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是汉族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洪洞道情、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道情戏(晋北道情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右玉县
(3)保护单位:右玉县晋北道情传习所
2、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临县
(3)保护单位:临县道情研究中心(吕梁市民间艺术团)
3、道情戏(洪洞道情),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洪洞县
(3)保护单位:洪洞县文化馆
4、道情戏(神池道情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神池县
(3)保护单位:神池县道情艺术研究所
5、道情戏(蓝关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莱州市
(3)保护单位:莱州市文化馆
6、道情戏(沾化渔鼓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沾化县
(3)保护单位:滨州市沾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中国沾化渔鼓戏剧团)
7、道情戏(太康道情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太康县
(3)保护单位: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8、道情戏(商洛道情戏),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商洛市
(3)保护单位:商洛剧团有限责任公司
9、道情戏(陇剧),编号:Ⅳ-71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
(3)保护单位:甘肃省陇剧院

历史沿革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有的地方称渔鼓或竹琴。

在陕西有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道情是渔鼓的前身,“道情”又名“黄冠体”(黄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装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唐代可能已经有了道曲,渔鼓简板则始于宋朝,虽然道情出现的早,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不多见,能看到的仅有本篇郑板桥的道情十段(一般演唱仅收录以上五段。)及徐大椿的回溪道情。此一曲种已经没落以至于将要绝迹,民国以来并没有留下来可供学习的资料,这门艺术已经是后继无人了。

表演形式道情音乐比较丰富,据传说原有七十二个套曲和一百来种曲调,现在只能够收集起十三种套曲和九十六种曲调,其唱腔为联曲体。它是利用诸宫调的某些曲子互相联缀起来,组成有层次的大型唱段。每种套曲又有“正、反、平、苦、抢、紧”六种不同的曲子,唱腔是根据需要来临时组合的。例如:“耍孩儿”的结构就包括“正耍孩儿”、“反耍孩儿”、“平耍孩儿”、“苦耍孩儿”、“抢耍孩儿”、“紧要孩儿”六个曲子。这“正、反、平、苦、抢、紧”各有不同内容:“正”表示用正调演唱,一般用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反”表示用反调演唱,一般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平”表示一般正常的情绪,“苦”表示愁苦、凄凉的情绪,二者皆用正调演唱;“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抢”表示唱腔结构喜悦、轻快、类似“抢”一般地速度。另外,道情又巧妙地借鉴了“晋剧”中的“介板”、“流水”、“滚白”以及昆曲唱腔,弥补了本身的不足。音乐伴奏中的“渔鼓”为道情特定乐器,其文武场乐器与梆子剧种大致相同。

各地种类

太康道情

资料显示,太康道情起源于道教乐歌,历经百年,在豫东大地生根发芽。道情戏演唱多用真嗓,音调清悠委婉,悦耳动听,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其独特的“嘚、喔”甩音被豫剧名剧《朝阳沟》所借鉴。太康道情许多剧目已经失传,目前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七十多部,现代剧目有四十多部。

太康道情太康道情历史悠久,是源于春秋远古时代的汉族戏曲艺术,分布在太康及其周边地区。剧目丰富,据普查统计有三十多个曲牌、曲调,包括三大类五大品种。三大类是:唱腔、表演、音乐,五大品种是:声腔派系、表演程式、音乐体系、曲牌子曲调、打击乐。太康道情这些类系的形成,既有沿袭下来的民间艺术 ,也有姐妹艺术穿插,最后形成太康道情的独自特色。原有古装传统戏160多个,现代戏60多个,这些剧目在长时期的流传中,有很多已失传。

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鱼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道情的表演、化妆和服饰与其他剧种差别不大,主要区别是道情注重唱功,善演喜剧,其演员不习武功,科班也无武科;没有严格的行当区分,除生、旦、须为专行演员扮演外,净、丑、末则无固定行当。没有大花脸、黑面、铜锤、架子、花脸之类区分。丑角仅在声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衬字与灵巧的颤舌音。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道情角色行当划分得也相当精细了。生行根据剧中人物年龄、性格诸方面的不同,被细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闺门旦等;丑行分为小丑、老丑、官丑、丑婆、丑旦等。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流行在晋南洪洞一带,原称“道腔”。1961年,田汉根据元代戏剧评论家芝庵所著《燕南芝庵论曲》等资料记载“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依据,建议改称“道情”,洪洞道情由此得名。

