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庙会(妙峰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
(3)保护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花会协会
2、庙会(东岳庙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朝阳区
(3)保护单位:北京民俗博物馆
3、庙会(晋祠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
(3)保护单位: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祠一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4、庙会(蒲县朝山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蒲县
(3)保护单位:蒲县人民文化馆
5、庙会(北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吉林市
(3)保护单位:吉林市艺术研究所(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6、庙会(上海龙华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徐汇区
(3)保护单位: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龙华街道办事处
7、庙会(泰伯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无锡市
(3)保护单位:无锡市新吴区泰伯庙文物保护所
8、庙会(苏州轧神仙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3)保护单位:苏州市姑苏区文化馆
9、庙会(金村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
(3)保护单位:张家港市塘桥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塘桥镇党校)
10、庙会(赶茶场),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磐安县
(3)保护单位:磐安县文化馆
11、庙会(张山寨七七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缙云县
(3)保护单位:缙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庙会(方岩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永康市
(3)保护单位:永康市方岩风景区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13、庙会(九华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
(3)保护单位:安徽省九华山文化馆
14、庙会(西山万寿宫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新建县
(3)保护单位:南昌市新建区民俗文化协会
15、庙会(泰山东岳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泰安市
(3)保护单位:泰安市旅游协会
16、庙会(浚县正月古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浚县
(3)保护单位:浚县人民文化馆
17、庙会(武当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十堰市
(3)保护单位: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文化馆
18、庙会(汉阳归元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3)保护单位:武汉市汉阳区文化馆
19、庙会(当阳关陵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当阳市
(3)保护单位:当阳市文化馆
20、庙会(火宫殿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长沙市
(3)保护单位:长沙饮食集团长沙火宫殿有限公司
21、庙会(佛山祖庙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3)保护单位:佛山市祖庙博物馆
22、庙会(宝顶架香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大足区
(3)保护单位:重庆市大足区美术馆(重庆市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3、庙会(丰都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丰都县
(3)保护单位:丰都县文化馆
24、庙会(药王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铜川市
(3)保护单位:药王山管理局
25、庙会(绍兴舜王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绍兴市
26、庙会(贵德六月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
27、庙会(天成观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朝阳市
28、庙会(圣堂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
29、庙会(南岳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30、庙会(商丘火神台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31、庙会(茶园游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东莞市
32、庙会(丫髻山庙会),编号:Ⅹ-8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平谷区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乐此不疲的来庙会游玩,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跟。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摇彩、打枪。
庙会的名称,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
解放前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种类很多: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
在中国大陆,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内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种小商品和游乐项目。庙会在中国北方保留的较为完好,在南方则在1949年后逐渐消逝,似乎仅南昌、苏州、武汉、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为例,庙会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娱乐主要有糖葫芦、爆肚、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庙会。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仪仗、艺阁、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台湾南部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王船祭,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台湾中部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部则以艋舺青山王诞辰、霞海城隍庙庙会最为著名。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文艺游行为主,庙市为辅。文艺表演主要为锣鼓腰鼓、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由于远离故土,春节这一古老而鼎盛的节日能带来归依感,唐人街庙会上的节日气氛相比大中华显得更为浓烈。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春节期间有新春花市和灯会。
法国巴黎市13区、3区及4区和19区等唐人街均有由华团组织的文艺游行。表演包含锣鼓腰鼓、舞龙舞狮队、秧歌旱船、跑驴龙舟等。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节庙会,其中以伦敦规模最为庞大。举办地从最初的唐人街扩大到娱乐中心莱斯特广场,2002年起更是进入大型活动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办。2008年参与人数约30万,涵盖艺术表演及群众演出、特色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小吃等。
每逢新春,美国纽约的三大华人区(包括曼哈顿中国城、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第八大道)都会举行活动,但主要为花车游行。其中法拉盛的韩裔因同贺春节亦会加入到活动中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洛杉矶除游行以外有庙会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艺品。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节日期间也有庙会。
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尽情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堪培拉、昆士兰以及达尔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规模的面积唐人街。每逢春节,这些地区将举行大型的庙会,其中包括表演京剧民歌、舞龙舞狮、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龙舟赛等,欢庆新年的到来。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达尔文则确实存在着中国寺庙,华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会去那里祈福许愿。春节时期,在南半球实际是夏季,所以别有一番情致。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有春节庙会。1990年代之前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纳了当地习俗,对华人传统的春节不怎么重视。而庆祝活动,则是由于南非华侨的不断增多和影响增大才变得愈发热闹。
在泰国曼谷,有由华社举行的隆重盛大的闹新春活动。各种节庆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拥而来。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连泰国的王室也会出席这一庆祝活动。诗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贺新年。
朝鲜半岛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庙会这一节日活动。在其庙会的发展历程中融入朝鲜自身的文化,成为较为与众不同的朝鲜庙会。韩国人在春节时主要是拜年送礼,没有庙会。但其他节日会有庙会,韩国人称之为乱场。
日本原来也是同中国一样庆祝农历春节并举办庙会。日本明治维新五年后的1873年弃用农历,改用格里历,元日随之改为格里历1月1日。虽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变外,日本仍然依照传统方式庆祝传统节日。节日的庆祝活动称之为“祭”。每逢节日,均有各种庙会。但日本的庙会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较大的庙会有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园祭、时代祭)。因最初均为神道教节日,所以举办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较为隆重,规模庞大。人们着旧时装束,有巡游、骑马、舞蹈等表演。
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在新春期间都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
广府庙会既有传承也有创新。9日,非遗展区在北京路展出,46个参展项目荟萃一堂,在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大力助推了非遗的保护与商品流通融合。同日,在五仙观广场举办的青年庙会则是在创新中传承,青年在现场进行动漫涂鸦展示,用现代的漫画涂鸦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
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地坛庙会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会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厂甸庙会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第三届港城民俗文化庙会在人民广场拉开帷幕。在庙会众多精彩活动中,非遗展示和民俗展演成为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2015年1月28日,沈阳市盛京庙会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虎头鞋、捏泥人、糖人、剪纸等民间高手汇聚在这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给春节前逛街的消费者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根据已经调查到的资料来看:
一是祖先崇拜对象。如三皇、伏羲、女娲等。
二是道教神灵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三是佛教神灵崇拜。如来(释迦牟尼),大肚弥勒佛、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
四是英雄崇拜。孙悟空(齐天大圣)、关云长等。
五是祈子庙会。送子娘娘、骊山老母、尧山圣母、石婆等。
六是祈安求富。城隍、妈祖、药王孙思邈、财神等。
庙会文化内涵体现的是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农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小生产者文化,是落后的、弱势的经济文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图腾、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仪式,构成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们在“生命与健康”、“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等观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关爱一切。比如“中元节”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腊八节”人们用腊八粥不仅要敬献祖先、神灵、动植物、甚至自家门前的一块石头。中华民族是博爱宽厚、最重情感的一个民族,从庙会节庆文化活动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
唐宋毕竟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庙、道观,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活动的繁荣。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等数不胜数。这些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亦应运而兴,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的“山、陕会馆”。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