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香醋已有二千年历史,采用陕西省吴起县传统的酿造工艺,结合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选用优质荞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精制而成,其色泽棕褐鲜亮,醋味甘甜适中,醋香浓郁,风味独特。
吴起香醋,个体生产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真正成为名优产品,应从1984年副食品加工厂开发的养麦香醋算起。
荞麦香醋是以陕西省吴起县特产的优质荞麦为原料,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微生物学发酵的基本原理,经过粉碎养麦、润水、蒸熟、摊冷过筛、加麸曲和水拌匀、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加麸皮发酵、后熟、熏醋、过滤、陈酿、澄清、灭菌、装坛(瓶)等工艺而成。
其色泽棕褐鲜亮,醋香浓郁纯净,醋味醇厚微甜,体态浓稠适当,风味独特,不仅是消食开胃、消积解滞、增进食欲、降温解毒之上等调味品,还具有较高的药理价值,含有大量的抗肿瘤因素,有防止脑血管硬化,柔肝止痛,收敛固涩、消肿瘤、治疮癣、治妇女赤白带下、血崩便血、道痉挛、腹痛等症之作用。
曾获延安地区1985年新产品开发三等奖,延安地区县办工业产品一等奖,陕西省调味产品第—名,1989年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奖。
制作
1.荞麦面看起来色泽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面条,佐以麻酱或羊肉汤,别具一番风味;
2.荞麦去壳后可直接烧制荞麦米饭,荞麦磨成粉可做糕饼、面条、水饺皮、凉粉等,荞麦还可作麦片和糖果的原料。荞麦的嫩叶可作蔬菜食用。
保存
3个月左右,新鲜的荞麦可放入密封袋内,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即可。如果是开封了的荞麦,需要连同包装放入密封容器内,盖上容器盖,再置于通风、干燥处保存即可。
食品
1、碗砣
碗砣很具陕北特色风味的小吃。
荞麦脱皮,磨成半仁。加少量水渗透,碾压。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稀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二十分钟左右。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即成,酷似碗的砣砣,故名碗砣。其色淡灰,表面结皮,拿在手里绵软滑爽。食时切片或条,状若柳叶,形似银鱼,筷子一搅欢雀跳跃,非常可爱。调拌蒜汁,加入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香菜、介沫、芝麻等。如调上麻辣肝,味道更佳。碗砣常年四季都可食用,爽口清利,特别受女孩子们的青睐。
2、凉粉
与荞麦碗砣的前期制做过程基本相似,把过滤好的荞麦糊先少量倒入铁锅中,加火边煮边搅拌,看荞麦糊变了颜色,再往复徐徐倒入剩下的汁子。搅动荞麦糊时,应该用擀面棍。待擀面棍基本能在锅中站直了,提出来,把擀面棍上附着的荞麦糊在凉水中一蘸。倒出来盛在准备好的盆了里,待自然冷却,翻盆倒出,一个个淡灰剔透,富有弹性的凉粉便做好了。可以像碗砣一样切着吃,也可以用一件叫“漏锼”的工具,放在凉粉上一圈圈绕着旋下来。如粉条一样,长长的韧韧的滑滑的。再佐以各种调料,加入油炸辣椒、香油等。
3、荞麦搅团
将荞麦粉下入开水锅中,用筷子搅匀,再加入适量的开水将面团搅成小块,使水均匀分布,加盖约四五分钟后,揭锅继续搅拌均匀,再加盖约两分钟左右,至熟透起锅。
食用时搅团盛入碗中,中间掏一窝,把炸好的蒜泥、柿子酱等汤料舀入。
4、荞面饸饹
把荞面倒入盆里,用水调拌均匀,再掺入碱水,揉好扎软。将饸饹床放于开水锅上,揪一块面填入饸饹床眼里,用手按住饸饹床把,用力将面压出成条,落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5、荞麦圪坨
荞麦圪砣也叫猫耳朵。
荞麦面和好,醒半小时左右,切一块搓成手指粗细条。揪指甲大一块,在拇指和手托间拿准劲一搓,成半卷形薄片,即成,由于酷似猫的耳朵而得名。还有地方叫麻食,但那是用白面做的。
6、荞面煎饼
把荞麦面再加水和成糊状,在铁鏊子上摊烙而成。
另外,还有很多荞麦做的美食,如荞麦抿节、荞麦稀饭、荞麦麻花等。
荞麦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
荞麦是杂粮之一,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植物”。
吴起荞麦香醋,纯粮食酿制,是上乘的调味品,该产品以吴起县特产荞麦、苦荞麦为主要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是绿色食品。
据中国医科院测定,荞麦、苦荞麦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9种氨基酸,并含有大量的抗肿瘤因素,长期食用,有治疗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治疗绞肠痧痛、痢疾、小儿丹毒、头风畏冷、肚腹隐痛、泻难禁,有柔肝止痛、收敛固涩、消痛肿、治疮癣、治妇女赤白滞下、血崩便血、胆道痉挛、腹痛之效,是理想的保健品。
古籍对荞麦早有记载:
【性味】甘,凉。
①《千金·食治》;"味酸,微寒,无毒。"
②《嘉祐本草》:"味甘,平寒,无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大阴、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功用主治】开胃宽肠,下气消积。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噤口痢疾,赤游丹毒,痈疽发背,瘰疬,汤火灼伤。
①孟诜:"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②《纲目》:"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③《本草备要》:"解酒积。"
④《安徽药材》:"治淋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可收敛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