洪洞道情原为民间长期流行的说唱艺术。清咸丰年间,道家以传道形式,在洪洞县及周边县市活动。咸丰元年(1851 年)后,民间第一个戏班把这种说唱形式,结合蒲剧舞台艺术,吸收当地民间小调,将“道情”搬上舞台,在本县范围进行演出。据资料记载洪洞道情的第一个职业班社是由洪洞尹壁村道士尉广甲组建。尉广甲原系文人,酷爱戏曲,因功名难就,便出家入道云游,曾到河南、河北、陕西等搜集道歌,返乡后,邀集民间艺人组成“同乐班”班社,排演了《龙虎山》、《郭巨埋儿》、《三世修》等五个本戏和《小姑贤》、《打灶君》、《桂香研磨》等小戏到各地演出。音乐仍袭用曲牌联缀体,打击乐则从蒲州梆子借用,但未能延续下来。

阳城道情

阳城道情是一种山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大多有数百年的历史,而阳城道情也不例外,近200年来,阳城道情在整个曲艺演唱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阳城民间说唱文化的佼佼者,是民间说唱艺术的幸存者,已经成为阳城乃至晋城的一张文化名片。阳城道情因兴盛于阳城南关,故亦称南关道情,其曲调优美婉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沔阳道情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上不断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

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地方风味极浓。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形式之一。沔阳道情用沔阳地方语言演唱。主要为一人站唱,也有两人以上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一人站唱时,左手怀抱渔鼓筒兼执三尺长的竹简,右手拍击渔鼓筒端的皮膜,交错应节。二人对唱时,另一人敲击磁碟,唱到尾腔时,多为众人帮腔。

沔阳道情的主腔叫“西韵”,依沔阳花鼓戏中的“西腔”而得名。在“西韵”的基础上,或取其头,或截其尾,或扩充其音调,或变换其节奏,或将其他曲牌加以改制,又发展出了“西韵头”、“西韵尾”、“西韵上下句”、“西韵花腔”、“西韵垛句”以及“龙抬头”、“鱼咬尾”等十数支曲牌。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也可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以造成音节上参差交错的效果。

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竹简(长约70cm-80cm,末端向外弯曲,上装有铜铃),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怀抱渔鼓筒并打击竹简,右手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头击渔鼓筒。边唱边打竹简,控制速度和节拍,渔鼓筒只在前奏和间奏时才打。道具简便,演唱和表演比较灵活。

周至道情

周至道情的特点是:细致、婉转、悦耳、动听、热闹、红火,其中“波”(集体接音)是其它剧中少有的,使演唱更加生动活泼。演唱内容以“八仙故事”为主,表现忠、孝、节、义,也有其它内容。演唱剧目有:《鞭打芦花》、《百花山》、《卖道袍》等。它的音乐构成方面,有五种汉(按间伴唱):高音波、平音器、短波,花音波,尾波,梅花彩调波等五种。它的板式有:苦音塌板、连板、代板、慢板、大板、平尾声塌板等。曲牌有一枝花,乌夜啼,牧羊关、雁儿舞,十三调,五更词、耍孩儿,梅花调等。周至道情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关中地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活态的周至道情只有唯一可抢救的“楼观镇军寨村道情会”,但是民间艺人均已年老体衰,人亡艺绝的现状十分严峻。

江西道情

江西道情也称渔鼓戏或小曲渔鼓。湖北渔鼓也与此相近。在江西尚有南昌道情、宁岗渔鼓、抚州道情、上饶渔鼓等。宁都道情唱腔来源于乞讨者所唱小调“过街溜”和算命腔调。湖口渔鼓吸收了当地的渔歌和小调,具有浓厚的水乡风味。鄱阳渔鼓吸收了当地的大鼓书、山歌、渔歌、小调等旋律,别具一格。江西道情有两种演唱形式。一种是演唱者左手持渔鼓,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拍击鼓面;另一种则不用渔鼓而以二胡伴奏,但均为一人坐唱。道情曲目以神话故事及当地史事为多。

