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文化馆现址昆明文庙,位于人民中路94号,建于1950年。文化馆建筑面积7590.76平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3269.2平米(花园26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669.26平米)。
昆明市文化馆是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内设行政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基层文化辅导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文化活动部。设馆长1人、书记1人、副馆长2人、助理馆长1人。文化馆职工86人,含专业技术人员72人,管理岗位1人,2015年新招聘见习4人,工人9人。其中:研究馆员3人,副研究馆员23人,馆员46人。配备有曲艺、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理论调研、灯光、音响、美术、摄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的专业人员。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为国家一级馆、2015年全国第四次文化馆评估申报国家一级馆。
昆明市文化馆环境优美,植被丰富、文化氛围浓厚、馆牌醒目、群众能从正门进出。设有固定公示栏、提示牌、各类厅室有统一标识,内外环境和谐统一。文化馆内设有多个歌舞排练厅、美术创作培训室、小剧场、音乐培训教室、非遗展示厅、综合展览厅、橱窗宣传、花园场地等免费服务功能。开展有音乐、舞蹈、绘画、合唱、戏剧、展览、展示、资料、期刊、网络知识查阅、青少年艺术培训、农民工才艺培训、老年大学培训、馆办团队培训、演出服务、服装、道具、演出设备、音响提供等文化艺术培训辅导服务项目。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组织大型展览、组织各类理论研讨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组建基层文化活动基地(示范点)、组织馆办文艺团队下基层(社区、农村)演出、课题研究、组织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业余文艺作品推广。2007年6月昆明市文化馆挂牌成立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建立了保护传承措施,2014年昆明市文化馆就“滇剧”建立并落实了系列保护传承措施。建立了项目传承展示基地,展示厅、传习所(学校)。
昆明文庙又称孔庙, 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座以祭孔为目的而建的庙宇。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是杰出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相当于省长)时,力倡儒学,个人出资置地建成。昆明文庙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有屋53间,整个建筑气势恢弘,内外完美,不但是孔子圣殿,亦是当时云南较大的学宫。惜毁于元末战乱兵燹,后经明黔宁王沐英重建,明末农民战争中又被毁,遂迁建于长春观。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朝地方政府将文庙迁回原址重建,即现在的文庙,距今年已有325年历史。其占地0.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而又完美的中国园林式建筑,亦是历代孔子诞辰日,昆明市的祭孔之地。“云南府儒学”和“昆明县儒学”亦设在庙内,因之也是昆明市“庙学结合”的惟一场所。其面积之大,建筑之精美,在昆明城区庙宇中首屈一指。
辛亥革命后,文庙辟为“大众娱乐园”。1932年3月,改名为“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馆内除有固定剧场、阅览室,常年有戏剧、评书演出或展出外,还设有茶馆、棋艺室等大众文化、娱乐设施。抗日战争期间,群众自发成立“抗日救亡花灯团”,常在文庙演出以抗战为内容的剧目;1941年1月,文庙魁星阁曾展出被我国军队击落的日机一架,日军闻讯后,是月29日,派机群有目的地对文庙进行狂轰滥炸,大成殿、大成门、桂香阁、尊经阁、明伦堂同时被炸毁,崇圣殿与仓圣殿被炸去一半。而大成殿殿梁上匾额九块(其中“万世师表”一块为康熙皇帝所赐)、崇圣殿供奉的石刻孔子像及圣迹图30余幅……化为灰烬。1946年,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拨帑三千万元”予以修复,但珍贵文物已失,原貌再难复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昆明文庙已近残破, 政府多次拨款修葺。但“文革”时被当成“封资修黑货”,惨遭彻底破坏,仅剩棂星门、泮池上的碧水桥和1978年重建的桂香楼及花园中几十株建庙时即已种下的古柏、楸木、茶花,和几块残碑。其它建筑、神像、碑刻、楹联、匾额……均已荡然无存。
几百年来,昆明文庙发挥着储存文化基因、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构建伦理道德、促进边疆各民族文化心理同一性、融合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作用。在昆明市乃至云南省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1993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将昆明文庙棂星门公布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把昆明文庙列为昆明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建筑区之一。
昆明市文化馆现址昆明文庙,位于人民中路94号,始建于1950年。建馆之初,即设立在原国民政府民众教育馆内。1969年“文革”中, 昆明市文化馆与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合并, 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地点设在胜利堂。1979年,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撤消,恢复昆明市文化馆,隶属昆明市文化局领导,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1980年10月1日,经中共昆明市委批准改名为昆明市群众艺术馆。1981年,文化馆又从胜利堂迁回文庙。2003年9月24日,昆明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昆明市文化馆。