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在传统历史上没有本民族文字,却有着丰富多彩、内涵精邃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学,从哈尼族的传统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哈尼族是一个具有开放精神的,善于汲取的,富于创造的,锐意进取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在伴随着苦难和艰辛的迁徙和山地农耕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字的哈尼族全凭强记博闻,一代传一代地传承着许多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宏大诗篇和古歌,譬如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雅尼雅嘎赞嘎》,神话古歌《都玛简收》、《缩最禾土玛绕》,婚礼古歌《欧夏奕》,丧葬古歌《阿妈去世歌》,民间叙事诗《十二奴局》等等,都气势宏大地反映了哈尼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成为中华民族文苑百花园中的艳丽奇葩。
哈尼族民间叙事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是长期流传在云南省普洱市和玉溪市的墨江、江城、普洱与元江、新平一带的哈尼族碧约人当中的英雄颂歌。“这部英雄颂歌唱出了哈尼族——碧约人朴实、淳厚、纯真而倔强的民族性格,也唱出了这一边疆兄弟民族的智慧和觉醒。”②叙事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的出版,给哈尼族干部群众带来欣然的民族自豪感,它像宁静的湖里掷进了一枚石子,为推动哈尼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叙事诗的收集整理者刘曙、姜羲、李广学、郭东屏等为此付出了艰辛的代价,演唱者白杨才老人已经辞世,这一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历经周折而得于正式出版,无不让人感到欣慰和振奋。
哈尼族叙事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全诗故事性强,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结构悲惨壮烈,是一首歌颂平凡劳动,歌颂纯真爱情而又令人惊心动魄、痛心疾首的哈尼族英雄赞歌,较之《阿细的先基》、《阿诗玛》、《玉龙第三国》、《大黑天神》等优秀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毫不逊色。”③叙事诗《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蕴涵了诸多哈尼族的朴素哲学观念,以英雄悲剧性最为悲惨壮烈,笔者只从以上三个方面作了简略概述,如果要分析得更为透彻更具力度,还要深入思考背景文化,引入悲剧结构的效应和对人文的影响,在此略而不论。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诗共有10辑1021行。第一辑开头的歌;第二辑迷扎.扎斯扎依;第三辑阿基.洛奇洛耶;第四辑赶街相会;第五辑秧田对歌;第六辑串门求亲;第七辑成家立业;第八辑领头抗租;第九辑不死的魂;第十辑结尾的歌。
此诗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它是一首赞颂劳动的歌,赞颂纯真爱情的歌。更重要的是,它是赞颂哈尼族最出色的男女青年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坚强性格和不屈的灵魂的英雄颂歌。难怪哈尼人对它那么迷恋,每当听到老歌手弹唱的时候,往往接连几夜聚听不散。因为它表达了哈尼人民的心愿,唱出了哈尼人民的心声。主人公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的悲剧,是哈尼人曾经遭受过的历史悲剧。这对青年男女为群众的生存挺身而出,被砍成肉块、剁成肉酱依然复活,那虽死犹生、灵魂永远不死的传说,是这个边疆民族坚强性格的艺术再现。无怪乎,哈尼人民用最高的尊称阿基.洛奇洛耶(意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最高的美称迷扎.扎斯扎依(意为智慧美丽的花朵)称呼他们了。
在这部叙事长诗里,从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的出生、成长、相会、成亲到领头抗租、英勇不屈、壮丽献身,不仅反映出了哈尼族优秀青年追求自由、不畏强暴的坚强品格,也较全面地反映了哈尼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民风民俗、婚姻关系和当时街市热闹的小商品交流场面。尤其是有一些关于人的艺术描写,朴实、深刻而形象。如在第五辑中写到洛奇洛耶答应正在栽秧的姑娘们的要求,向她们弹起弦子演奏《求亲调》的情景:“弦子刚响起,姑娘就爱听;弦子弹下去,姑娘甜透心”;“七十个姑娘,七十个模样:有的直着身子听,有的歪着身子听,有的侧着耳朵听,有的提着秧把听”。“七十个姑娘的心,让洛奇洛耶的弦子迷住了,手里的秧把掉了不知道,头上包巾掉了不知道,背着娃娃栽秧的阿嫂,娃娃掉进田里不知道”……。这一情景,不仅使人联想到汉族著名的古乐府《陌上行》里众人凝神围观美人罗敷的千古绝唱!
这部英雄颂歌,唱出了哈尼人淳厚、纯真而倔强的民族性格,也唱出了边疆兄弟民族的智慧与觉醒。它不是以通常的大团圆来结局,而是以壮丽的悲剧作结尾。而悲剧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哈尼族出了尼罕那样的败类。利用他的同胞的过于善良、过于纯真而施展诡计。于是,“尼罕用洛奇洛耶的弩箭,悄悄地射中洛奇洛耶;三江两府的兵马,把洛奇洛耶活活捉住了。”歌者反复伤心地咏唱到“可惜洛奇洛耶的阿爸的心太慈,没有看出尼罕的诡计,可惜洛奇洛耶的阿妈心太善,没有看见尼罕的诡计”。“可惜洛奇洛耶心太直,可惜扎斯扎依心太实,他们对尼罕说了心里话。”这几句动人心魂的伤心话,标志着哈尼族智慧的成长和觉醒,而这种觉醒是他们心爱的男女英雄被铜钉钉在山岩上,淌了七天七夜的鲜血换来的。
《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这部哈尼族的叙事长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先辈的加工,经过千锤百炼和民族文化的互相渗透而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