温州道情

温州道情形式简单,一般都是艺人。左手握两块竹板,并用手肘部抱着薄猪油皮的竹筒,一边用指敲筒和以竹击节,一边唱曲。也有单人唱,也有双人唱。一人唱词句,一人按尾字接唱腔,并用“哩啦哩”邦腔,给唱者歇力。有时也互相换唱,有时各人扮一角色。唱词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为主,兼有道白。唱时一般先唱书头,如猜谜语等,后唱整本。曲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黄三与林廷郎》、《莺歌传》等,故事生动,词汇丰富,多用比喻烘托环境和描写人物性格。其曲调和民歌比较接近,词白通俗易懂。讲究发音明朗,节拍清楚,唱法有高低快慢之唱,甚受农民欢迎。有诗云:“道情唱得好风光,扯破乌纱跑酒场;笑问板桥家世好,元和教丐状元郎。”

河湟道情

河湟道情和全国各地的道情曲调虽然不同,但也是用渔鼓和筒板作为伴奏乐器的,说明河湟道情是从内地传来的。道情的句式,一般是上下对句的七言句子。但是它的段落构成很考究,有说白、韵白、念诗和唱词。在说、韵、唱之间还配有符合故事情节发展情绪的当地民歌、小调、牌子等乐曲间奏,十分中听。唱词部分用的道情调分为“阴腔”和“阳腔”两类。这两个曲调可单独用,也可以交替用,两调风格统一,优美委婉。整段故事的演唱过程,韵白与唱词不断交替出现,成为讲唱文学中一种特殊形式。河湟道情的书目,现见到的有30余部。《湘子传》句数长达五千行,通过湘子出家的故事,对封建礼法的罪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愿望和要求。其它作品如《无量传》、《卖药》、《崔家巷》等,在语言、历史、神话传说、民俗、美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研究和欣赏价值。

金华道情

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劝世文。它与杭州小锣书、温州鼓词、宁波走书、绍兴莲花落合称为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从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是金华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它是一人多角色坐唱式单挡说唱艺术。唱一段加几句说表,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伴奏乐器极为简单,仅一个情筒和两块竹板。金华道情是最受金华民众欢迎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道情在金华流传可考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多年。

金华道情是旧时代盲艺人艰难生存状况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交通阻塞、信息封闭的年代,走村串户的曲艺艺人充当着信息的媒介,成为旧时代农工士商、村夫民妇接受教化、享受艺术的主要来源;在抗日战争时期,金华道情是新文人唤醒民众的号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金华道情继续为中国经济建设鼓吹呐喊。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在渔鼓和简板“吉彭吉彭吉吉彭”的热闹声里,金华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金华道情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传承与创造,金华道情的艺术宝库已经异常丰富。道情是悭锵的,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金华道情这样,富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都源于金华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金华的社会新闻。

正是这样一种民间曲艺,在现代艺术、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将曲终人散,将飞快地从我们眼前消失。

道情源于唐代宫廷音乐,南宋时始制作情筒简板作演唱的伴奏。元代散传各地后演唱形式也不相同,郑板桥曾创作散曲型《道情十首》供人演唱。道情于明末传入金华后,在婺地生根演化并定型,其后流传金华八县和衢州、丽水及赣东、闽西北一些山乡。

清代初年,金华已有艺人将明崇祯三年(1630)发生在竹马馆向家园的一桩传奇命案编成《悔亲记》传唱。至清道光至光绪年期间,金华道情较为兴旺,如金华城区名艺人玉栋唱的《悔亲记》、《钓鱼记》、《七头记》、《双珠花》、《皇凉伞》等,自道光、同治、咸丰到光绪年间,久唱不衰。

光绪后期,玉栋徒弟邢兆兰曾在金华县衙做过代理师爷,熟悉衙门升堂理案及刑案案例,他学唱道情后,就把发生在当地的传奇公案编成《尼姑记》、《金镯记》、《胡牌记》、《柯柳记》、《贩士记》等等传唱。在这前后,金华不少艺人以衙门案件、社会新闻,民间重大事件编成道情演唱,如发生在金华城里默相巷的《阴阳堂》、发生在金华城南五里牌楼的《双情义》、府上街的《七头记》、莲花井的《双狮子》、游宅街的《尼姑记》、汤溪的《烧山记》,以及明代发生在罗埠的《金凤冠》等等。仅金华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就有40多本,包括金华八县的有近100个曲目。

