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社火(桃林坪花脸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井陉县
(3)保护单位:井陉县文化馆
2、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年县
(3)保护单位:邯郸市永年区文化馆
3、民间社火(山西省),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潞城县
(3)保护单位:长治市潞城区民间赛社文化研究会
4、民间社火(南庄无根架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3)保护单位:榆次南庄宏义架火美术工艺厂
5、民间社火(本溪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本溪满族自治县文化馆
6、民间社火(义县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义县
(3)保护单位:义县文化馆(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7、民间社火(朝阳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朝阳县
(3)保护单位:朝阳县文化旅游和教育事业服务中心
8、民间社火(浚县民间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3)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
9、民间社火(陕西省),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宝鸡市
(3)保护单位: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10、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洋县
(3)保护单位:洋县文化馆
11、民间社火(新疆社火),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12、民间社火(高要春社),编号:Ⅹ-5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
社火集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口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
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传统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传统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宝鸡社火脸谱,以它悠久的历史,成为陕西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最亮点。
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传统民俗活动的亮点。改革开放给民间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光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502,编号Ⅸ—54 ,申报地区为“陕西省宝鸡市、山西省潞城县”。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民间社火”的项目名称扩注“桃林坪花脸社火、永年抬花桌、本溪社火、义县社火、朝阳社火、浚县民间社火、洋县悬台社火”,申报地区为“河北省井陉县、永年县、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义县、朝阳县、河南省浚县、陕西省洋县”。
社火以传统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火铳队(炮队)、旗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斗打表演。主要的社火种类,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八百多年前,河北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过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重现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独树一帜的花脸社火,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增加内容,根据历代著名战斗故事,将其练习编入其中。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刻画人物性格生动,架式儿优美,对打顺畅,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桃林坪花脸社火与其它社火不同的是,每个演员像古装戏演员一样,脸上都画着脸谱,身穿古装,使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再现古代人物战斗的场面。每个演员的脸谱奇特,是由本村老艺人使用祖传秘方配制的颜料勾画而成,一个脸谱代表一个人物。祖传秘方配制的颜料分红、白、黑、蓝等色,色彩鲜明,画在脸上不管演员出多少汗水,每种色彩之间都不会混淆,始终保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