为两三名患者使用这种疗法进行治疗。年轻的蒙医们难以从学校学习到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而在现实的就医环境中

蒙医震脑术

头部受外力打击或强烈震动时,出现脑功能一时性障碍,造成晕厥与昏迷,但脑组织不发生器质性变化称为脑震荡。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人善于骑马射箭,脑震荡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从车、马或高处跌下时头背部触地,或头部受棍棒打击,砖石砸碰等,均易引起脑震荡,若打击的外力过猛则可有颅骨骨缝松动的情况。

脑震荡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晕厥,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即可恢复。血压、呼吸、体温等虽无明显变化,但脉象数而伴有颤抖。意识恢复后出晕眩、头痛和头部沉重而不能抬举,头发失泽,嗜睡,头痛恶寒,恶心,吐黄绿色水样物等症状。如骨缝外膜破裂,则行走蹒跚摇摆,目不能闭,头晕,呕吐,甚则昏迷。如骨缝松动则局部跳动性刺痛;如骨质损伤除出现上述症状外,伴有发热,眼红,鼻出血等症状。如受伤部位聚积黄水则出现目不能闭,耳聋,胃部不适等症状。

“震脑术”是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是蒙医的一大治疗特色,被整理载入了不少著作里。汉代文献中记载,有一次苏武受了刀伤,匈奴医生掘了一坑,加上热灰,将昏厥的苏武放在热灰上,蹈其背而使其脱险;18世纪伊希巴拉珠尔《四部甘露》,以“蒙医震脑术”为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治疗脑震荡的方法;《诊治百病古代方经》的蒙文手抄本载:“小童脑震荡,挖地坑,将患童倒悬其中,拍打脚心三遍”;更有趣的是,骆驼脑震荡,“包其头用木榔头拍打”等。由此可见,蒙医震脑术对人畜都有疗效。牲畜震脑法的临床实践也许对人的震脑方法提供了科学实验性经验。无论如何,这些都是“震荡疗法”。

蒙医震脑术的治疗原则是“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木臼法

备一木臼,以百会穴为中心把木臼扣在患者头上,臼口垫以柔软厚布压垫,使之紧贴于头皮。然后用小木棒敲打臼底,以三次为一拍,共敲二十一次。

棒击法

让患者端坐椅上,助手用双手固定患者头部,术前用宽绷带沿耳上包绕其头部,把绷带之两头接在疼痛一侧,右手拿木棒,距头部一寸处用力打击布头三次。继而在头部之另三侧依同法各打击三次。如无木棒亦可用手掌小指侧代替。然后用两手掌从头部之外沿往里抖拢挤摩,从头顶部抖动按压,用五指甲从前额开始往上边掐边搔数次,最后在头脉部和沿脊柱进行推摩。以上手法结束之后,把用黄油煎过之山羊羔毛敷于头上,再用粗白布包缠保持三周。术后在松动之骨缝处施以艾灸。

脚底敲击法

令患者仰卧,贴脚底放一小块木板,在木板上进行敲打,此法亦能使被震动之脑恢复。对此法不适应者,如患有严重高血压病者,可采用绷带紧拉法。术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从骨缝松动侧开始用力牵拉包绕头部之绷带两头七次,另三侧亦依同法牵拉。术后每日在头顶部喷洒白酒进行压摩、蹭摩,双眉上部及颞部穴位进行掐蹭按摩法。同时内服药物,将黄羊或狍子肉与羊肉同煮,取汤加干姜和红糖少量,日服二次。亦宜投七雄丸、六味石决明散等方,以清热利脑。患者应在安静凉爽处静养,避免日晒火烤。完全恢复之前,不能高声呼喊和剧烈运动。饮食宜以稀粥、牛奶、奶酪等奶食和水果为主。 另外,治疗内脏器官创伤、腰部损伤的“震荡”疗术亦流传至今,有些疗法已编撰成书。例如《诊治百病古代方经》里介绍了治疗肝损伤、腰损伤等各种方法。这些治疗各种损伤的传统经验至今还流传在民间。

