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羌族(古羌和现代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等地。
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艺术。其民间文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其中,影响最广泛的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等。
《羌戈大战》是一部具有英雄史诗性质的颂歌。它讲述了远古时候,羌民的祖先由西北辗转迁徙并定居岷江上游的历程。其时,羌人与"身强力壮、凶悍威猛"的戈基人频频争战。后在天神的帮助下,战胜了敌人,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羌戈大战》是反映了历史上羌族经历过民族大迁徙的史实。
《木姐珠与斗安珠》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古代羌人的生活面貌。它讲述了天神之女木姐珠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相遇并相爱,最终冲破天规结为伴侣的故事。《木姐珠与斗安珠》热情歌颂了羌族人民对神权天命的藐视和包办婚姻的抗争。木姐珠和斗安珠既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又是羌族人民崇奉的民族祖先神。
流传在羌族中反映部落战争的史诗《羌戈大战》,叙述了迁徙到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先民与早已在此定居的戈基人战争的故事。这部史诗以白描的手法叙述了羌族先民迁入四川定居的艰苦历程,尽情讴歌了古代羌民的勇敢、智慧和英勇。这部史诗主要保存在羌族释比经典里,由羌族巫师端公在本民族重大的仪式场合进行演唱,表演祖先的经历,歌颂祖先的业绩,凝聚着对于古代羌人的追恋和敬仰。
羌族史诗《羌戈大战》中木比塔的儿子在凡间放牧的牛被偷了,木比塔和他的儿子在戈基人的牙缝里查出了牛筋和肉渣。木比塔问羌人和戈基人爱不爱神,羌人说:“我们要神爱羌,不爱戈基人。”戈基人表示只爱自己不爱羌人和神。木比塔很生气,让羌人和戈基人比武。先比劈柴,羌人用斧子把柴劈开裂缝,戈基人怕羌人比赢,就把双手插在柴缝中,想把柴劈开,羌人取出斧头,把戈基人的手夹在了柴缝中,戈基人输了。接着,木比塔交三块白石给羌人,交三坨雪给戈基人,号令双方交战,结果羌人把戈基人打死无数。戈基人又输了。第三次,木比塔把柴棍交给羌人,把麻秆给了戈基人,又号令他们互相搏击。结果戈基人又伤亡遍野,以惨败告终。木比塔又让羌人把预先扎好的草人立在岩上,躲在岩脚,木比塔说,红岩脚下地方很好,谁先占领就归谁所有。羌人听后,赶忙往岩下摔草人,戈基人争先恐后地往岩下跳,结果“万丈悬崖如深渊,从此戈基绝了迹。”
在四川理县地区流传着异文《羌尕之战》,史诗中提到:羌人过着半游半牧的生活,和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的是“尕”民族,穴居在山岩的窑洞中,以狩猎为生,经常在羌人的牧场上偷牛盗马。羌人首领玉比娃敬山求神帮助,在还愿祭祖的日子,天神变成一个老人察看虚实,他看到羌人燃起柏香,树起日、月、星辰的白布条旗敬神。看到尕插黄刺、黑刺来敬天上的神和地下的鬼怪。天神看尕这样做非常生气。在又一个祭祖的日子,尕又从羌人的牧场上抢来大批牛羊,羌与尕发生激战。天神变成老人出现在他们中间,告诉他们拣三根麻秆作武器决胜负。结果,羌人的麻秆打在尕身上留下了一条条血印子,而尕的麻秆打在羌人身上却如拍灰一样,把羌人打得大笑起来,尕大败。到了冬天,他们又在雪地里展开战斗,老人让他们拿三坨雪决战,雪团在羌人手里变成坚硬的石头,到了尕手里还是雪团。羌人又大获全胜,尕向羌人求饶,羌人对尕说:“看在从前邻居的份上,你们沿着河走,走到河的尽头,那里有土地可种,以后自然有吃有穿,好好地生活下去。”羌人用白石头打上界桩,双方歃血为盟,今天后互不侵犯。尕离开了,但不甘心,尕人的首领诡计多端,会变幻妖术。临行前,他召来九种兽、鸟、虫,教唆这些动物去毁坏羌民的田地和家园,散播瘟疫。羌首领玉比娃带领羌人打败了这些动物,赶走了尕,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的 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锋利的白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为了报答神恩,羌民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征最高的天神,供祭于庙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户的屋顶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诚之至。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羌戈大战》史诗内容的主要特征是:
1、修建庙宇、朝夕膜拜、虔诚之至。
2、通过释比(端公)言传身教、教育羌族后代热爱家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羌戈大战》这一史诗能教育人民热爱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凝聚力量,能激发羌族人民的自尊自信,使之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向前发展,与时俱进。
北川文广新局录制的21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前期录制工作完成,将于2015年羌历年(农历十月初一)前后在北川电视台陆续播出。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华夏人文始祖古代治水英雄大禹诞生地,禹羌文化历史悠久。为了挖掘整理和保护传承北川禹羌文化,从2015年3月开始,北川文广新局安排县文化馆和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历时3个月,深入北川各羌寨收集整理、现场采访、录音摄像、拍摄制作了21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目前,录制工作全部完成。
“用视频资料把北川的羌风民俗、大禹祭祀习俗、传说故事、各种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片、字幕、音视频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家更加完整深入地了解禹羌文化。”北川文广新局局长郭志武介绍,21部纪录片包括民间文学、传承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风民俗六大类别,每部纪录片都是从该项目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分布的区域、传承人的主要技艺特征、重要价值、目前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拍摄。
据了解,这21部纪录片内容分别是羌戈大战、羌族民歌、羌族沙朗、北川老腊肉制作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打岔、羌族吹吹、羌族响器、腰梆、羊皮端公舞、高跷狮舞、羌族陶艺、玉米酒制作技艺、禹羌夏布、舞龙巡寨、羌族草编制作技艺、石头雕刻技艺、手工制茶技艺、古羌茶艺、许家湾十二花灯。
这部史诗,反映了一种民族民俗情结,即“民族内部对本民族的土地权力和自然资源的谈论”。羌戈大战中,羌人迁徙到岷江,在生存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与已经生活在此地的土著人发生了纠纷,土著人要赶走迁到此地的羌人,而羌人则竭力要在此地生存下来,最后羌族以敬神的名义战胜了戈基人。据考古发现,在戈基人的墓葬中,发现有粮食、纺轮等文物。同时,据一些流传在理县地区的羌族传说,也提及戈基人会用牛拉犁种田,羌人的祖先智改巴曾去向戈基人请教,戈基人不肯教的情节。这些表明,戈基人是先于羌人在岷江流域生活的农耕部落。随着羌人到来,二者展开了对于自然资源的激烈争夺。史诗中提到戈基人会用妖术,其首领变成熊、野猪、瘟疫等,袭击羌人的农田,把羌人辛苦耕种的庄稼、家畜等糟蹋得一干二净。史诗描述戈基人与羌人激战的结果是以立碑的方式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史诗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其传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抬高以前所有的国王和君主的身价,以保证历朝历代权力的合法性,历史上这个权力的谱系学‘必需’,以便经权力的继任者涂上光辉的油彩。史诗的情节发展脉络是从族群的诞生和起源到历史的延续,叙事不只是或主要不是叙述原初的开创或创世行为,而是阐述历史的合理性和当今权力归属的合法性。”《羌戈大战》中羌族以爱神的名义战胜了戈基人,作为胜利方,借助的神的权威强调打败戈基人定居岷江流域的合理性,史诗口口相传,在仪式化的叙述中构建了民族认同。“有了共同的历史,才有认同的基础,进而保障权威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