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立于1997年,依托百年名校成都七中的高位发展,在短短20年的办学历程中,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七中育才,已经成长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名校,构筑起初中教育新高度,引领着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初中教育发展,成为中国初中教育的一个品牌,并正向着“优质教育示范校”,“素质教育实验校”的办学目标前进。2015年8月26日按照成都市锦江区委、区政府“一校三区”集团发展的工作思路,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教育集团正式成立。集团融合了水井坊、汇源、银杏三个校区,充分发挥七中育才学校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示范作用,又彰显各个校区的特色。教育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迎来崭新的发展历程。
在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集团坚持文化养校之路。学校秉承“卓尔不群,大器天下”的办学精神,坚持“重德育才,面向未来,最优发展”的办学理念,倡导“敬业合作、德高艺精”的教师文化,培养“健康、聪慧、高雅、大气”的育才学子,并在持续追求“管理精细、事业精进、生命精彩”的“三精”管理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教育集团在全体育才人共同的精神与价值追求中向上生长,走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的道路上,推动着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谱写着育才教育的新华章。
七中育才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养校”的发展道路,并将学校课程建设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多元建构、自主选择”为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愿景,精心修订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推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形成了“三大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五大模块”(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身心素质、实践能力、潜能与认知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并形成学科课程组群,满足学生整体发展、主体发展、个性发展的需求。
学校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通过学科内的整合和学科间的整合,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各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了主题化、模块化、序列化的学科课堂。学科基础课程同时植根“深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锻造具有学校特色和品质且与课程相呼应的学科基础课堂。学科拓展课程立足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对基础课程的研究与探索,以知识内容为主线,纵向深入开发系列以学科为中心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对激发学生对单学科、多学科、超学科的潜能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实践课程植根于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同时紧扣学校双色德育理念,依照全面发展、最优发展的要求设置适合初中生进行的活动,通过对活动的实施,建设独具育才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学科序列、年段序列、节庆序列、社团序列、学校特色序列等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团队凝聚力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和身心素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大模块与三大类别不是独立于对方的单独的课程体系,两者互有依托又相辅相成。每一模块既植根于学科基础课程,又会注重学科的拓展,同时通过综合实践类的课程提升课程的品质,强化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每一类别课程中,我们又都能找到五大模块的培养目标贯穿其中。
五大模块课程中,人文素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包括:诗与史,走山访水,博物馆之恋,经典Oscar,走遍美国等等;科学精神课程以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形成为目标,包括生活科学课程等;身心素质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为目标,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趣味心理学,探索生命等;实践能力类课程以推动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包括数字实验活动,空海模制作,3D打印,网络画板实验班,Scrach创意编程,等等;潜能和认知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潜能和认知为目标,包括:英语提高学习,数学超前学习,趣味数学,信息学奥赛C ,信息学奥赛PAS等。
学校主动呼应“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要求,创设全面、全程、全员覆盖的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的实施,多元的课程评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力争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通过《育才课程方案》和《育才课程指南》的指引,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选择的可能,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七中育才教育独特的风景。
课堂是实施课程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明确了“立足高效课堂,彰显生命活力”的价值追求,在不断地学习与摸索中,学校逐渐明确了课堂教学改进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学生体验不深切、思维不深入和理解不深透,确定了学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深度教学。我校“回到课堂教学的原点”,基于对激扬师生共同的生命活力的追求,从“突破学科理解方式下的发现教学——基于‘1 x’学科问题群的发现教学”到“转变学科教材理解方式的深度教学”,到“转变学科教材理解方式的差异化深度教学模式研究”,再到“深度教学 深度融合——构建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形态”的课改实践,先后经历了“准备期——试验期——推进期——发展期”。
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了许多知名专家的关注和支持,裴娣娜、李政涛、柯清超、胡慧闵、李松林、周小山、张伟等均到学校,就实践与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帮我们厘清了思路,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通过前几个阶段的深入研究,我校已搭建深度教学的基本框架。我们认为:深度教学是为建构知识并获得“意义”而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有三个重要的行为:发现、理解与运用,其核心是思维;指向三个实践方向:学科、学生和学习。所以,近几年,我们对深度教学的研究聚焦到重要的学习阶段:课中与课前。课中,我们聚焦“互动”,以深度互动促深度教学,各教研组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课型和不同班级的特点,初步形成了回归课堂原点的四种深度学习模式及策略,即:深入学科教材本质的反思性教学、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学生持续建构的阶梯式教学、引导学生建构意义的理解性教学。课前,我们关注“前置学习”——即学习的起点,这是对学情的了解,也是对学生和学习的了解与尊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起点。各教研组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形成了学科特色的基于前置学习的深度教学实践策略,如语文学科的任务驱动的三度学习策略。
当国家鲜明地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时,我们认识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进行两个转化:学科转化和学校转化。目前,我们又将研究推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实践研究”阶段,希望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中能有育才的声音和身影。
学科教学是学生人生中超越个体经验束缚、跨进人类文明宝库的捷径;是综合理解人类各项社会活动,进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过程,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过程。我们的老师在实践中运用深度教学实践模式及策略,使课堂充满生命、智慧和成长。近五年来,我校教师在全国赛课中获得一等奖的有三十多人次。
学校秉持“让生命精彩”的德育理念,确立了“打好公民素养的基础底色,增添卓尔不群的个性亮色”的德育目标,坚守培养“健康、聪慧、高雅、大气”的育才学子的育人目标,在实践中坚持参与全员化、教育活动化、活动主题化、主题序列化、序列特色化的“五化”原则,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绽放精彩,呈现出丰富灵动的样态。对“最适宜的教育”的追求,催生了学校德育对学生最优化成长的高度重视和对学生差异化发展的充分尊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评价,为育才学生潜能充分而又和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育才学子悦纳自己、悦纳他人,自信地规划自我的发展。
在多年的发展中,七中育才逐渐涵养起教育国际化的胸襟。通过教育的路径、学校的窗口,我们期望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世界胸襟、国际技能的世界公民。其核心内容包括:文化理解与尊重、国际意识与视野、国际交流与服务等。为了实现这样的期望,我们着力:建设开放和悦的课堂、培育中西合璧的课程、创新多向优质的交流路径、引进多元互补的国际教育资源……如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之一的“环球系列课程”、引进自英国权威教育机构ASDAM的素质拓展课程、作为我市与法国友好城市蒙彼利埃市教育合作项目的“拉伯雷课堂”、我校教师在美国执教的“孔子课堂”、与我校友好姊妹学校泰国农业大学附中进行的定期交流互访机制。每年有大量的师生赴境外研学……这一切昭示着育才人正在朝着全面推进我校教育国际化的征途上昂首前进!
