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琴曲解析-琴之界
《琴学初津》
后记
是曲伯牙所作,音节最古,其意巍巍洋洋,不可拟测者也。全在停顿得宜,气韵自然,调达抑扬高下,意味无穷,指下节奏良非易之。曲本一操,元人分而为二,兹与春草堂,自逺堂,蕉庵诸谱彚参,始能得其一统,上八段乃高山,下七段系流水,意虽似别而题神立体,气韵起承一无差异。今复其原体而并合之,并无脱莭失神激夺抗音之弊,何必使之离散而分两曲哉。
《抒怀操》
歌词
挥弦一曲几曾终。历山边,犹起薰风。门外客携琹,依稀太古重逢。高仾处,落雁惊鸿。怕弹指唤醒美人邜睡,客子春浓。任闲愁千缕,也不觧踈慵。
焦桐,非中郞青敨,徒沉埋爨下残红。休虑却,调高和寡,换徵移宫。一帘秋水月溶溶,酒樽空。懒听琵琶江上,泪湿芙蓉。盼何时,钟期再遇野航中。
《松声操》
歌词
挥弦一曲几曾终,历山边,犹起薰风。门外客携琴,依稀太古重逢。高低处,落雁惊鸿。怕弹指,唤醒美人卯睡,客子春浓。任闲愁千缕,也不解踈慵。焦桐,非中郞青眼,徒沉埋爨下残红。休虑却,调高和寡,换徵移宫。 一帘秋水月溶溶,酒樽空。懒听琵琶江上,泪湿芙蓉。盼何时,钟期再遇野航中。
古琴曲出处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为一曲,自唐代以后,《高山》与《流水》分为两首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曲谱初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录入美国太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的金唱片,并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寻找人类的"知音"。
相关人物
伯牙
全名: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钟子期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