这些道情曲目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在传唱中不断加工完善,情节曲折、起伏跌宕,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丰富多彩,如《双珠花》中形容女主人公王凤英的漂亮,王凤英走过金华大街,引得两边店铺中人翘首观看:

“剃头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剃刀无定准,沙啦啦,沙啦啦,把个公郎(男人)两边眉毛刮得秃秃平。

打铁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铁锤无定准,打啥铁器弄不清,菜刀打成棺材钉。

箍桶师傅看到王彩英,尿桶的两只“两朵”全截平,只好把尿桶改饭甑。

裁缝师傅看到王彩英,手拿剪刀无定准,截起长裤变围裙,衣衫领口开到背脊心。”

可谓别具一格,更具艺术性。

从全省30多个曲种乃至全国数百个民间曲艺种类看,像金华道情这样在一个地区范围,有那么多以发生在当地故事编唱的曲目,实属罕见。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八婺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民间艺人的减少,亟待抢救。

关中道情

关中道情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是流行于关中地区农村的民间“坐班戏”。盛行于长安、临潼、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尤其以西安灞桥、三桥等地最为有名。相传道情是出家人求施舍、化缘时诵唱的“道中情理”。关中民间长期有“一经二词三道情”的说法,由此可知它是由关中道教的诵经唱词演变发展而来。

关中道情的剧目,据抄录保存下来的约有200多本(折),故事完整,大多具有较强的人民性,人物鲜明等特点。其传统剧目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有《目莲救母》《大孝传》《卖道袍》《哭五更》等;以历史故事、神话与民间故事为主的有《五史原》《古城会》《天仙配》《敬德打朝》《芦花记》等。

唱词曲调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现仅流传八腔十一调。八腔即“清江引”、“金线吊葫芦”、“藕断丝不断”、“节节高”、“打连厢”、“高腔”、“推句子”、“皂罗袍”;十一调为“大红袍”、“苦相思”、“蛤蟆跳门槛”、“哀连子”、“剪花”、“拖音”、“笑板”、“塌句子”、“气头子”、“怒板”、“落头子”。唱板有慢板、二六板、飞板、串板、滚白。除滚白外,各板式分阳坡(欢音)与阴坡(苦音)。曲牌有《皂罗袍》、《耍孩儿》、《山坡羊》等。在唱腔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帮腔。演唱四句一帮腔,并分长短两类。乐器有16种,文场有板胡、二胡、笛子;武场有板、鼓、渔鼓、简板、三才板、大锣、牙子、碰种等。以渔鼓、简板、三才板为特有乐器。新中国成立后,有吸收了秦腔一些伴奏乐器。

长武道情

长武道情,是流传于陕西长武县境内的一种宗教性民俗祭祀活动。以吟唱为主,一些段落带有说唱性,有些部分具有一定的舞蹈性。长武县地处秦陇要隘,历来宗教祭祀活动频繁。唐朝秦王李世民曾在此立碑,超度和悼念阵亡将士;清乾隆、道光年间,曾两次考取道官职衔的文氏家庭,仿效道(师)士之法,在家族中创建了做道场的组织,下传四代,后逐渐扩展流传。在200多年的演进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艺术,逐渐形成一套严格的仪式和规程。

做道场者称为醮士,是非僧非道的农民,不出家,不修斋。乡邻间遇丧事,他们被请去做道场,收取一定的报酬。民间称道场活动为“打醮”或“斋醮”。可分为“清醮”和“荐亡醮”两种。“清醮”以祭祀神灵为主,一般在庙会广场做朝圣、庆诞、祈雨求丰等活动。“荐亡醮”包括荐亡迁葬、祭祖祝寿等醮事,以超度故人为主,兼祭神灵。而祝寿醮的醮主必须是德高望重的老者。