“教师成就学校,学校成就教师”。育才拥有一支人文情怀浓,学科素养高,专业技术精的教师队伍。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学校致力于构建“教师事业精进的学园,营造教师生命精彩的花园。”以分类培养的育才教师课程体系促进全校不同层次教师的全面成长;以学术型团队的建设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将教师分为三类:核心教师、特色教师和合格教师。三类教师在能力、数量上呈梯级分布,因此,他们对发展课程的需求也不一样。故此,我们针对三类教师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14大类、30多门教师课程,并且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发展,课程培训是基石,课堂实践是舞台,学科队伍建设是土壤。同时通过特色教研:开辟教师讲坛,提升教研常态来打造教师和团队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教改科研,致力于改变课堂、发展教师。我们科研的特点:合理布局、关注过程、以研促改、实研优培。学校现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3个、市级以上课题4个,并多次获奖。为了给育才科研更好的研讨和发展平台,从2015年起,我们创办了育才自己的科研杂志——《育才科研》;同时通过读书活动——养浩然之气,阅读给了育才人更宽广的视野,更厚重的底蕴,让育才人展现出最美的姿态。
为了满足不同教师成长的不同需求,学校创建了一个教师自主开发,全员参与,自主管理的共同体-----教师发展学苑,并下设“教育百草苑”,“教育科研苑”,“网络空间苑”,“人文阳光苑”等分支。教师发展学苑为教师在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搭建了更自由的平台。教师发展学苑的探索希望满足学生发展对教师的需要,满足了老师本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学校发展对教师的需要,“私人定制”式的培训让教师成为最好的自己。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实践中,一大批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初中教育的领军人物。人民网和中国教育报以《建造教师自由生长的大花园》为题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做了详细的报道。
育才人自我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追求着卓越,同时也将优质教育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输送到教育不发达地区。自2005年以来,七中育才向薄弱学校开展了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目前,已有远程直播教学合作学校200多所,在校学生80000余名,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均衡教育模式,引领推动着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充分彰显了名校的使命与责任,襟怀与担当。截止2017年,七中育才学校网班已遍及云、贵、川、赣、桂、渝(五省一市)。在借助信息化、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均衡方面,七中育才学校做出了一所名校应有的贡献,也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2012年9月5日,在全国第一次全口径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对于全日制远程教学也给予了高度认同。2013年11月26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深圳亚太地区教育信息化高层专家会议”上向全世界推荐了成都七中育才东方闻道网校全日制同步教学模式。2014年9月9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到七中育才实地考察了学校网班备课教室、网校导播中心。王东明表示,“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远程教学,能够有效拉近时空距离,快速提升当地教师业务能力,缩小区域间校际间教学水平差距,是促进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手段。”2015年5月23日—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为主题联合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在山东青岛成功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成都七中育才网校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2016年9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走进七中育才导播中心,在备课直播室通过网校直播备课平台与凉山州普格中学在线交流。寄语网校:“希望你们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得到更大发展”。2016年9月,全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现场会在甘孜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率与会代表到开展全日制远程直录播教学的康定中学参观考察,高度评价康定中学和七中育才的合作,希望学校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校。
2008年,学校与锦江区学道分校结成教育联盟,七中育才教育链成功建成,我们通过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课改共同体的建设,共同提升着两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对我们的链动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入报道。2008、2011年《人民教育》先后以“让学校成为收获幸福的地方”和“不要降低灵魂飞翔的高度”为题报道了育才师生在践行文化养校之路上的“精”“气”“神”。2012年8月,为进一步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名校下乡”战略的精神,推动“锦金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工作,成都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应运而生,优质教育资源的对外辐射进入到新的时期。
正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育才人励精图治下,七中育才为区域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自办学以来,七中育才先后荣获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全国“十二五规划”教育云课题应用示范校、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同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七中育才人砺志笃行,自强不息,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但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育才人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我们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开拓进取,成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去创办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筑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