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湖北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31年,前身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图书馆。
1979年武汉师范学院新图书馆落成时,茅盾同志为武汉师范学院图书馆题写了馆名。
1984年9月,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图书馆即改为湖北大学图书馆。
2004年10月建筑面积42051平方米十二层楼高的新图书馆落成。
2009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的人文图书馆建成。
2011年通识教育学院图书馆建成,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馆藏资源
湖北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自九十年代末开始起步,现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引进了江苏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书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访、编目、期刊管理、流通等均在该系统管理下进行;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图书馆在逐年增加纸质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截止2016年底,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质文献235.63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289.25万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286个,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4.69万种;中外文纸质报刊近3000种,各种非印刷型资料近万件,构成了多类型、多载体、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目前,图书馆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汇文文献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馆内业务工作全自动化管理,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自行进行书刊信息查询、读者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和续借;图书馆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全馆共配置了2100多个信息点,已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电子阅览室拥有160多台电脑终端,每周开放时间达98小时,为各类读者利用网络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书刊阅览室配备了20余台公共查询机,每周开放时间超过98小时,方便读者查询。除此之外,图书馆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资源信息服务,读者可通过网络全天候获得电子资源、文献信息检索等各种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也日益活跃和深入,主要包括为师生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与培训、网上咨询、代检代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服务。同时,通过图书馆官方微信、超星移动图书馆等阅读平台,实现了查、借、阅等基础服务的终端移动。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设施智能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大大改善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条件。
机构设置
总馆设有馆行政办公室、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部、读者服务部、信息研究与学科服务部、系统管理与技术服务部、特藏文献与古籍保护中心等部门。我馆现有各类在岗职工100人,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58人,博士研究生7人。图书馆在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在行政管理方面,推行民主管理,实行岗位聘任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建立相对稳定、合理流动、竞争上岗、有效激励、有利于优秀人才和年轻骨干成长、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在业务管理和服务方面,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服务意识,优化业务流程,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涵。全馆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服务理念,树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 为读者营造文明、有序、舒适、开放的学习和信息利用的环境,为湖北大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
场馆规模
2009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的人文图书馆建成。2011年2400平方米的通识教育学院图书馆建成。图书馆现设有阅览室28个,拥有阅览座位5184席,实行藏、借、阅、参一体化的开放式服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
馆藏管理
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除公共检索大厅外,普通阅览室均配备了计算机终端,各阅览室接通了无线网络,读者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的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参考咨询工作日益活跃,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密切与各院系的联系,针对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设立信息服务中心,承办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