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汉市申报的“武汉杂技”、“伯牙子期传说”、“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项目成功入选。至此,武汉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增至15个。
“武汉杂技”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湖北天门、沔阳等地民间杂技艺人到武汉卖艺,后逐步形成班社进入舞台演出,汉口后湖聚有杂技、戏法、驯兽等民间艺人露天卖艺。《汉口竹枝词》中描述当时杂技活动:“走索车坛尽女娃,十人倒有九人麻,看钱丢罢还求赏,手捧铜锣到处扠(引自《武汉市志—文化志》)。
1919年,汉口民众乐园(新市场)开业后,雍和厅成为杂技表演中心,每天轮换演出杂技节目20多个。
抗日战争前后,来武汉表演的杂技团体有50多个。
武汉解放前后,有12个以著名杂技家、魔术师为首的杂技团体固定在民众乐园演出,如凌幻天的金星魔术团、汤少连的光明技艺团、程雅琴的环球马戏团、徐飞龙的全球飞车团、毛龙厚的青年技术团、夏群的群艺马戏团、沈春林的中国戏法团、姚新亭的南洋国术团等,为武汉杂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1953年,武汉杂技团正式成立,1960年前后,武昌区杂技团、江岸区民艺杂技团和中山公园驯化动物团又先后划入该团,为“武汉杂技”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 90年代,武汉建成全国一流的杂技厅,多次举办国内外大型杂技演赛活动,并创办了“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截止今年已成功举办十一届。
武汉杂技团60年打造“楚风汉味”
中国杂技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傅起凤是我国著名杂技史研究专家、文化部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她介绍,在游艺与杂技(Ⅵ)类非遗项目的评选中,一般都按单项评比,但也有一类叫“立体保护”,“武汉杂技”就属此类。
“‘武汉杂技’处于长江中游各种技艺汇合的地方,所以武汉杂技团也吸收了各方面的技艺,节目非常丰富,是一个全能的团。”傅起凤说。
成立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武汉杂技团已发展成为具有浓烈楚风汉味艺术特色并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杂技艺术团体,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杂技艺术家,其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港澳台地区,还100多次赴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访(商)演。
武汉杂技团先后创作演出了《顶碗》、《柔术咬花》、《椅子造型》、《大跳板》、《集体车技》、《转碟》、《浪桥飞人》、《小飞人》、《双层定车》、《双扛杆》、《柔术顶碗》、《驯熊猫》、《蹦床蹬人》等一大批杂技节目,以及《宝剑刺牌》、《花瓶与荷花》、《顶桶》、《打帽子》、《拍皮球》等魔术滑稽节目,同时发展了《驯狮熊》、《驯狮虎》等马戏驯兽节目。
经过100多年的传承创新,“武汉杂技”已发展成为杂技、魔术、马戏、滑稽等门类齐全的杂技文化品牌。
主要传承人
夏菊花:“武汉杂技”的杰出代表,享誉国际的杂技艺术大师。1957年,她表演的《顶碗》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其《顶碗》艺术已成为中国杂技的经典,被誉为“顶碗皇后”。
李莉萍:1983年创作演出《柔术顶碗》,荣获摩纳哥国际杂技马戏比赛“金小丑奖”。
吴卫民:著名杂技、滑稽表演艺术家,是一位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杂技、滑稽的优秀传承人。
周德平:优秀中青年杂技艺术家,是车技等节目的优秀传承人。
武汉地处“九省通衢”,历来是长江流域传统杂技荟萃的中心,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荆楚特色,深受大众喜爱。
“武汉杂技”源于荆楚民间杂技,经南北流变,历岁月锤炼,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