蒙医望诊

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望整体

望体态、肤色、精神状态。如赫依病患者皮肤粗糙、发青,口唇苍白,情绪不稳;协日病患者发热,面红耳赤,皮肤黄而油腻、出疹,多汗,易激动;巴达干病患者皮肤苍白、浮肿,反应迟钝,身心沉重,不喜动;黄水病皮肤出疹、流黄水、瘙痒、粗糙。

望五官

舌和苔:正常舌质红润,舌苔白薄,不滑不糙。而赫依病者舌红、发干、发僵、味觉减退;协日病者舌苔黄厚、发粘、出疹;巴达干病者舌质软,舌苔白厚,发粘;黄水病者舌常出疹;血病者舌质红或紫,心脏热舌苔发黑,肺病舌中央白,舌边红,肝病舌中央共同有小黑斑、舌边红,脾病舌质红或花有斑点,肾病舌苔白、舌尖红、两侧发黑。

眼:赫依病眼常流泪,眼睑肿,生翳膜,眼花,复视,上翻;协日病眼发红发热,眼睑糜烂,出疹痒痛肿胀,畏光,黄视;巴达干病眼睑生白疹、发痒,眼生厚白云翳,视力模糊,白视;血病眼痛严重,充血,红视;黄水病眼生疮,泪多;虫病眼痛痒难忍。

耳:赫依病耳鸣、耳痛;协日病发红发热、刺痛、流脓液;巴达干病耳肿、发痒;血病耳内生疮化脓、疼痛、耳聋。

鼻:赫依病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协日病流脓性黄涕;巴达干病鼻痒、生疮;黄水病鼻衄、流黄水;肺热鼻翼扇动等。

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常口唇为淡红色,柔软。口唇歪斜多为赫依病,干枯燥裂多为协日病或热证,口唇渗水、苍白多为巴达干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

牙龈及咽喉:热性疾病牙龈发痒、糜烂,咽喉红肿、化脓;寒性疾病牙龈和咽喉呈苍白、肿胀、糜烂。

毛发、指甲:赫依毛发竖立,指甲灰白、变厚;协日病毛发脱落,指出现黑纹等。

排泄物

主要观察尿。正常尿颜色呈淡黄色,赫依病尿色青、气味小;协日病尿色黄、气味大;巴达干病尿色白,有腐烂味;血热病尿赤黄、气味大;黄水病尿紫色,气味大,有沉淀物;肾病血尿;脾病绿色尿。

蒙医触诊

医生通过手的感觉进行诊断,进一步明确望诊和问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包括脉象、温度、压痛、位置、大小、轮廓、移动性、表面性质、硬度等。其中诊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蒙医诊脉是在前臂腕内横纹上一寸桡骨颈突内,将桡动脉分成食指下寸、中指下关、无名指下尺三部。每部又分寸浮(取皮)、关中(取肌)、尺沉(取骨)的压力进行诊脉。患者左手(医生用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关下诊脾、胃,尺下诊左肾、三舍。患者右手(医生用左手)寸下诊肺、大肠,关下诊肝、胆,尺下诊右肾、膀胱。女性患者寸下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左手寸下诊肺、大肠。

通过诊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热病总脉象为实、洪、滑、数、弦、紧。实脉为压之感觉坚实,如实热症、搏热症等;滑脉为压之滑而清楚,如血热症;弦脉为压之有细而紧的感觉,如协日热及心脏热症之脉;数则指脉搏快;洪是指有粗阔的感觉,如虚热症、瘀症之脉;紧是指压之硬而有力,多见于伤热症。