醮班一般由七八人组成,醮士要净手浴身,头戴道冠,身穿黑、蓝、黄三色法服,其中黄色道袍上有阴阳八卦符号,按不同角色操不同乐器,按不同仪程诵不同经词韵调。长武道场按进行时间长短,分为四天三夜的“成规醮仪”、三天两夜的“起落醮仪”和一天半的“站灵醮仪”。道场唱词的词格灵活多变,自成格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乃至十七言自成一句者。唱词中有大量虚词衬句。长武道场音乐朴素、凄婉,情绪悲哀。伴奏乐器有管、笛、鼓、铙钹、渔鼓、简板和一些小打击乐器。在以“行乐”形式出现时,演奏的曲牌多为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民间器乐曲,如:〔担水〕〔柳青娘〕〔绣八仙〕〔菩萨登台〕〔西风赞〕〔小开门〕〔祭灵〕等。

神池道情

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沿,是通往陕西、内蒙的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道情艺术花苑中一簇璀璨艳丽的鲜花。

神池道情历史悠久,有一些曲调,是盛行于唐代、宋代、元代时的词牌。像“要孩儿”、“西江月”等,基本上保持着原有的格式。在唱腔上,又揉进了地方戏曲的某些音乐特色,如“流水”、“介板”等,主要是汲取了山西北路梆子的音乐。有些曲子,则吸收了民歌中的营养,然后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

神池道情是一种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内的晋西北和雁北地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同时还传播到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盟、土默川、陕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县为基地而取名。这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着丰富多彩的曲牌及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弯八转”之称。

岔路道情

2016年,在宁海县岔路镇举办的“慈孝重德扬正气,勤俭廉洁传家风”暨“庆三八·好家风”文艺晚会上,由该镇花堂村选送的“岔路道情”曲目《慈孝就是传家宝》一亮相就吸引了台下观众。演员们以“岔路道情”这一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绎了美德流芳的慈孝故事,质朴、自然的说唱让台下村民重温久违了的乡音戏韵。

“岔路道情”是岔路镇特有的地方曲艺。据镇上老年人回忆,过去岔路一带会唱道情的人很多,除了表演以外,大多是自娱自乐,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即兴演唱道情。演唱者在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一边有节奏地击拍渔鼓,一边用乡音深情演唱。演唱内容除了地方民间故事、传说等传统曲目外,也可临场发挥,唱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故事等。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岔路道情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目前会唱的人极少,一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道情”为何物,濒临失传危机。

近年来,宁海县文化部门重新挖掘、整理了“岔路道情”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通过调查走访,在岔路镇发现了能娴熟表演“岔路道情”的传承人葛民罗,召集了一批民间文艺爱好者,在花堂村组建了一支道情表演队,邀请传承人葛民罗指导编排了《慈孝就是传家宝》等道情曲目。2015年秋天,这支表演队不仅参加了“宁海之秋”群众文化艺术节、宁波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活动,还活跃在宁海城乡各类文艺活动的草根舞台上,他们的精彩表演深受观众好评。

据悉,岔路镇最近计划在岔路镇中心小学设“岔路道情传承班”,希望借此挖掘、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岔路道情”这一地方民间艺术重放光彩,代代相传。

郑板桥

开场白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青山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唱辞九段

(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 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茫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4)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5)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6)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袱 【拼音】:[fú]) 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崖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7)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迥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8)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9)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10)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尽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收场白

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安徽省桐城派诗人天诚的作品-龙眠山小酒馆夜色-《道情》

醉龙眠,暮苍苍,月弯弯,上山梁。松间来往无牵绊,沿阶败草萤灯暖,夹道疏篱翠色寒,浓浓夜意似成霜,谁知道风敲竹骨,惊起了北雁南还。

艺术团

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流传区域也比较广阔。它属道教声腔艺术,源于唐朝道教经韵。最初的道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唐朝段常著《续仙传》书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便是道情的最初形式。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与老子李耳续起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当时道教广为流传,传教道士云游天下,到全国各地传道时皆唱道情,道情之影响和活动范围达到顶峰。因此,中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道情艺术。湖广称为“渔鼓”,又有“湖北渔鼓”、“桂林渔鼓”、“四川竹琴”之别;山西则有“临县道情”、“离石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阳城道情”、“长子道情”、“晋北道情”等十来种道情;“晋北道情”还分为“右玉道情”、“神池道情”、“大同道情”三大派系。

