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耍老虎都是焦作人“文化菜单”上的硬菜。焦作地区耍老虎项目之多,在我省甚至全国都很罕见。
在我市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统舞蹈项目中,仅耍老虎项目便占了9项。其中,温县耍老虎、中站区常家武虎、中站区小尚虎舞、沁阳市言状老虎、博爱县井砖狮虎舞属省级“非遗”,沁阳市彭城老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北高村舞虎、博爱县清化老虎舞、沁阳市景明老虎属市级“非遗”。2014年11月,焦作耍老虎成功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单。
大量资料证明,老虎文化起源于中国,中国老虎文化起源于河南,河南老虎文化沿袭时间较长的是焦作。目前,除了云南彝族以虎为图腾、面涂虎纹、沿袭原始的虎舞外,焦作耍老虎在全国独树一帜。
虎文化在中国甚为流行。相传,黄帝是身披虎皮打败蚩尤的。因而,中国人喜欢称军中的将士为虎将,将士尤喜将虎皮加盖于马背,借此以御敌军。不仅如此,中国人将老虎作为驱邪避灾的神灵膜拜,如中国人喜欢给幼儿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等。
焦作耍老虎的虎多用彩布制成皮,虎尾用钢鞭制成,头也用铁丝做骨架,纸糊彩绘而成;表演主要以两人合作为主,一人举虎头,一人撑虎尾,伴随着锣鼓表演各种动作,有扑跌甩等,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或嬉戏打闹,神气活现。
这与焦作地理环境、文化特征有关。据曹绍山介绍,在中原地区,焦作自古富庶,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抵御侵袭,焦作人尚武之风浓郁,流行多种拳术,号称“武术之乡”。和平时期,焦作人便以虎形象,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创编了虎舞。此外,富裕的农耕生活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文化创作、沿袭空间,焦作地区社火文化丰富,在社火表演中,虎舞一向是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重要表演内容。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焦作耍老虎的曹绍山,面对焦作耍老虎现状,心中不无遗憾。
在精神层面,焦作耍老虎是中原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焦作应当深入挖掘老虎文化,让老虎文化的精髓贴近时代主流文化,融入到“中国梦”“焦作梦”发展中来。
在中国,虎文化极易与中国人产生共鸣,这也便于焦作耍老虎文化产业找准突破口。焦作耍老虎可以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与老虎相关的文化产品,提升其文化附加值。
一项优秀非遗文化的诞生往往需要数百年的积淀,但一项优秀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却在当下。面对现状,我们更期待的是焦作耍老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