寒症脉象为微、沉、弱、迟、虚、空。微是指脉象不清楚,虚脉是指压之搏动减弱,以上两种多见于寒性痞症;弱脉是指搏动不明显的脉,多见于浮肿症;迟脉是指脉搏次数少,多见于寒性黄水症;沉脉是指用力才能切到,多见于寒性水肿、水鼓症;空脉是指压之消失,见于赫依病。

总的说来,赫依病脉象压之空虚,时有停顿。协日病脉象为细、强而有力。巴达干病脉象为沉、弱、迟。血病脉象为实、滑。黄水病脉象为发颤感。虫病脉象有扭转感。

各种脉象如再加有发颤,并伴时而停止等现象,则为危症脉象。

蒙医问诊

蒙医诊断疾病时运用问、望、触三种方法,即三诊来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

医生对病人或家属,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1.问一般情况,即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住址、生活习惯、婚姻、月经等情况。

2.患者和家族的患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等。

3.起居行为和精神因素,询问饮食状况和住处的寒、热、潮、湿、干燥等情况,是否有过极度恐惧、受凉或情绪过于激动等情况。

4.现病情况,主要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

蒙医疾病分类

按病因分类,蒙医将疾病分为赫依病、协日病、巴干达病、血病、黄水病、虫病六种。

赫依病变

赫依失去相对平衡,发生太过、不及或搏乱等变化而损害身体称为赫依病变。赫依具有煽动寒热的双重性质,有轻、糙、滑等秉性,发生病变时亦表现以上特性。赫依病一般多见于年老、体弱及赫依个性的人,一旦发生病变,无论寒症还是热症,均使其加剧、复杂化。

可引起赫依病变的外因有以下几种:①过食苦、辛味,性轻、糙、凉的饮食,营养不良;②长期失眠,多语,欲望过度;③受风、受凉过度;④过度惊恐、悲伤、精神受刺激或下泻、催吐、放血等疗法应用不当。以上四种因素均可使赫依功能紊乱,引起盈症。反之,温性油腻厚重的饮食过度,身体活动过少,时季过度温热,补养过量等可压抑赫依,使其减少,引起亏症。

赫依病变过程有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

赫依病变的形式分太过、不及、搏乱三种形式。太过表现消瘦、皮肤青、喜暖、身颤、腹胀、便秘、多语、头晕、体力衰弱、睡眠不佳、感觉迟钝等赫依秉性增多的症状;不及表现乏力、少语、身感不适、反应迟钝等赫依秉性减少的症状;搏乱是赫依秉性紊乱的症状。

赫依病变部位可遍及全身表里上下,主要累及在肾、髋、心脏、大肠、骨、关节、皮肤、耳等部位。

协日症变

协日属火,有热、锐利等秉性,所以协日病发病较急,病变过程快,易流行、高热、刺痛较严重。多见于青壮年及协日个性者。

引起协日病变的外因有:①过食辛、咸、酸味,热性、油腻的食品;②过度劳累、长期日晒、焦急等锐性活动过度;③时季气候异常变热;④跌伤、热病传染、温热施治过量等。以上原因皆可诱发协日盈症病变。反之,清、冷、淡的饮食,长期处于荫凉寒冷的环境,清凉施治过量等可使协日减少,引起亏症。

协日病变过程有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

协日病变形式有太过、不及、搏乱三种。太过表现为发热、口渴、黄染、下泻等症状;不及表现为体温低下、身体发冷、皮肤发青等;搏乱表现协日紊乱的各种症状。

协日病变虽循于全身,但主要累及肝、胆、小肠、血、汗、眼、皮肤等。

巴达干病变

巴达干属水、土,有重、冷等秉性,所以巴达干病变发病慢,变化少,病程长,痊愈慢,疼痛钝、弱。临床多见于少年儿童及巴达干个性者。

巴达干病变的内因是其本身。外因有: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饮食过量;受冷、潮湿、长期不活动;时季寒冷;清凉施治过度等。以上为促使巴达干发生盈症病变的外因。与此相反,热锐、轻性的饮食,过热的环境,活动过度,热性施治过度等则压仰巴达干,引起亏症。