道情最初只是说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没有职业班社,艺人们多是在逢年过节酬神献艺,平日则是从事农业或其他职业。到了民国初年,据传有一个“武为周道情班”为晋北一带最早的职业班社。班主武为周是应县人,以领戏班为职业,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经常在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浑源一带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解放后,右玉县建立了专业道情剧团,1982年雁北戏校道情中专班毕业,集体分配到右玉县,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

传统戏代表剧目有:“韩湘子出家”、“张良辞朝”、“庄周梦”、“曹庄杀狗”、“郭巨埋儿”、“王祥卧鱼”、“老少换妻”、“打碗罐”等八十多个剧目。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山西省临县道情剧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74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知识文章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陕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的戏剧大省,民乐强省,据1986年全国戏剧普查,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48个,而陕西就有56个,占全国六分之一,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皮影戏、木偶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名录 陕西非遗民俗有哪些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民俗非遗项目就有黄帝陵祭典、炎帝祭典、民间社火、庙会、民间信俗、祭祖习俗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名录查询 有哪些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陕西,一个历史璀璨而厚重的文化大省,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优秀非遗文化的诞生与流传,非遗文化积淀深厚而丰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蝶变,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就有红拳、幻术(周化一魔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遗名录 陕西非遗传统音乐有哪些
陕西地方音乐种类丰富多样,按区域划分可分为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区域,从种类划分又可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就有紫阳民歌、唢呐艺术、西安鼓乐、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北民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音乐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美术名录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就有凤翔木版年画、剪纸、泥塑、面花(黄陵面花)、民间绣活、建筑彩绘(陕北匠艺丹青)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传统美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名录 陕西省传统技艺非遗有哪些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桥陵等都记录印证了陕西古代文化。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就有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蒲城杆火技艺、架花烟火爆竹制作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陕西省传统舞蹈类文化资源不仅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属于国家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秧歌、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鼓舞、靖边跑驴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民间文学国家级非遗名录 陕西非遗民间文学名单大全
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陕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地区,做好非遗保护工作责任重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就有牛郎织女传说、木兰传说、蔡伦造纸传说、张骞传说、仓颉传说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曲艺名单公布 陕西曲艺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曲艺非遗项目就有陕北说书、榆林小曲、陕北道情、眉户曲子、韩城秧歌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曲艺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医药名单公布 陕西传统医药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非遗有着千百年传承的手艺,兼具历史、文化与艺术等多重价值。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西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就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中医正骨疗法(朱氏正骨术)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陕西省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河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河南作为全国的戏剧大省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8个。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豫剧、宛梆、大平调、越调、大弦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河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戏剧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五十多种。那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类有哪些?MAIGOO小编为你盘点了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其中京剧、昆曲、粤剧、皮影戏、木偶戏、藏戏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重庆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
重庆地处中国内陆西南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既是“红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发祥地, “火锅”、“吊脚楼”等影响深远。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庆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川剧、灯戏(梁山灯戏)、阳戏(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重庆市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广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广西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桂剧、采茶戏、彩调、壮剧、邕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广西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优秀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载体。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晋剧、二人台、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黑龙江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黑龙江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区域辽阔,物产丰富,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戏曲在形成唱,做,念,打为一体的成熟的戏曲形式后,又因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区语言,风俗,民间艺术的影响而形成千姿百态的剧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黑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评剧、皮影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黑龙江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福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福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福建,全国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福文化,是充满幸福感的福建文化。千百年来,福建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在祖国东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双手和智慧努力开拓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断孕育出独特的福文化。福文化融于闽山闽水,根植于八闽儿女心中,是人们心中最质朴的心愿,也激发着这片土地上最具创造力的实践。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梨园戏、莆仙戏、永安大腔戏、四平戏、闽剧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福建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贵州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贵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花灯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傩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贵州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云南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底蕴深厚,是云南文化的一大亮点,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就有花灯戏、壮剧、傣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云南省传统戏剧名单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CN102744
注册用户-CN102744
相关主题榜单
热门榜单
百科榜单
热门知识分类
行业品牌展示位
MAIGOO百科词条为用户上传提供或网站编辑整理汇总,目的在于为广大用户免费提供百科知识,如果您有想创建的词条或对某个词条有建议,请通过下面方式提交。
提交词条 查询词条 我要纠错 赚取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