巴达干太过则身体发凉,食物不消,身体沉重、倦怠,关节松软,唾液、鼻涕增多;不及表现为头晕、心悸等;搏乱表现为巴达干七种秉性互相干扰的症状。

巴达干病的循径为头、舌、胃、肾、膀胱、肺、饮食精微、肌肉、脂肪、精液、大小便等。

血病

血病类似于协日病,热锐性,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上多见于壮年及血协日个性者。

血病有三种形式:太过、亏损、搏乱。太过表现为眼、面发红,头痛、发热,口腔牙龈溃烂,鼻衄,咳血,便血,尿血,疮疡等;亏损表现为身体衰弱,头晕,耳鸣,眼花,心悸,气急,口唇发白,月经失调等;搏乱则为血热增多的各种表现。

血病变主要累及肝、血脉、眼、鼻、头等部位。

黄水病变

黄水发生太过、不及、搏乱变化,损害身体称为黄水病变。黄水病与协日、血合并则为热性病变,与巴达干、赫依合并则为寒性病变。因此,引起血、协日热的因素即可引起热性黄水病,引起巴达干、赫依病变的因素即引起寒性黄水病变。

黄水病变的形式有增多、耗损、搏乱三种形式。黄水增多是由于消化功能不佳,血液清浊分泌不良,血之浊返流入精微之道,使元气混浊而黄水增多,表现全身生疮,皮肤瘙痒,肌肉肿胀,毛发脱落,关节肿痛,皮下囊肿等;黄水亏损是由于大出血、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使黄水产生减少所致,表现为全身干瘦、乏力,皮肤无弹性;黄水搏乱主要表现增多的症状。

黄水病虽然累及全身,但主要累及皮肤、肌肉之间的组织,腹腔,关节腔等。

虫病

由致病虫引起的疾病叫虫病,合并巴达干、赫依为寒性病变,合并协日、血为热性病变。致病虫主要分为寄生虫和粘虫,粘虫主要合并血、协日引起瘟疫症、皮肤病等热症,并有传染性;寄生虫则引起肠道寄生虫等多种寄生虫病。

治则与治法

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素”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原则。但对不同的疾病,须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

赫依病强调温暖舒适的环境,用温性药物补养身体,精心护理;协日病采取给轻凉性饮食,在凉爽环境中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凉钝性药物和清泻疗法清除协日热的治疗原则;巴达干病主张热糙性饮食,保暖,用属火元的药物补火温同时催吐巴达干寒的治疗原则;血病采取凉性稀薄饮食,在阴凉处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药物和放血治疗等降血热的治疗原则;黄水病给干燥、柔和饮食,在温暖干燥处休养,用属气元成分的药物及温泉等疗法,以调火温而燥黄水为治疗原则;虫病和粘毒病采取给糙、凉性饮食,在清凉安静处休养,严防传播,用杀虫、杀粘药物治疗的原则。

不同的两种病变发于同一个部位时,应密切注意其患病部位的个性,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交替治疗或一同治疗的原则。主病未平息或转变为其它疾病时,采取医治后者为主的原则,疾病本质与外表相反时,采取先确诊其本质,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

对于三种以上疾病并发的聚合症,采取保护胃火温,调理三素的原则,同时根据疾病本质、发病部位、病势强弱等情况对症治疗。

蒙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有根据病情施治的滋补疗法、消减疗法以及系统四施法。此处着重介绍系统四施法。系统四施法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外治疗法。其中饮食疗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安排有益的饮食,如热性病者安排清淡除热的饮食,寒性病者安排生热祛寒的饮食,体质虚弱的病人安排滋养身体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对疾病的痊愈有很大帮助。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12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内蒙古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内蒙古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大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正骨疗法(三空李氏正骨)、蒙医药(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蒙医传统正骨术、蒙医正骨疗法、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蒙医乌拉灸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名单 内蒙古非遗传统舞蹈有哪些
舞蹈是人类最早发生的艺术形态之一,它来源于人类最初生活的一切活动,并深深根植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人们劳动、生活、狩猎、战争、祭祀、娱乐、爱情等重要活动都可以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同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表现,是表达美好生活愿望和宣泄情感的需要。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蒙古族安代舞、查玛、萨吾尔登、鄂温克族萨满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二人台、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技艺名单公布 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而独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见证了草原文明的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能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资源,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就有弓箭制作技艺、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地毯织造技艺、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名单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民间文学,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文学形式,具有题材独特,内容丰富,地域文化鲜明的特点。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江格尔、格萨(斯)尔、嘎达梅林、科尔沁潮尔史诗、祝赞词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 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名录
内蒙古非遗音乐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内蒙古非遗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受欢迎,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多声部民歌、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民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传统美术名单 内蒙古非遗传统美术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流融合地带,文化形式多元,民俗生活丰富,诞生在这样人文背景下的蒙古族皮艺,有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就有剪纸、石雕、蒙古族刺绣、蒙古文书法、蒙古族唐卡、毛绣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录大全 内蒙古非遗曲艺有哪些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域辽阔的内蒙古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艺术和技艺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鉴的印记,揭示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升华的脉络,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就有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达斡尔族乌钦、好来宝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 内蒙古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服饰、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婚礼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体育名单 内蒙古游艺与杂技非遗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适应周围环境、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秉持天人合一、崇德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思想理念,共同创造了体系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就有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蒙古族搏克、蒙古族象棋、沙力搏尔式摔跤、鄂温克抢枢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医药项目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人民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医药,有很多中医技术和医药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医药的传统医药名单,包括传统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正骨疗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各少数民族中医医药等。
中国十大传统医药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灸上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医药是与古代社会文化密切相连的医学实践,中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民族医药和其他民间医药三个部分,其中,中医药和藏医药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那么,中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国十大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针灸、中医诊疗法、中医正骨疗法、藏医药、中医养生、中药炮制技艺、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传统中医药文化等,其中,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起来看看吧。
河南省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项目众多。河南用非遗诠释中原文化,展现中原历史、诉说中原文明,描述中原人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买氏中医外治法、毛氏济世堂脱骨疽疗法、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宋氏中医外科疗法、中药炮制技术(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大全
上海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它们体现了上海这座海派都市的传统理念、审美个性和文化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海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石氏伤科疗法、朱氏推拿疗法、六神丸制作技艺、陆氏针灸疗法、顾氏外科疗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上海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河北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大地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北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络病诊疗方法、脏腑推拿疗法、金牛眼药制作技艺、腰痛宁组方及其药物炮制工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北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名单 山东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有哪些
山东省是文化大省,也是非遗大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等众多种类。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二仙膏制作技艺、新泰孟氏正骨疗法、徐氏中医正骨、宏济堂中医药文化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山东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西藏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西藏非遗传统医药名单公布
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特色鲜明,藏戏、格萨尔、藏医药浴法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藏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法、藏医尿诊法、藏药炮制技艺、藏药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艺、山南藏医药浴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西藏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非遗传统医药名单公布 云南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云南作为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还有彝族、苗族、回族、傣族等25个少数民族,因此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非常多样性,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昆中药传统中药制剂)、藏医药(藏医骨伤疗法)、彝医药(彝医水膏药疗法)、彝医药(拨云锭制作技艺)、傣医药(睡药疗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云南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辽宁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辽宁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录
辽宁省,一个资源丰富的黑土地,被誉为全国工业生产制造大省“辽老大”。“硬核”工业形象背后,有着传承千年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辽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蒙医药(血衰症疗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辽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传统医药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广西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有哪些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传承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由于广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使得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等几个特点。广西用非遗诠释中原文化,展现中原历史、诉说中原文明,描述中原人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